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研究參考文獻?從事文獻研究的人,對“文獻”一次的原始出處都感興趣,它最早出現在哪部古籍中呢?它的意思和今天一樣嗎?開拓者又是誰?,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孔子研究參考文獻?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從事文獻研究的人,對“文獻”一次的原始出處都感興趣,它最早出現在哪部古籍中呢?它的意思和今天一樣嗎?開拓者又是誰?
《論語.八佾》裡面有這樣一段話:“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其中“文獻”一詞是現有古籍的最早記載。這裡的文獻指的就是“文章和賢才”。不過時至今日學術界一直沒有給文獻學下一個确切定義。文獻應包括文獻的體、法、史論等幾方面内容,并把這些融為一體,進行系統的研究,逐步建立文獻學的完整體系。從文獻的最早記載不難看出,孔子是古典文獻學的開拓者。
一、文獻學産生的曆史背景
在奴隸社會,由于文化典籍掌握在官府手裡,流通的範圍有限,加以書寫工具落後,都不利于目錄學的發展,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随着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過渡,生産力得到發展,學術研究空前活躍,形成“百家争鳴”的局面。昔日“學在官府”的局面逐漸被打破,以金石、簡牍缣帛為載體的圖書資料大量增加,社會各階級和各階層的人,從不同的目的出發,要求對文獻進行整理和編目,孔子正式在這種曆史條件下開始他的整理工作的。
二、相關人物孔子的簡介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路過陬邑(今山東曲埠)人。孔子的先世為宋國貴族,宋國貴族為商人的後裔,因此孔子對商人的問話很重視。而他生長在魯國,魯國為周公的封地,這裡保存周文化最為完備,被稱為禮儀之邦,所以孔子對于周文化非常推崇,常常以周文化代表自居。孔子在政治上維護舊制,反對變革,教育上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學術上以傳授、整理古代文化為己任,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三、孔子被稱為古典文獻開拓者的原因
孔子在教學實踐中,有感于“六藝”在長期流傳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親自做了大量的校釋和整理工作,為古典文學的向前發展做了有益的奠基工作。據記載,他曾纂《易》,修《春秋》,删《詩》、《書》,訂《禮》、《樂》。所謂“纂《易》”,就是作《易傳》,史載《彖》、《象》、《系辭》、《文言》、《序卦》之屬10篇為所述。此外他還做了卦辭也爻辭:“修《春秋》”是指孔子依傍魯史而做《春秋》,體現出“微言大義”之旨;“删《詩》、《書》”是孔子整理編次《尚書》,以之為教材。從3000篇詩中選取300餘篇,成為後世定篇:“訂《禮》、《樂》”的過程中對二書做過整理,其中流傳的“三禮”成書皆直接或間接與孔子有關系,而《樂》已經失傳,無從具體考見,但他的整理之工在古書中是有記載的。
在進行文獻整理工作的同時,孔子實際也在從事目錄整理工作:一是精選文獻,如删《詩》;二是采用各種方法進行分類,如《風》按地區分,《雅》按時間分,《頌》按作用分;三是寫提要,如為《詩》做序;四是為“六經”的各篇厘定次序。知得特别指出的是,我國文獻典籍,從孔子删訂“六經”所作的大序、小序,到戰國秦漢諸子百家著述的自序,再到劉向校書的書錄,反映了我國目錄的形成過程。那些大序、小序和自序在當時已起着“内容提要”的作用,實為目錄的一項重要内容。
此外,孔子在文獻典籍整理的實踐中,有針對性地提出了一些觀點和方法,有強調治學态度要誠實的,如“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有強調多方求教的,如“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問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論語.述而》);有的要求在古文整理上應阙疑态度的,如“多聞阙疑,慎言而餘”(《論語.為政》);有提倡審慎态度的,如“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論語.子罕》);還有排斥虛妄态度的,如“子不語:怪、力、亂、神”(《論語.述而》)等。
四、總結
孔子研究整理古典文獻尤其鮮明的政治目的,是曆史上堪稱其開山之功的古文獻學家。他不僅自己做出了成績,還培養了不少專門的人才,無論對周代古文獻的研究、整理、保存和流傳還是對傳統古文獻學的創立和發展,都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稱其為古典文獻學的開拓者實至名歸。
注:封面圖片來自網絡,侵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