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唐代著名詩人,和白居易合稱“劉白”,與柳宗元并稱“劉柳”,又與韋應物、白居易合稱“三傑”。
他自稱“家本荥上,籍占洛陽” ,又自言系出中山靖王。
他的詩簡潔明快,意境開闊,豪朗俊爽,故有“詩豪”之稱。他為我們留下了《陋室銘》、《竹枝詞》、《楊柳枝詞》、《浪淘沙》、《烏衣巷》等經典名篇。
他就是劉禹錫。
古人雲:一葉落而知天下秋。故而秋天總是有些蕭疏和悲涼的,尤其是中國的士大夫文人多是仕途不暢懷才不遇的,所以到了秋天就會生出一種一事無成的喟歎和生命落空的悲愁。
因此“悲秋”就成為了詩歌的一個傳統,成為了一種常見的文人情結。所以中國古代有“秋士易感”的說法,就是說讀書人到了秋天容易傷感,從宋玉《楚辭·九辯》“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到唐代大詩人杜甫“萬裡悲秋常作客”,基本上絕大多數的詩人面對秋天都是悲愁的。
但是這種情況在老劉這裡根本不存在,老劉甚至“嘲笑”這種情結:自古逢秋悲寂寥。但是我不是,這首詩寫得真是豪氣,不愧為詩豪。
《秋詞二首·其一》
唐·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開篇就“嘲笑”了所有人,自古以來,騷人墨客都悲歎秋天蕭條。宋玉這麼說,屈原也說: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杜甫、柳宗元、白居易都這麼說,但是劉禹錫說,我不這麼認為,我覺得秋天遠遠勝過春天。
“我言”流露出詩人的自信,這種自信不是擡杠,不是說你們所有人都覺得悲,我偏要覺得不悲,不是這樣的。劉禹錫的這種自信是因為他認識到了秋天蕭瑟之外的另一種美。别人隻看到了蕭瑟悲涼,但他看到了更高層面的東西。
那麼他看到了什麼?“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首先“晴空”二字就給人一種秋高氣爽,晴空萬裡開闊景象,隻這兩字已經給人一種神清氣爽的感覺。再有“一鶴排雲上”,這裡要注意“一鶴”說明隻有一隻鶴,是孤鶴,但是一個“排”字卻表現出淩雲的氣勢,即使是孤鶴也要淩空展翅,氣勢不凡。
同時那不屈的孤鶴不就是詩人自己的化身嗎!
我們說古人悲秋是因為他們懷才不遇,壯志難酬,那你說劉禹錫這麼豪氣是不是因為他仕途比較順暢?從“孤鶴”就可以看出來顯然不是。
公元805年(永貞元年),順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後來失敗了,韓泰、陳谏、柳宗元、劉禹錫、韓晔、淩淮、程異及韋執宜八人,先後貶為遠州司馬,即“二王八司馬”的“八司馬”,柳宗元貶到了永州,劉禹錫當時是貶谪朗州,這首詩就是他在朗州做司馬時寫的。
所以我們可以看出劉禹錫這個人真不簡單,心态超好,所以活得比較久,自古逢秋悲寂寥,他的詩情卻飛上雲霄。
面對苦難,他的這種豪情和胸襟,不得不讓人佩服,還寫了這麼好的詩,讓我們今天讀到秋天的詩詞不至于都是悲啊愁的,隻這一首,便可煥發整個秋天的活力。
這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财富!謝謝老劉!
文|丁十二
圖|網絡
如果喜歡本文,歡迎分享轉發,您的轉發支持就是十二創作的動力。
每天共話詩詞,關注十二讀書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