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藏傳佛教文殊菩薩銅像

藏傳佛教文殊菩薩銅像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4 02:29:22

藏傳佛教文殊菩薩銅像(梵林文化-文殊菩薩)1

文殊菩薩 (佛教四大菩薩之一)

文殊菩薩,梵名Mañjuśrī,音譯作文殊師利、曼殊室利、滿祖室哩,意譯為妙德、妙吉祥、妙樂、法王子。又稱文殊師利童真、孺童文殊菩薩。為佛教四大菩薩之一。與般若經典關系甚深,故稱為大智文殊師利菩薩[2] 。或謂其為已成之佛,如首楞嚴三昧經卷下載,過去久遠劫有龍種上如來,于南方平等世界成無上正等覺,壽四百四十萬歲而入涅盤,彼佛即今之文殊師利法王子。或謂其為實在人物,如文殊師利般涅槃經謂,此菩薩生于舍衛國多羅聚落梵德婆羅門家,生時屋宅化如蓮花,由其母之右脅出生,後至釋迦牟尼佛所出家學道。此外,亦有說文殊菩薩為諸佛菩薩之父母者。一般稱文殊師利菩薩,與普賢菩薩同為釋迦佛之脅侍,分别表示佛智、佛慧之别德。所乘之獅子,象征其威猛文殊菩薩是如來佛祖怙恃之一。

藏傳佛教文殊菩薩銅像(梵林文化-文殊菩薩)2

人物背景

文殊菩薩形象

代表聰明智慧,文殊菩薩又稱文殊師利、曼殊室利、法王子。文殊菩薩與普賢菩薩同為釋迦牟尼佛左右脅侍,世稱“華嚴三聖”。應化道場為山西五台山。

據《文殊師利般涅槃經》所記載:文殊菩薩是舍衛國多羅聚落梵德婆羅門之子。後來詣仙人處,求出家法,卻無酬對者,乃皈依佛,出家學道,住首楞嚴三昧,行稀有難事,佛涅槃後四百五千歲時至雪山,為五百仙宣暢演說十二部經,後還本生地,在尼拘樓陀樹下入涅槃。依照佛教典籍所載,文殊菩薩是過去世無量諸佛的老師,曾經引導無數的修行者證得佛果。在《放缽經》中,佛陀也說:今我得以成佛,都是文殊菩薩的恩德!過去無數諸佛,也都是文殊師利弟子,未來當成佛者,也都是文殊菩薩威神力所緻。就好像世間的小孩有父母一樣,文殊菩薩是一切衆生在佛道中的父母。

文殊菩薩常與普賢菩薩同侍釋迦牟尼佛,是釋迦牟尼佛所有菩薩弟子中的上首,所以又稱為文殊師利法王子。文殊菩薩形象則為仗劍騎獅之像,代表着其法門的銳利,以右手執金剛寶劍,斷一切衆生的煩惱,以無畏的獅子吼震醒沉迷的衆生,這是文殊菩薩的基本形象。除此之外,文殊菩薩相應于娑婆世界有情衆生的因緣,亦有種種不同形象的示現。一般文殊菩薩的尊形有僧形文殊、一髻文殊、五髻文殊、八髻文殊、六字文殊等。

藏傳佛教文殊菩薩銅像(梵林文化-文殊菩薩)3

文殊菩薩的形象,通常是手持慧劍,騎乘獅子比喻以智慧利劍斬斷煩惱,以獅吼威風震懾魔怨。

文殊菩薩形象多變,依照其形象,可分為一字、五字、六字、八字文殊,其中最常見的是五髻文殊。

五髻文殊是因頭頂綁了五個髻而得名,這五髻代表的是五種智慧。一般右手握「智慧劍」,象征以智慧劍斬煩惱結。(或手持如意,象征智慧成就)。左手持的蓮花上放置「般若經」,代表智慧的思維。智慧之利劍表示能斬斷種種蠢癡,智慧犀利如劍;青蓮花則代表純潔無染,花上放有般若經,作為智慧與慈悲的象征。菩薩亦常乘坐獅子座騎,表示智慧威猛無比、所向披靡、無堅不摧、戰無不勝;或以蓮花為台座,代表清淨無染;或駕乘金色孔雀,比喻飛揚自在。

藏傳佛教文殊菩薩銅像(梵林文化-文殊菩薩)4

文殊菩薩分類

白文殊,藏密所奉文殊之一。.....一面二臂,頭戴天冠,披發,一手持劍,一手持蓮花,上有經函。身面白色;黃文殊,密教所奉文殊之一。.....身黃色,一面二臂,左手持經函,右手持劍上舉;密具文殊,藏傳密教諸文殊之一。.....其相紅花色,七首二臂,持蓮花,經函。屬瑜伽部本尊之一。

