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倫在哪呢?”安妮顧不得自己三天三夜的旅途疲憊,一到凱勒家就問到。
“她在那”順着凱勒太太指的方向看去,一個渾身髒兮兮的,頭發像是稻草黏成的一樣,衣服紐扣全錯位,鞋子上也滿是泥巴的小姑娘,面無表情地站在窗下。
這個畫面任誰也不敢想象,那個似乞丐樣的小姑娘就是日後家喻戶曉的勵志人物-海倫.凱勒。
都說紅花當需綠葉配,才能突顯她的嬌豔,然而有的綠葉直到枯萎也要化作花泥,護它周全。而安妮.沙利文就是這樣一個一輩子甘願當綠葉的人。
海倫凱勒是個既失聰又失明的殘疾人,可她身殘志堅,硬是在連獨自生活都不能的情況下通過努力和堅持,把自己活成了别人仰慕的對象。
然而沒有沙利文老師,海倫凱勒怕是要一輩子在她無聲無息且漆黑一片的世界裡度過直到終老。
可誰又知道,安妮老師自己的童年也是在痛苦和黑暗中度過的。
安妮.沙利文在1866年4月14日這日出生于一個從愛爾蘭逃難到美國的難民家庭。在那樣的年代,就算是美國也是物資匮乏, 沙利文家的生活自然是拮據的,生活也清貧的,但一家人在一起也是一種安慰,另一種幸運吧。
可幸運之神并沒有一直偏愛沙利文一家,而是離他們越來越遠。年僅3歲的安妮是第一個被厄運之神看中的人。
那年,安妮的眼睛開始發癢,眼皮上相繼長出細沙狀的小顆粒,它能由小變大,由軟變硬。最終安妮的眼皮上全是這種紮得她又癢又痛的顆粒。
原本貧寒的家庭,根本拿不出多餘的錢給安妮看眼睛,安妮的母親隻能根據聽來的偏方用天竺葵泡水洗眼睛能治好這種病。沒曾想,這一土方不但沒能治好安妮的眼疾,還使得病情越來越重。
最後,雖然安妮父母借了錢帶她去看了醫生,而醫生得出的診斷結果是,她得的是沙眼病,這在當時可以說是富貴病,除了用藥物外,對居住條件和營養的攝入都有較高要求。
上帝就愛和人類開這種玩笑,沙眼病尤其鐘愛寄身于貧窮和營養缺乏的小孩身上。
雖然醫生有給安妮一些藥膏,可對她的眼疾毫無意義。最後她幾乎接近失明。
安妮由于眼睛看不見,心裡憋屈又沒沒父母的呵護,她性格像刺猬一般,讓人很難接近。
一次她因為用火鉗夾面包不小心燙到了手,一氣之下,她把全家人的面包都扔在地上用腳踩。
那時,雖家境貧窮,但有母愛的呵護,任性也是她的權利。然而,呵護她的母親的身體天不如一天。在生下她的第三個孩子後不久,就撒手人寰。
母親去世後,她的父親也丢棄了安妮三姐弟。不得已她們隻能被親戚收養,安妮和妹妹跟姑媽生活,弟弟則跟了她父親的一個堂哥。
或許,她們信仰的上帝覺得她媽媽一個人,不免有些孤單,便把她天使般的妹妹帶去陪伴媽媽了。
那個年代能喘氣活下來就是一種恩賜吧。
在安妮妹妹死後不久,她就和弟弟被送到了一家救濟院。這座名義上的救濟院實則是那些無家可歸的流浪人的收容所。
隻要有片瓦遮頭,清湯沖腸,安妮她們姐弟來說就是極大的幸運了。
然而死亡之神似乎就認定了安妮家,三個月後她的弟弟死了。年紀小小的安妮已經經曆了數次生離死别,她無能為力。但這也讓她産生了要離開救濟院的迫切願望。
這時她的眼睛隻能感受到微弱的光亮,也許走出救濟院大門不是難事,可難的是出了這個大門要怎麼生存
生存在那個時代對一個健康健全的人來說也是頭等大事,何況她一個近乎瞎子的,又無親無故小女孩。
在度過無數個迫切希望又無能為力的日子後,命運之神似乎開始注意到這個不幸的小女孩了。
她認識了來救濟院做禱告和撒彌的巴巴拉神父,不久他們成了忘年之交。更可喜的是,巴巴拉神父利用自己的關系, 帶安妮離開了救濟院并請自己眼科醫生的朋友給安妮治療。
