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瓜,不是産于中國的,它原産于喜馬拉雅山南麓尼泊爾南部,這裡屬于熱帶雨林地區,氣候溫暖濕潤,非常适合黃瓜生長。但也有說法認為黃瓜産于印度東北部。
據史料記載,黃瓜是我國漢朝張骞出使西域時,經絲綢之路帶回内地的。也有不同觀點認為黃瓜是經兩個路徑傳入我國的,一路是由張骞帶入中國的,馴種後,形成了華北系的黃瓜。另一路由緬甸和印中邊界傳入中國華南,馴種後,形成我國的華南系黃瓜。
黃瓜在西域時稱“胡瓜”,傳入内地以後才改名叫黃瓜的。說到改名,唐代史學家吳兢的《貞觀政要》中有這樣的寫道:隋炀帝性好猜防,專信邪道,大忌胡人,乃至謂胡床為交床,胡瓜為黃瓜。這段話的意思是說隋炀帝這個人生性多疑,信邪門歪道,對來自西域的胡人有猜忌,不信任,以至于把來自胡人的“胡床”改名為“交床”,把“胡瓜”改為“黃瓜”。從這個記載來看,是隋炀帝改名黃瓜的。這是不是真的?誰也說不清。
在民間,倒是有一個有趣的關于胡瓜改名成黃瓜的故事。話說西漢初期,黃瓜剛引進的時候還是叫胡瓜的。後來,入塞的羯族人石勒在襄國(今河北邢台)登基做了趙王朝的皇帝。羯族是北方遊牧民族匈奴族的一個分支,是匈奴貴族的奴隸軍隊。羯族人非常膘悍。但他們在曆史上的存在時間卻很短。
雖然石勒也算是胡人,他很讨厭下面的人把羯族的人叫“胡人”,就定了一條法令:今後在他的國家裡,不管是說話還是寫文章,嚴禁出現“胡”字,違犯者殺無赦。一天,石勒在接見地方要員時,看到襄國郡守樊坦穿着一件有補丁的衣服,心裡很生氣。就說:“樊坦,你怎麼就穿成這樣來見朕?”樊坦吓的超緊回答:“都怪那胡人沒道義,把能穿的衣物都搶去了,沒辦法,我隻好穿成這樣來朝見了。”
一說完,他就知道自己犯了禁,趕忙跪下叩頭請罪;石勒見狀,也就再沒說什麼。到進行“禦賜午膳”時,石勒指着一盤胡瓜問樊坦:“你知道這個菜的名字嗎?”樊坦一聽,就明白這是石勒故意考他的,就機靈地答道:“紫案佳肴,銀杯綠茶,金樽甘露,玉盤黃瓜。”石勒一聽,點了點頭,高興地笑了。
從此,内地的“胡瓜”就這麼被叫成“黃瓜”了。聽到這兒,大家可能會問,那為什麼叫“黃瓜”,而不叫“綠瓜”呢?明明是綠色的嗎?其實,傳說歸傳說,故事歸故事。黃瓜之所以叫“黃瓜”我想應該和黃瓜成熟後的顔色和開的花有關。
經過觀察你會發現,我們買回家的黃瓜都是綠色的,這其實是未成熟就摘下的嫩黃瓜。因為人們發現隻有沒長熟、發綠的黃瓜才入口清脆,口感好。而已成熟的黃瓜,就老了,它的外皮是淡黃或金黃色,這是因為成熟後,黃瓜的葉綠素含量就比較低,就會呈現出黃色,但等到這個時候再吃,口感就差多了,所以,看到成熟後的黃瓜是黃色的,這應該是人們直接叫黃瓜的原因吧。此外,由于黃瓜開的是黃花,這就有可能是因為它開黃花的原因,被稱為黃瓜的。據清朝徐珂的《清稗類鈔》中解釋:“胡瓜為蔬類植物,俗稱黃瓜,有卷須,葉作掌狀,淺裂,粗糙有毛。夏開黃色合瓣花,雌雄同株。實長數寸,色黃綠,有刺甚多,供食。”
好了,黃瓜的來曆給大家講完了,我們對黃瓜應該也有了一個新的認識。其實,黃瓜是一種很好的蔬菜,它内含豐富的維生素,能提高人體免疫力,能夠延年益壽。當然,用黃瓜當水果來吃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大家閱讀我的文章,歡迎參與點評,提出自己的看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