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嘔心瀝血”,我們常用來形容費盡心思和精力。那麼是怎麼“嘔心”和“瀝血”的呢!出處卻是唐代的兩位詩人和文學家,一個是李賀,另一個是韓愈。“嘔心”來自詩人李賀的創作故事,“瀝血”出自文學家韓愈的詩歌。由此組成了成語,被人們所使用。其實,他倆不僅是文友,還是忘年之交。
“嘔心”出自《新唐書·李賀傳》。李賀,字長吉,是“長吉體詩歌開創者”。有“詩鬼”之稱,是與“詩聖”杜甫、“詩仙”李白、“詩佛”王維齊名的唐代著名詩人。他從小就喜歡詩歌,一生中寫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作品。如“天若有情天亦老”,“雄雞一聲天下白”,“黑雲壓城城欲摧”,“石破天驚逗秋雨”等千古佳句。
李賀寫詩有一特點,會像新聞工作者一樣,注重寫實,必須進行實地考察,觸景生情。這下可就苦了詩人,想出好作品,那就得不停的跑。四處遊覽,見到好的景物,有趣的題材,便立即動手寫下來,作為寫詩的素材,然後回家細細的琢磨,再寫成詩篇。
李賀每天早上騎着毛驢,讓書童背着書囊,出門尋找寫詩的素材和靈感。有了就用筆寫兩句,或是将偶得意境記錄下來,放進書囊。李賀這種寫詩搞創作的習慣,他的母親心裡很清楚,同時也非常擔心。因為李賀自小身體羸弱,母親怕時間長了,會拖垮兒子的身體。可憐天下父母心,兒子李賀一回家,母親就會檢查他的書囊。當發現兒子書囊中存放着好多詩句紙片時,母親便關切地嗔怪:“是兒要嘔出心乃已耳。”意思是說,你這個孩子,要把心嘔出來才肯罷休嗎!
天妒英才。李賀由于專注于寫詩,并因長期處于抑郁感傷的狀态,再加上仕途失意、愛妻病逝等諸多不順,以緻心力耗盡,最終二十七歲早逝。這無疑是一大遺憾,上蒼如若再給他二十年,李賀将會是個什麼樣的李賀呢!無法想象,令人歎息。
“瀝血”,出自韓愈《歸彭城》詩中。韓愈,唐代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他在官場上最出名一件事就是“敢燒佛骨”,剛正不阿;文學上的特點是“發言真率,無所畏避”,或“鲠言無所忌”,就是敢于講話,而且敢講真話。
《歸彭城》原詩寫道:“我欲進短策,無由至彤墀。刳肝以為紙,瀝血以書辭。上言陳堯舜,下言引龍夔。言詞多感激,文字少葳蕤。”其中,“刳肝以為紙,瀝血以書辭”的意思是割下肝來作紙,滴出血液作墨汁,足見寫文章時費盡了多少心思。韓愈的“瀝血”,多少存在誇張的成分,比李賀的“嘔心”要輕松一些。
“嘔心瀝血”,李賀與韓愈,不僅在成語裡牢牢結合,其實,他倆不僅是文友,還是忘年之交。韓愈比李賀長24歲。李賀18歲左右,便拿着佳作《雁門太守行》,去拜見韓愈。唐代時興以詩作入仕的敲門磚,光明正大,憑才學獲得名人或高官推薦入仕。也許是李賀的詩打動了韓愈,韓愈居然與皇甫湜一同回訪李賀,李賀寫了有名的《高軒過》詩。李賀本來是可以早日登科及第的,即遭父喪。服喪三年後,韓愈寫信給李賀,勸其舉進士。後因妒才者拿其父名“晉肅”說事,“晉”與“進”犯“嫌名”,李賀憤然離開試院。再後來經韓愈的推獎,加上李賀為唐宗室後裔,承父蔭出任奉禮郎,從九品的小官差事。
“嘔心瀝血”,李賀與韓愈,珠聯璧合,令人感動和愉悅。幹什麼事都應該專心緻志,甚至癡迷到發狂的地步,才會做出好成績,尤其是搞藝術的,特别是詩人,三個詩人裡有兩個是瘋子。哈哈,說笑!(文/蔡驷讀曆史 圖/源于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