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 語
為了總結住培好經驗,講述住培好故事,近期,中國醫師協會組織中國網、中央廣播電台、人民政協報、健康報、中國人口報、醫師報、中國中醫藥報、中國社區報、中國婦女報、中國社區醫師雜志、醫學論壇報、醫學科學報、丁香園、三九健康網、搜狐健康、醫學界16家媒體的24名記者,陸續分赴22個省(市)的38個基地進行了采訪。記者們用自己的筆和鏡頭,記錄了住培人的奉獻與堅守,住培工作的發展和變遷。
本期由搜狐記者周亦川為我們講述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住培。
山西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以下簡稱“山醫大一院”)2014年獲批首批國家級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基地醫院,在2016年山西省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工作評估中綜合排名第一,被省衛計委評為“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先進基地”。據院規培部門負責人王曉紅主任說,近幾年山醫大一院規培報名人數均居全省前列,競争非常激烈,目前在培人數居全省第一。
達到這個成績,除了醫院自身的專業學術地位和醫科大學一直以來的教學積澱,醫院從上到下也對規培工作做出了極大的投入:
醫院規培管理部門單獨成立,有專職的負責人,有健全的組織管理體系落實職責,并由院長直接分管。在所有的34個專業培訓分類中,基地目前共有33個,除本院之外還有三家協同醫院,包括山西省兒童醫院、眼科醫院、口腔醫院三家專科醫院協同完成培訓。
醫院建設的臨床技能實訓中心于2009年入選臨床技能類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包含全面的基本臨床技能訓練以及綜合臨床技能項目訓練。2017年5月還作為唯一的考點承擔了全省的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結業考核臨床實踐能力考核。在臨床技能實訓中心,我們的模拟教學設備可以直接對操作打分,不光是技能還有臨床思維能力的打分。在最開始學習的時候,規培醫生很難在患者身上直接操作,在中心進行基本的學習後才能上臨床,面對真正的生命。
規培學員的培訓教學計劃嚴格按照山西省衛計委制定的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内容标準制定,帶教老師按照标準執行。臨床技能類操作盡可能在平時輪轉學習中完成,如果有些操作在臨床科室輪轉過程中操作很少,學員沒有掌握,帶教老師就可以預約臨床技能實訓中心的訓練室指導學員在模拟教學設備上訓練掌握。
在實訓基地,急診科規培生張峰印象最深的是CPR心肺複蘇的培訓:相比其他的操作,CPR在很多電視劇或者科普視頻上都有普及,但實際達到合格的深度和頻率要求非常精準,幾組下來往往大汗淋漓。儀器會對操作給予分數評價,了解究竟什麼是合格的操作。由于設備非常完備,學員們在學習群裡讨論的積極性很高,低年級的規培生還會向高年級的請教。基地還有規範化病人的模型,可以精準模拟臨床狀态,學員可以看到通過自己的操作,患者的生命體征究竟有沒有上去,也就是說在這裡可以得到臨床思維的訓練。
在規培期間待遇方面,一個是國家的财政專項基金,每個人3萬元的費用,2萬發給學員,足額是1666元;地方的财政給社會化學員是640元,醫院給700元,社會化學員能拿到3000元錢,另外的值班還有值班費;如果有執業醫師資格證并承擔住院醫生的職責的規培生還有績效,即科室獎金的30%,以上就構成了每個人的收入,多勞多得。
