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知新坐标緻知,是《禮記·大學》的“三綱八目”中的一目。緻知出自句子“緻知在格物”中,所謂的“知”、“物”是緻和格的結果,也是目标,更是願景!
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重在發展。沒有實踐的應用是談不上發展的。傳承不是傳播,如果傳承隻有成本,沒有收益。那樣的文化本身是沒有價值的,傳播也是沒有必要的。
家庭是社會組成的基本所在,國家要保證社會秩序的穩定,就是要促進家庭和睦,家庭幸福與否,要看這家庭是不是能承載親情。
中國傳統文化描述的家庭結構,就有三個關系:父子、兄弟、夫婦。對應的活動關系是父慈子孝、長幼有序、男女有别。這是中國傳統社會依據儒家文化以人本位的角度總結出來的。最早的儒家之禮,也是那麼依于人性總結而來的,這裡請大家區分後儒家時代的形而上禮。
《論語》的家庭觀,是最注重孝悌的,如“父母唯其疾之憂”,是指父母身體的健康是作為子女最擔憂的事情。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是指父母還健在的話,盡量不去太遠的地方,如果去的話,就要讓告知父母,讓其不要擔心。
“又敬不違,勞而不怨。”是指對待父母要做到無微不至,又不至于違背孝感之根本;為父母做了事,雖然很辛苦,但不要埋怨他們。
所以儒家文化思想對社會的安定,國家的治理起到了巨大的積極作用,可見“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論斷,可不是寫在書畫上當古董就流傳下來的,而這是人性使然的總結、發現。
都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标準,那我們看看“緻知在格物”是否經得住解讀。
首先,“知”、“物”是動态詞義“緻”、“格”的主旨。比如兄弟姐妹多時,贍養老人本應該是更容易的事,可卻适得其反,兒女幾個開始計較自己貢獻值了,最終于父母而不顧了。盡孝是父母與子女血緣關系的直接體現,不應該是一衆兒女們的博弈。事物的本質是事物的核心體現,微妙變化都會讓我們偏離航道,所以“緻”、“格”的方向必須保證是做有用功。
其次,客觀存在的認知和事物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我們不能墨守陳規。緻、格的方式直接影響認知、事物的變化,甚至質變。比如老人在消費上普遍保守,金錢來源的不同決定他們的消費力度。有養老金的老人會覺得生活消費的負擔就很小,畢竟錢是國家代發的。但是在農村,許多老人是直接按月等待子女們接濟的,不管是礙于情面也好,不舍得花錢也好,總之消費顧慮多,壓力大,最後老人的生活質量很難得到保障了。可見孝順父母之事,贍養老人之事,“緻知在格物”就是最好的實踐。
最後,往往大家們都忽略了人們的内心活動,其實人們的言行舉止已一定程度上折射了其内心活動。既要微妙精細去“緻”心理活動,也要全局觀念去“格”言行舉止,這都是理解客觀事物發展的要點,也是為什麼心理學在西方獨立作為社會科學來研究的原因。
老祖宗傳下來的文化魁寶,隻有結合時代,才能闡析文化傳承的真正意義,真正的傳承者,是給文化注入了靈魂和生命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