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道德經第四十四章解讀

道德經第四十四章解讀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12 02:10:28

按:本文基于我曆時十餘天,在掌閱科技電子書上給常見的《道德經》相關作品中涉及本章解讀所做的54條評論内容整理而成,相關評論文字可散見于掌閱電子書。表面上看,傳統解讀五花八門,然而,隻要邏輯框架理解出現錯誤,那麼,不管他們在文字上變化出多少種花樣,都是無濟于事。

原文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緻诘,故混而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複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随之不見其後。

執古之道,以禦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道德經第四十四章解讀(道德經第十四章)1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緻诘,故混而為一”】

理解這段文字的難點在于厘清代詞(包括隐含代詞)之間的關系。“此三者”指代“夷”、“希”、“微”,即“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從原文定義來看,它們都具有“動名詞”特征,是三條認知路徑的否定式,而不是什麼神秘的存在物名詞。

因此,它們本身不能作為謂語動詞“緻诘”的對象,而是“緻诘”的方式,以這三種方式作為主語,相應地,“緻诘”對象(賓語)應當是被省略的大道,也就是前文的“之”,而“故混而為一”描述的正是這個被省略的賓語,換言之,由于上述三個感官路徑都無法探究大道,所以它(對于感官來講)是渾然一體的。

其中,“視之不見”多數譯為“看它看不見”,有的加“卻”字表轉折,或如下常見問題:

“看而看不見”(不能加入轉折連詞反而省略“之”字)

“看(它)卻看不着(它)”(這裡的“它”不可省略)

“想看看不見”

“察看大道又看不見”

“怎麼看也看不見”(增強語氣不必要)

“眼睛看不到的”(缺少指向性)

“看不見的”(缺少指向性)

而“名曰夷”通常譯為“名叫夷”、“(這)叫做夷”、“稱為夷”都還可以;“(所以)把它稱(叫)作夷”、“這就稱作夷”、“(所以)稱它為夷”、“(姑且)稱之為夷”,有些累贅;少數譯為“我們把它叫作夷”,“我們叫它夷”、“叫作無相的夷”,畫蛇添足;而“這叫做無形”、“稱之為無形”,把“夷”字譯為“無形”并無依據…

後面兩句類似,不再贅述。

接下來,傳統譯文把“三者”理解為“三者(的形象/形狀/來源/情況)”,或者“三方面”、“三種東西”等等,并以此作為“緻诘”對象,那是方向性錯誤,不管他們用什麼樣的語言表達也無濟于事;同時,對于“故混而為一”,有的把它當作對“此三者”的描述,也有的不知所指。隻有林語堂把它當作對于道的描述,所以他至少在方向上是正确的。

1) 把“此三者”當作“緻诘”對象,把“混而為一”當作“此三者”特征的,例如:

“這三者的形狀無從追究,它們原本就渾然而為一”-----趙福柱、方韬、齊善鴻相互抄襲

“它們三者的形狀無從追究,它們原本就渾然一體”---- 匿名

“這三者的形象無從究诘,它是渾淪一體的”。---- 陳鼓應

“這三者的形象無法追究下去,它是渾然一體的”-------四川文軒

“這三者的形象無從追究,本來就是混為一體的”-----賈德永

“這三者不可追問,它們原本就是渾然為一體的”-------嶽昌強

“這三種特性都是無法進一步追究考察的,它們混合于一體”------張景、張松輝

“這三者難以深究,它們原就合為一體”------湯漳平、王朝華

“這三者的形象難以區分開來,它原本就是混沌一體的”-----聯合獨創

“這三方面,都混而為一,無可追究”----餘秋雨

“這三個方面不能嚴格地區分開來,它們本來就是一個整體”---- 匿名

“這三方面不可能精确計量、推究,原本它們就是合而為一的”----戚惟忠

“夷、希、微這三樣不可能窮究追問,本來就混沌不分,合而為一”-----羅義俊

“這三種形象是不可追問的,因此混合為一體”------- 崇賢館

“這三者形象難以區分開來,所以是渾然一體的‘一’。”------鳳凰含章

“這三者形象難以區分開來,所以是渾然一體的”----- 《國學典藏書系》編委

“此三者不能追問究竟,難以區分,它們是渾然一體的”------- 李若水

“這三者不可推問,因此混沌為一體”--------饒尚寬

“這三者無法深究,所以渾而為一”------- 商育民

“這三者,無法刨根問底細緻分辨,它們原本就混然而為一”------黃善卓

“這三者的來源,是無法刨根問底的,因為它們本來就混為一體”---- 司馬志

“三種特性無法分清,所以将它們混成一體”----- 陳怡

“這三種東西不能具體分别出來,所以混為一體”------ 匿名

“這三者,無法進一步追究,因此它們是渾然一體的”------文若愚

“這三種情況沒辦法再追問下雲,所以混在一起說”-----王鴻飛

2)不明确“混而為一”所指對象的,如:

“這無色無聲無形的東西是無法追究的,它總是混為一體的”-------郭玉賢、張葆全

“這三者的形象無從究诘,它是混囵一體的”----- 靳永、胡曉銳

“這三者的形象無法追究下去,它是渾然一體的”----- 牛月

3)把“混而為一”視為大道屬性的,例如:

“道既然看不見、聽不到、摸不着,又從何去窮究它的形象呢?所以它是混沌一體的”----- 林語堂 (林語堂這段文字解讀至少在方向上是正确的,混而為一的是大道,正如“有物混成”指向的就是道一樣)。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這兩句話的解讀多數大同小異,無關緊要,所以就不展開比較了。

【繩繩不可名,複歸于無物】

對于原文中的“繩繩”二字,我認為很難确定它的真實含義,我看到下面這些注釋:1)通“冥冥”,幽冥、幽深,2)渺茫,3)連綿不斷、綿綿不絕、綿延不絕,4)紛芸不絕,5)無邊無際,6)纏纏繞繞,7)運行不息的狀态,8)衆多無邊之貌,9)不清楚,紛繁複雜,等等。

這些注釋都不是很理想,我勉強使用第一條釋義,因為它與後句“複歸于無物”的表述一緻,也是“不可名”之道的理由。

而對“複歸于無物”也有不少解讀花樣,比如:

“一切的運動都會還回到不見物體的狀态”-------陳鼓應、靳永、胡曉銳

“一旦運動終結又會回到無物的狀态”------ 郭玉賢、張葆全

“(一切的運動都)會回歸到無形的狀态----- 牛月

“一切運動都又回複到無形無象的狀态”-----趙福柱

“一切運動都又恢複到無形無象的狀态”------方韬

“一切又都會回複到無形無象的狀态”----齊善鴻

“一切運動又都回到無形無象的狀态”-------- 掌閱公版

“一切的運動都會回歸到無形無象的狀态”------四川文軒

“又回到無形無象的狀态”-----文若愚

“一切又還原為無形無象的狀态”-----嶽昌強

“回歸于無物的境地”----- 湯漳平、王朝華

“終究要回複到無物地境界”-------陳怡

“最終歸于無物”------ 餘秋雨

“到最後還是歸于無物”----- 林雨堂

“又返回到無物(沒有物質)”------羅義俊

“它複返于無具體形狀的存在”------- 戚惟忠

“又歸結到無形”------ 四川文軒

“最終回到無形無名的虛無狀态”-----李若水

“又總要回到沒有物體的虛無狀态”----《國學典藏書系》編委、鳳凰含章

“又總要回到看不見物體的虛無狀态”---- 聯合讀創

“最終還原到不見物體的狀态”----- 賈德永

“最終還原為沒有物态”-------饒尚寬

“所以不能說它是物”----- 王鴻飛

“循環往複到虛無狀态”------司馬志

“故隻能将其與世間萬物對立起來描述,歸之于無物”----- 王孺童

“還得把它歸類于非物質的東西”-------商育民

“可以說它不是一個物質性的實體”------ 張景、張松輝

“就隻好又歸結為超物質的存在”--------黃善卓

主要問題:

1)“複歸于無物”的隐含主語怎麼可能是“(一切的)運動”?它應當是大道;

2)添加“一旦運動終結”這樣的條件也毫無依據;

3)“不見物體”/“無物”/“無形”/“無象”的狀态?

4)“境地”是與人的處境有關的,“境界”是與人的“道德”評價有關的,與大道“複歸于無物”有什麼關系?

5)“無物”也不是“無形”或“非物質”所能取代的,更不是什麼“超物質的存在”;

6)原文中的“歸”不可能指“歸結”,後者同義詞是“總結”,也不可能是“歸類于”;

7)把“複歸”理解為“還原”不合适;

【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随之不見其後】

這段文字雖然聽起來玄妙,對于譯文的要求卻是最低的,所以不去讨論它。

【執古之道,以禦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這幾句話是本章解讀的又一個難點,最主要的特點是把權力屬性當作處世問題,主要是把“禦”字說成“駕馭”;把古代社會問題當成宇宙起源問題,把認知線索問題當作規律問題。比如:

“把握着早已存在的道,來駕馭現在的具體事物。能夠了解宇宙的原始,叫做道的規律”---陳鼓應 (後兩句譯文邏輯混亂,前句講的是人去了解什麼,後句卻把這樣的行為叫做道的規律?)