可造化弄人,安妮的眼不僅沒治好,又因為巴巴拉神父接到教會新的任命而遠離,不得不再次回到救濟院。
從無望到希望,又到失望,安妮心裡的苦難以言明。但這次經曆讓她更加堅定了一件事,就是離開救濟院,開始新的生活,自己的生活一定要自己去争取而不等别人給予同情。
可願望和現實始終是距離的。對安妮來說,除了等别無它法。
這一等又是三年。這時她近乎全盲,每天行屍走肉般地在救濟院各個角落出現。也許命運之神真的開始眷顧這個實屬不幸的女孩了吧。
救濟院裡一個老人告訴她,現在有專為盲人設立的盲人學校,通過特别的教學方法讓眼睛看不見的人學知識。
海倫用手在感受安妮的說話内容
這一消息像是一發炮彈,轟地一聲把安妮的心門打開了,如果說之前想離開救濟院是她的心裡想法,而這時她的這個想法有了切實可行的方法。
可究竟怎麼樣才能去盲人學校呢?這成了老大難的問題,好在天無絕人之路。
1880年,當地的議員們發現了這座救濟院,并了解到這裡的條件如此之差,便對州政府進行了強烈批評。
并立即成立了調查團前往救濟院調查。安妮聽到這個消息時,她意識到這時她離開救濟院的最佳機會也可以說是唯一機會。
救濟院的現實情況讓調查團的人大為吃驚,他們查遍每個角落。而在他們身後始終跟着一個小女孩。由于看不見,她隻能通過聲音辨别。
可一天下來,安妮也不敢提起勇氣開口。直到她感受到調查團調查結束了,要離開時。她想再不說怕永遠沒有機會了。
她循聲快步走到人群中,大聲說到,我是個看不見的人,但我想上學,想上盲人學校,請您們幫幫我。
人群中為首的一位先生聽聞後沒有回答她,隻身轉向了救濟院管理人詢問了安妮的情況後,就離開了。
當天晚上,安妮難眠,最後帶着失落和淚水入睡了。她确信她的願望落空了。然而幾天之後,救濟院門口來了一輛馬車而這是一輛載着安妮走向光明的馬車。
原來在安妮說出自己的願望時,調查團裡一位叫香邦的慈善家了解了她的情況後,去了一趟波士頓柏金斯盲人學校,并以慈善機構貧寒學生的身份為安妮報名注冊了這家學校。最終安妮沙利文如願以償離開了救濟院。
當理想成為現實時,大多數人是開心的。而那些還在為理想掙紮的人是羨慕的。然而理想與現實還是有距離的。理想并沒有想象中那麼完美。
經過長期的煎熬期盼,安妮終于開始了她的學生生活。那一年她14歲,不會讀,不會寫。更不會複雜點的數學,曆史等學科,她必須同幾歲的孩童一起學。
已是少女的她與一群隻有6 7歲的孩子坐在一起顯得那麼格格不入。而她做為一個盲人從未接受過正規教育,很能事做起來比較笨拙。這導緻這些小她幾歲的孩子起哄送她一個老安妮的外号,把她當做異類來對待。
而安妮也并不示弱,并以強硬的态度回應。可她面對的隻是一群調皮搗蛋的孩子。她的過激行為使得她在學校裡孤立無援。盡管願望實現了,可安妮内心還是孤單的。唯一陪伴她的隻有深夜裡的淚水。
在盲人學校的生活并不十分如意,可快速學會用手指閱讀,使她興奮不已。但在拼寫時她常常出錯,雖然老師會指出她的錯誤,可安妮并不以為然。
在她看來,你們都懂我的意思了,錯一個字母有什麼關系呢?由此還差點讓她失去了教學的機會。
因為安妮屢教不改,她的主講老師決定換一種方式教育她。在課堂上,老師特意拿出安妮的作業本并對她拼寫錯的地方大聲重音朗讀出來。
每次讀安妮的作業時,是全班同學最歡快的時刻,除了安妮以外。這群不懂事的孩子的笑聲像是一把尖刀紮進了安妮的心裡,感覺到侮辱。
人感受到侮辱和不公對待後,總是會奮起反抗的,不要在這時就在那時。
一天安妮忍無可忍,當堂和老師吵了起來摔門而走揚言再也不讓這個老師的課了。