文殊菩薩化生

文殊菩薩

在《佛說文殊師利般涅槃經》中,佛告跋陀波羅:“此文殊師利有大慈悲,生舍衛國多羅聚落梵德婆羅門家。其生之時,家内屋宅化如蓮華,從母右肋出,身紫金色,堕地能語如天童子,有七寶蓋随覆其上,詣諸仙人求出家法,諸婆羅門,九十五種諸論議師,無能酬對,唯于我所出家學道。……住首楞嚴定,以此三昧力,出現于十方,于佛滅度後,五千四百歲,于其本生處,示現入涅槃。”又據傳說,預知釋迦牟尼佛将在倫比尼園出世,而當時尼泊爾(加德滿都)還是一片荒涼沼澤地,于是文殊菩薩慈悲為懷,不避艱辛,提前二十餘年,率領弟子數十人,由五台山至尼泊爾,移山填沼建造城池,以迎接偉大佛陀降臨人間。

文殊菩薩道場

藏傳佛教文殊菩薩銅像(梵林文化-文殊菩薩)5

五台山

傳為文殊菩薩顯靈說法道場的五台山,居中國四大佛教聖地之一,人稱“金五台,銀普陀,銅峨眉,鐵九華”。可見其在佛教徒心目中的地位非同一般。傳說五台山最早是道家的地盤。《道經》裡稱五台山為紫府山,曾建有紫府廟。《清涼山志》稱文殊菩薩初來震旦(古代印度人稱中國為震旦)時,居于石盤洞中。而石盤洞是在道家的玄真觀内,這說明五台山為道家所踞。五台山取佛教替代道教,最終成為中國的佛教名山,來源于佛祖的明示及佛道兩家的争鬥。據《文殊師利法寶藏陀羅尼經》記載,佛祖釋迦牟尼對金剛密迹主菩薩說:“我滅度後,于此瞻部洲東北方,有國名‘大振那’。其國中有山,号曰‘五頂’。文殊師利童子,遊行居此,為諸衆生,于中說法。”這裡所說的“五頂山”,就是指現今的五台山。佛教傳入五台山,史載始于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被漢明帝請來的兩位印度高僧迦葉摩騰和竺法蘭從洛陽來到五台山(當時叫清涼山)。由于山裡很早就有了阿育王的舍利塔,再加上傳說中五台山又是文殊菩薩演教和居住的地方,他二人遂産生了在此建寺的想法。但因當時五台山是道家的地盤,道家不會輕易地允許外來教派在此建寺。一個要建,一個不讓建,這就需要借助于第三者來裁決。據《國史舊聞》記載:“永平十四年正月十五日,明帝集諸道士于白馬寺,使于摩騰、竺法蘭二人賽法。”在明帝的主持下,雙方達成了“賽法”協議,即約期焚經,以别真僞(相傳焚經地點在今洛陽焚經台)。其結果,道教經文(除道德經外)全部焚毀,佛教經文卻“烈火不燒”。可見,外來的和尚不但會念經,而且其經文也能經得起“千錘百煉”。印度二高僧因此也就獲得了在五台山建寺的權利。接下來就是建寺地點的選擇了。據《清涼山志》記載:“在大塔左側,有釋迦佛所遺足迹,其長一尺六寸,廣六寸,千輔輪相,十指皆現。”相傳他二人不僅發現了此足迹,而且還發現有“舍利”,再加上此處山勢奇偉,氣象不凡,與印度的靈鹫山(釋迦牟尼修行處)相似,故決定在此建寺,并取名靈鹫寺。明帝為表示信佛,追命“大孚靈鹫寺”。“大孚”即弘信的意思。“大孚靈鹫寺”就是今顯通寺的前身。從那時起,佛教就在五台山深深紮下了根,并開始成為中國的佛教中心。

藏傳佛教文殊菩薩銅像(梵林文化-文殊菩薩)6

五頂勝境

五台山由東西南北中五大高峰組成,據說代表着文殊菩薩的五種智慧:大圓鏡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法界體性智;以及五方佛:東方阿閦佛,西方阿彌陀佛,南方寶生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中央毗盧遮那佛。東台名望海峰,海拔2795米,東台頂上“蒸雲浴日,爽氣澄秋,東望明霞,如陂如鏡,即大海也,”故冠此名。由于海拔高,台頂氣溫低,盛夏之時節,仍須穿棉衣。中國佛協前會長趙樸初填詞贊曰:

“東台頂,盛夏尚披裘。天著霞衣迎日出,峰騰雲海作舟浮,朝氣滿神州。”

西台名挂月峰,海拔2773米,台“頂廣平,月墜峰巅,俨若懸鏡,因以為名。”有詩贊曰:“西嶺巍峨接遠蒼,回瞻鄉國白雲傍。孤峰嶺翠連三晉,八水分流潤四方。晴日野華鋪蜀錦,秋風仙桂落天香。當年獅子曾遺迹,岩谷常浮五色光。”

南台名錦繡峰,海拔2485米,“頂若覆盂,圓周一裡,山峰聳峭,煙光凝翠,細草雜華,千巒彌布,猶鋪錦然,故以名焉。”著名詩人元好問賦詩贊曰:“沈沈龍穴貯雲煙,百草千華雨露偏。佛土休将人境比,誰家随步得金蓮?”