“把握着早已存在的道,來駕馭現實存在的具體事物。能認識、了解宇宙的初始,這叫做認識道的規律”----方韬(似乎在陳鼓應譯文基礎上加以改進,把“原始”換成“初始”,在“叫做道的規律”前加上“認識”)

“… 能夠了解、認識宇宙的初始,才能夠認識道的規律”----- 掌閱公版 (把“能知古始”當作“是謂道紀”的條件,顯然是無稽之談);

“… 可以用來駕馭當前的一切,也能夠了解最為古遠的開始,這就是道的規律”---文若愚(原文的“以”怎麼是“可以”?是表示目的,相當于“以便于”,而“道紀”與規律無關);

“遵循早已存在的道,來駕馭當前的一切。能認識宇宙的本始…”---黃善卓(不管是這裡的“遵循”還是前面的“把握”,都已經把道當作“規律”了,而原文的“執”的功能類似于“執政”之義);

“… 能認識、了解宇宙的初始,這就是認識道的法則”------ 齊善鴻(道的法則是無為,它與“宇宙的初始”無關)

“秉持着這亘古就已存在的道,就可以駕馭萬事萬物。能夠了解這亘古就存在的道,就知道道的規律了”-----林語堂(這是把“能知古始”當作“能知古始之道”理解了,那就成為廢話了,就相當于說你認識張三,就知道張三的特點一樣)

“秉承這亘古已有的道,就可以駕馭現存的萬物,能夠知曉宇宙的本始,這可說是道的規律”----湯漳平,王朝華(這貌似林語堂 陳鼓應的組合,道的規律是“能夠知曉宇宙的本始”?)

“依循于古已有之的道,以此來駕馭現實世界中的具體存在。能夠認識宇宙的本源,這就是維系于道的基點”。----- 崇賢館 (這是把大道當成認識宇宙本源的基礎了?把它當成宇宙起源論了?)

“掌握自古以來就存在的道,用以處理現在所碰到的各種問題。以此可以推知上古之始,這便是道的綱紀”----司馬志(“禦”是統禦,“綱紀”是禮教的統治特點)

“… 能知道古往今來的來龍去脈,是用道能理清複雜事實的價值所在”-----王鴻飛(“道紀”不是講價值問題)

“執掌古代,支配今天,又知道萬物由來,這就是道的脈流”-----餘秋雨(這是把道當成執行主體?原文“執”的對象是“古之道”。)

道德經第四十四章解讀(道德經第十四章)2

【附本人作品譯文與解讀分析】

譯文:

(對于大道,)看它看不見,叫做“夷”;聽它聽不到,叫做“希”;摸它摸不着,叫做“微”。這三種途徑都無法探究它,所以說是“混而為一”(的狀态)。

上方不明亮,下方不昏暗,(大道)幽冥而不可名狀,終歸虛空無物。這就叫沒有形狀的形狀,不見物體的“大象”,這叫做“惚恍”。迎着它看不到頭,跟随它看不到尾。

擁抱古已有之的大道,以便于統禦當今之世,就可以了解古代初始狀況,這就是所謂道理為我們提供的線索。

【解讀說明】

“玄之又玄”,作為“萬物之宗”的道是什麼樣子的?老子說,“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大道沒有與視覺、聽覺、觸覺相應的色、聲、形,所以“此三者不可緻诘”,這三種感官都無法認知它,相應地,就有“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的描述,這就與“樂與餌,過客止”形成鮮明對比。可見,大道不是感官經驗之物,而是“混而為一”的,是模糊的,所以老子又用“有物混成”(《道德經》第1,4,35,25章)來描述它。

“無狀之狀,無物之象”的表述與“大象無形”(《道德經》第41章)相呼應,道作為“大象”,大而無形、有象而無物,所以“是謂惚恍”,如同幻覺一般;相反,萬物有形狀,有物象,所以容易被人們所了解。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不同于具體事物有上下光影差異,大道“混而為一”,無形無影,所以不分上下;“迎之不見其首,随之不見其後”,大道沒有前後;又說,“大道泛兮,其可左右”(《道德經》第34章),所以不論左右,這就意味着大道在空間上是無限的;而“執古之道,以禦今之有”在含義上相當于“以道莅天下”(《道德經》第60章),也表明它在時間上是永恒的,這就類似于科學與邏輯。最後,老子認為超越時空之道為理解過去與未來提供了線索,因此,“能知古始,是謂道紀”,而所謂“道紀”,就是連接古今的“道理”或“邏輯”,它是人類認知世界的理性線索。

道德經第四十四章解讀(道德經第十四章)3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