規培生到了第二年還有學員專業導師制的雙向選擇。導師指導學員專業培訓,還有生活學習、科研論文的指導等等。
王曉紅說,醫院對規培學員有一個可能其他醫院沒有的激勵機制,就是單位的聘用制。在規培的第二年,非常優秀的社會化規培學員就成為山醫大一院的員工了,相當于直接有工作了。2016年山醫大一院公開招聘聘用制醫療醫技人員的崗位,醫師中的兒科、普外科、消化科等多個科室隻要具備執業醫師資格證,同時有在我們醫院規培滿一年的證明社會人學員就可以參加考試報名。目前已經有4個社會人學員通過招聘成為醫院的聘用制員工,這對社會化的學員是一個很大的激勵。
以上的投入都是“有形”的,“無形”的投入更多,也就是帶教老師的全身心投入。
王曉紅開玩笑說,也許是醫科大學附屬教學醫院的通病,帶教老師都是“人來瘋”講個不停。若是她自己查房,與家屬交代一下,一個病房5分鐘也就查完了;若是跟着幾個學生,就要講半個小時,家屬也圍過來聽。所有的病房查完也許快12點了,聽課的學員已經站不住了,老師卻講得神采奕奕。
從書本走向臨床,剛開始與患者接觸往往是學員們面臨的最大的一道坎,麻醉科規培生任強說,自己第一次與患者溝通也有膽怯,但帶教老師就有意培養這一點,讓他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做好溝通。帶教老師還教會他如何從患者的角度思考風險如何更能他們接受,如果患者家屬們情緒都非常激動、難過,也要學會如何分辨誰是抗打擊能力最強、最能做主的那一個進行溝通。
在麻醉科主任汪祖巾教授看來,規範化培訓和過去的研究生教育相比,過去注重的是專業的技能,但是不同的專業之間較少;規培把學員作為一個整體,作為醫生方方面面的技能要在兩三年得到體系化的學習,這就是和原來的帶教最大的不同。重點要培養就是學員的臨床思維能力,溝通合作的能力,麻醉科醫師要學會和外科醫生、和患者家屬全面溝通,對學員的各個方面的成長都是有作用的。讓學員先溝通,說的不夠的地方再做補充。
任強說,經常有同學跟他抱怨麻醉科管的太嚴,但正是因為這種嚴格讓麻醉科規培通過率接近100%,每一個同學出科都能獨立操作氣管插管。汪祖巾教授對帶教的每一個學員,她都親自手把手教導,位置、力度、動作、角度,每一個過程都像教科書一般标準和嚴格,一次次的悉心教導、一次次不厭其煩的指正,确保了每一位學員都能掌握急診搶救和基本麻醉技能。規範在汪老師的帶教中已成為一種标準。
急診是一個很特殊的科室,危重患者需要緊急處理。急診科主任馮傑教授說,所有的學員都要在急診培訓兩到三個月,他帶教的時候會要求學生先看怎麼做,搶救之後再進行讨論,讓他結合大綱分析應該是怎麼做。有了一定的認識培訓後,他們可以上手。搶救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的合作,讓他們找到合适的位置參與,能力強的學生可以協作。
患者對規培生不理睬也是最常見的情況,這個時候馮傑就會和患者說明:“這是我們的規培醫生,他有能力診治你的疾病,隻是還不能單獨診治,需要彙報給團隊。”這就是教師給學員應有的支持。
除了教師的支持,學員之間的支持也是規培中的亮點。王曉紅說,規培基地的學員來自于本校的研究生、規培生、進修生等等,由于是同齡人他們之間的交流會更順暢一些,有些不好意思向老師問的“小白”問題就可以内部解決。在不同專業之間,麻醉科可以和外科互相交流手術中自己最關注的問題有哪些,高年資的學生也成了低年級學生的老師,加快了培訓的效率。
王曉紅認為,醫院規培每年有些專業錄取數與報名數錄取比例将近1/10,特别是社會上“最缺人”的麻醉科十幾個學員搶一個名額,與醫院和教師們的辛勤付出是離不開的。規範化培訓希望讓每個規培學員達到“同質化”的水平,作為入選基地,帶教老師做了多少投入,學員在校期間的培訓究竟是不是符合大綱規範,也應用“規範化”、“同質化”要求自己。
(搜狐記者周亦川報道,2017年12月20日發表于搜狐網站“狐觀醫改”)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