北台名葉鬥峰,海拔3058米,五台最高,“華北屋脊”,台“頂平廣,圓周四裡,其下仰視,巅摩鬥杓,故以為名。”康熙皇帝賦詩贊曰:“絕磴摩群峭,高寒逼鬥宮。

鐘鳴千嶂外,人語九霄中。朔雪晴猶積,春冰暖未融。憑虛看陸海,此地即方蓬。”

中台翠岩峰,海拔2894米,台“頂廣平,圓周五裡,巅巒雄曠,翠霭浮空,因以為名。”有詩贊曰:“群峰面面擁奇觀,朝雨和煙積翠巒。策杖千山渾不倦,披裘六月尚餘寒。蒼崖碧嶂周遭合,古木黃沙四望寬。雲霧漸看山半起,卻疑身已在雲端。”

藏傳佛教文殊菩薩銅像(梵林文化-文殊菩薩)7

曆史資料來源

《文殊師利所說摩诃般若波羅蜜經》神龍居士序文《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

《佛教勝地五台山》叢書 六冊

《中國名勝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文殊菩薩,梵文Mañjuśrī ,音譯文殊師利。讀法注音:①南麼(na mo) ②三曼多勃馱喃(san man duo bo tuo nan) ③系系(xi xi) ④俱摩羅迦(ju mo luo jia)⑤微目吃底(wei mu chi di)⑥缽他(bo ta)⑦悉體多(xi ti duo)⑧娑麼羅娑麼羅(suo me luo suo me luo)⑨缽羅底然(bo luo di ran)⑩莎诃(sha he)真言釋義:①歸命 ②普遍諸佛 ③系系(招呼之聲) ④童子 ⑤解脫 ⑥道 ⑦伫立 ⑧憶念憶念 ⑨昔所願 ⑩成就山西省五台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華嚴經·菩薩住處品》說:‘東方有處名清涼山,從昔以來,諸菩薩衆,于中止住。現有菩薩文殊師利,與其眷屬,諸菩薩衆,一萬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文殊師利寶藏陀羅尼經》亦說:‘爾時世尊,告金剛密迹菩薩言:我滅度後,于此瞻部洲東北方,有國名大振邦,其國有山号曰五頂,文殊童子,遊行居上,為諸衆生,于中說法。’而經所說清涼山及五頂山,即今中國山西五台山。此山在五台縣東北,離縣城一百二十裡,五峰環抱,頂無森林,如壘土之合,因名五台山。地居邊境,寒冷異常,無炎暑之熱,又名清涼山。古之叢林,今之佛刹,皆在中台之下,其南台離中合八十裡,台高三十裡,頂周二裡,金蓮名菊,燦發如錦,亦名錦繡峰,世傳是文殊菩薩所居。文殊菩薩誕辰紀念日:農曆四月初四。文殊菩薩出家紀念日:農曆十月二十日。文殊菩薩成道紀念日:農曆臘月二十二。

藏傳佛教文殊菩薩銅像(梵林文化-文殊菩薩)8

文殊菩薩紀念日

聖誕日

佛教節日中,除釋迦牟尼佛的出生、成道、涅盤為曆史事實外,其餘的如彌勒聖誕,觀世音菩薩聖誕皆乃是祖師大德及後人所定,并非出自佛經,佛弟子當了解,此即是表法,實則觀世音菩薩也并非出生在地球,如何說生日呢?此是古來祖師大德借此方便接引衆生,以入佛正見。

農曆四月初四,是文殊菩薩的聖誕日。據《文殊師利般涅盤經》載:文殊菩薩為印度舍衛國多羅聚落梵德婆羅門之子,生時屋宅化如蓮花,由其母之右脅出生,身紫金色。出生即能言語,後詣諸仙人所求之出家法,因酬對者無,故至佛所出家學道,為左脅侍。

藏傳佛教文殊菩薩銅像(梵林文化-文殊菩薩)9

出家日

農曆十月二十日是文殊菩薩出家日。在《文殊般涅盤經》裡說:佛滅後四百五十年,文殊到雪山,為五百仙人宣揚法化。最後諸有緣者悉皆得度,與五百仙人同到自己的家鄉舍衛國多羅聚落于尼 枸樹下,結跏趺坐,入首楞嚴三昧,從周身毛孔,出大火光,铄金色身,成琉璃像。琉璃像内有真金像,正長六尺,坐蓮華台,了了分明,五百仙人,皆入涅盤。時有八大王,将琉璃像,置金剛山頂,起塔供養。若有衆生但聞文殊師利名除卻十二億劫生死之罪 。

成道日

每一年的臘月二十二同樣是一個很重要的節,這一天是是文殊菩薩的成道日,同樣在佛教裡是一個大日子。這一天佛信徒們紛紛以 香花燈燭茶果珍肴供養文殊菩薩像,并用各種非常名貴的香料浸泡文殊菩薩像,以示對文殊菩薩的尊重和敬仰。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