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500年古厝建築?“萬物有所生,而獨知守其根”古建築記錄着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輝煌曆史,也是我們的文化之根《福建古厝》是一本關于福建曆史建築的集萃,以“匠心獨運,巧奪天工”的獨特視角向你我講述福建古建築的前世今生,讓我們一起跟随作者的腳步,追尋鄉愁記憶,于“雕梁畫棟,翹角飛檐”間,共同感受“福文化”之建築文化的精彩紛呈,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閩南500年古厝建築?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萬物有所生,而獨知守其根。”古建築記錄着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輝煌曆史,也是我們的文化之根。《福建古厝》是一本關于福建曆史建築的集萃,以“匠心獨運,巧奪天工”的獨特視角向你我講述福建古建築的前世今生,讓我們一起跟随作者的腳步,追尋鄉愁記憶,于“雕梁畫棟,翹角飛檐”間,共同感受“福文化”之建築文化的精彩紛呈。
“古厝”一詞源自福州的方言。狹義指年代久遠的房屋,廣義則泛指古建築,包括各種功能各異的建築。《福建古厝》介紹的是福建省域城鄉的古建築,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對福建具有代表性的曆史建築進行了梳理歸類,包括從福州華林寺大殿(有着超過千年曆史、中國南方地區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築),到建于19世紀末至20世紀前期的鼓浪嶼近代建築群;從體現中華傳統文化核心觀念的文廟、學宮,到反映福建豐富多樣民間信仰的媽祖廟、慈濟宮;從體現門閥世族生活居住形态的三坊七巷,到反映福建客家聚族而居的土樓群;從宗祠到大宅聚落;從佛寺、道觀,到清淨寺、禮拜堂、教堂……這些古建築,作為曆史文化的載體,反映了福建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的發展與演變過程,反映了福建地方文化的多樣性。
福建古厝曆經滄海桑田,逐漸形成了具有鮮明地域和時代特色的建築群,成為我省具有豐富曆史文化内涵的建築旅遊資源。以八閩首府福州為例,城建始于公元前202年,長期作為福建的政治中心,已有7000多年的曆史文化積澱和2200多年的建城史。除了早已為世人熟知的三坊七巷、上下杭、煙台山外,還有許多風格迥異的古厝遍布在福州周邊縣區。
福州古厝類型多樣,有古祠、古塔、古寺、古街、古園林等類型,如羅星塔屬于古塔,上下杭曆史文化街區屬于古街。福州古厝涵蓋了不同曆史時期的建築風格,例如三坊七巷大部分屬于明清建築風格,煙台山則是近現代各國建築風格的代表。福州古厝的曆史文化和建築美學價值極高,建築群相對集中在市區中心,交通便利,文旅資源得天獨厚。
據史料記載,我省多個地市都參與過“海絲之路”的貿易運輸,福州港、廈門港、漳州港、泉州港都位列其中。受世界多元建築文化的影響,福建傳統古建築的材料、風格、結構、裝飾等元素,與外來建築文化發生了融合,形成了兼具海外元素特色的福建古建築藝術文化,其中閩南地域民居、城防、宗教建築的特色尤其明顯。
例如,泉州開元寺是福建省著名的佛教寺廟,寺廟後廊豎立着兩根十六角形的印度教石柱,石柱的柱頭、柱身部分各有4根小柱,兩兩相連成面,面上各有圓形石刻圖案,圖案中既有印度教的神話人物,也有中國傳統的花卉草葉、祥雲瑞獸等圖案。兩種宗教文化交相呼應、和諧相處在同一個古建築配件之中,這就是福建古建築受古代“海絲之路”影響較深的有力佐證。
福建古厝文化源自中原建築的深厚文化,也根植于福建各地特定的地理環境條件。因此,中原古建築文化中強調正統、重視禮儀制度、崇宗敬祖、聚族而居的家族倫理觀和文化傳統,也是福建古建築文化的鮮明特點。
以著名的閩西客家民居為例,在“群體”勝于“個體”的傳統觀念影響下,客家先祖大多以家族或部落的形式群居,共同抵禦外來入侵者。對于客家建築而言,空間分配秩序是十分重要的。在崇宗敬祖、重視家族的觀念影響下,客家建築在平面上大多采用以祠堂為核心向外拓展的布局構成,體現濃厚的宗族觀念。少部分府第式建築雖然沒有采取這種向心結構的建造法,但是它們的祖屋則位于建築的中心軸上,而餐廚、卧室、儲備房等生活空間則按一定的秩序以中軸線為對稱分布于兩側,體現客家人對祖宗、家族的崇敬之情。
在現代客家建築的建築裝飾上,我們也很容易發現客家人崇拜先祖的心态,特别是建築的大門、祠堂上都記載有自己姓氏祖先榮光的牌匾、祠聯、楹聯等,這些都表達出客家人懷念先祖的情結和傳承中原建築文化的強烈意識。
進入新時代,踏上新征程,福建古厝需要得到更多的珍視和守護,最大限度地保留古厝“最初的模樣”是八閩兒女義不容辭的責任。把握“福文化”之建築文化的精髓,深入挖掘福建古厝的曆史文化價值,需要在“保護中進一步活化利用”“在活化利用中更好接續傳承”,做到保護與利用相統一、曆史與現代相統一、傳承與創新相統一。
讓我們行動起來,積極發展相關的文旅和文創産業,實現古厝曆史文化效益和經濟社會效益的“共創共享”,共同助力福建古厝傳承八閩曆史文脈,彰顯曆史文化名城風貌。
(作者系省委黨校講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