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汾陽順口溜

汾陽順口溜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10 15:17:49

汾陽順口溜?汾陽話屬于北方方言,也是晉語的一支汾陽話與汾陽文化有着相當密切的關系,對汾陽文化的了解,也是從汾陽話入手汾陽文化中的曆史地理,民俗風貌,藝術表達,飲食文化,都與方言息息相關,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汾陽順口溜?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汾陽順口溜(汾陽方言與汾陽的文化)1

汾陽順口溜

汾陽話屬于北方方言,也是晉語的一支。汾陽話與汾陽文化有着相當密切的關系,對汾陽文化的了解,也是從汾陽話入手。汾陽文化中的曆史地理,民俗風貌,藝術表達,飲食文化,都與方言息息相關。

汾陽市位于山西省腹地偏西,太原盆地西緣,呂梁山東麓。汾陽始建于春秋初期,為瓜衍縣,屬并州。戰國屬趙,為茲氏縣。秦、漢時期仍名茲氏縣(今市區西南8千米鞏村),屬并州刺史部太原郡。在太原盆地和太行山西麓,以及西河郡的平川地區,形成了山西晉語并州片。所以,汾陽話屬于并州片區。而現在汾陽話人保留了大量古語。如:刷鍋洗碗洗衣服用過的水叫“惡水”,這是典型的先秦叫法;高低長短大小不一的條凳叫“床床”,漢唐之前,人們席地而坐,“家私”中的坐具就隻有“床”了。

曆史上山西是北方漢族和阿爾泰語系民族大融合的中心。有據可查的山西古代22個民族中有匈奴,鮮卑,女真,契丹,蒙族,滿族等18個民族屬于阿爾泰的民族。這些阿爾泰語系的民族,在不同的曆史時期,都與漢族有過不同程度的交流融合,當然,汾陽也不例外,這點從汾陽方言中,便有體現,汾陽話中稱小孩為“猴兒們”這個稱呼便源于蒙古語HUHO(小孩)。

一個地區的社會生活,風俗習慣都與方言有關。因此,了解汾陽話對了解汾陽的民俗有很大幫助。而研究民俗便先從民歌開始。

汾陽民歌當屬汾陽地秧歌。而其中文場地秧歌的歌手以表演唱為主,不參加舞蹈與伴奏。文場地秧歌就是現在的“汾陽磕闆秧歌”,它不用絲竹管弦來伴奏,沒有曲牌,也沒有起闆和過門,調的高低、節奏的快慢全由演唱者自行掌握。隻要同台演唱的人能統一到一個調上即可,演唱者純粹使用地方土語。如“磕花棒的全憑腿腳哩,打鼓的全憑胳膊哩,篩鑼的全憑‘圪尺’。”其中“圪尺”是表現女人們嬌态的一種步子,具體兩隻腳同時扭動腳掌與腳跟橫向移動,類似于小碎步。從歌謠的歌詞中,體現出濃濃的鄉土氣息。

還有,在稱謂方面,你也可以體會到屬于汾陽的獨特風俗。叔叔叫“佬佬”;外公叫“簡爺”;大娘叫“得兒”;我是“伲”;人家是“爾啦”,奶奶叫“娘娘”。

山西是戲曲大省,劇種繁多,劇目豐富多彩。山西的地方戲曲大都是用方言區來命名的劇種,如中路梆子、北路梆子、上黨梆子、蒲州梆子,正是體現了方言與地方戲之間的密切關系。所以,在汾陽方言中,也帶有很多古韻詞。“去何得兒咧?”“過那廂!”其實就是去“那裡”。如果想要聽懂汾陽當地的戲曲,那麼熟悉方言是必不可少的。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而從方言中你便可以體會到屬于汾陽獨特的飲食文化。汾陽方言中,關于面食的如“剔尖、貓耳朵、擀面、河撈、抿尖、掐疙瘩”等。從這些方言中,可以看到汾陽人對面食分類之細,對面食要求之高。特别是“掐疙瘩”。 汾陽民間素有“擀面省,掐疙瘩費,吃餃子白捎菜”的說法。足以體現汾陽人對其喜愛之深。過年的時候,汾陽人還會蒸一種叫“卷卷”的面食(相當于一種馍)。卷卷是把面搓成長條,然後用筷子或其它細棒在其上印一道凹面,然後把雙手置兩端卷回來像兔子的耳朵一樣,然後在凹面處插棗,為孩子們送去新年的祝福,也稱“卷卷情”。在清明節中人們還做“子推”,(這個稱呼應該與介子推有很大關系)即很小的饅頭作為祭品,來表達對已故人的悼念和敬意,或祈求他們在天之靈,保佑在世人平平安安。

作為人類文化遺傳基因的口頭語言,承載着大量的信息密碼,一個地區的方言是該地區文化、自然環境、曆史、人性血統、生産方式、生活方式、工藝技能、傳統習俗等要素的重要載體。在要求全民普及普通話的今天,方言丢失的越開越多。汾陽方言也是如此。但汾陽文化的弘揚,卻也離不開汾陽的方言,這就要求每個汾陽人在學好普通話的同時,也要把老祖宗留下的汾陽話牢牢銘記。這裡邊承載的整個汾陽的精髓。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