學生和老師發生了沖突,放在任何時代任何學校都不可能置之不理。校長在了解了原委後要求安妮道歉。
在那個尚未有尊重學生的概念的時代,師長的一切行為都是可取的。校長苦口婆心地勸安妮,希望她向老師低頭認錯。可吃了秤砣鐵了心的安妮就是不從。
她認為是老師先侮辱了她。最後鬧得沒有老師願意帶安妮學習。正在校方考慮要把安妮送回救濟院時,一位名叫莫美麗的老師站了出來,說她想帶安妮。
就這樣,安妮成了美麗老師班的一員。美麗老師用愛心,真誠和極度的耐心感化着安妮。,起初這個刺頭并不買賬,處處做對。
有了愛和尊重的這兩把鑰匙,就算人心封存得再久也能被打開。安妮的脫胎換骨正來源于此。
不久她就和原來水火不容小朋友們冰釋前嫌。再得到友情和關愛後,她發現她的世界裡再也沒了憤怒和怨恨。她的每一天都充滿了歡聲笑語。這是安妮第一次感受到愛的力量。而這股力量一直滋養着她。
16歲那年暑假,其他的孩子都回家,而無家可歸的安妮隻能繼續住在學校。随後通過學校的幫助,安妮找到了一份要求不高的旅館工作。
讓安妮沒想到的事,這将會是她人生的又一轉折。在旅店工作期間,由于安妮勤快耐心。她和很多房客成了朋友。而其中一下位直接把她帶進了光明世界。
安妮的對自己眼睛不再抱有任何希望了,她不想再經曆希望又失望。所以在那位房客朋友介紹一位眼科醫生給安妮時,她再三拒絕。
可那位朋友熱心,堅持要安妮去看看。後來安妮心想再壞也不過就是現在這個樣子,試試就試試吧。
在手術後拿掉紗布的那天,安妮也不相信自己瞎了十幾年的眼睛能從見光明,直到模糊的影像個微弱的光亮出現在她眼前時,她才相信奇迹真的發生在她身上了。盡管視力還是十份微弱,可對一個在黑暗中摸索了十多年的人來說,足夠了。
重現光明後,安妮遇到了另一個難題。柏金斯學校是一所盲人學校。而此時安妮不再是盲人了,也就沒有資格繼續待在學校裡了
好在學校為她開了綠燈,同意她繼續待在學校。為了報答學校,安妮主動做了很多本不該她做的事。
正因為這樣安妮注意到了學校裡一位年過半百的盲人老人羅拉。安妮主動擔起了照顧老人的責任。這也使得她的手語練得如火純青。
19歲那年,安妮正式畢業。這也意味着必須要離開了。正在她發愁去哪時,校長遞給她一封求助信。
寫信的人不是别人正是海倫凱勒的父親。他想為自己的女兒尋求一位家庭教師。接過信後安妮懷疑過自已是否能教好把這個又盲又聾的孩子。
經過一番思想鬥争後,她還是應承了這份工作。作為有過盲人經曆的她,對盲人的無助感同身受。何況是個聽不見聲音的孩子。
但在接受工作後她并沒有馬上啟程,而是繼續待在學校裡半年,為的是查閱和學習教育盲人的相關書籍。
就這樣,一個年僅19歲的年輕女孩開啟了她的另一人生篇章。同也為另一個殘疾的孩子日後的銳變奠定下了基礎。
從海倫凱勒六歲開始學習盲文到她功成名就,這中間的歲月裡安妮沙利文老師一直陪伴着她,沒有一天缺席。即便寵愛她的父母也不曾做到。
教一個正常的孩子都需要極大的耐心和愛心。何況是教這麼個看不見又聽不到的孩子。其中心酸是我們常人難以想象的。
也正是因為安妮老師的偉大,海倫凱勒在她的書《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裡寫到,第一天一定要見的人是她。
其實在這萬千世界裡,有太多這樣默默付出的人。
沒有哪一條幹淨的街道,離得開環衛工人,起早摸黑地彎腰。
沒有哪一座高樓林立的城市,離得開皮膚黝黑的工人揮汗如雨。
緻平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