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做事有沒有盡心竭力?和朋友交往有沒有誠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有沒有按時溫習?”
個人理解:
無論做人、做事還是學習,我們都應該做好自我反思和總結。因為在反思中,我們才可以更好地内化自己的行為、做事的方法以及學過的東西等等,從而可以更好地矯正自身的行為,以進一步明确方向和目标。
曾子是春秋末年的思想家,與父親曾點同為孔子的學生,他參與編制了《論語》,他的思想很有見地,在儒學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為人謀”中的“人”可以理解成兩種情況,一是指具體的某個朋友,二是指你當下的工作單位。
第一種情況,如果是某個具體的朋友拜托你幫個忙,那麼這個“忙”就可能存在以下三種情況:
1.自己能力有限或實在有其他原因,但礙于面子先答應,再找借口推掉;
2.做不到,超出了自己的能力範圍,當場委婉拒絕;
3.以為自己能做到,可在實際操作中困難重重,難于完成。
如果我們要拒絕就應該在開頭,在接受之前,不要中途又變卦,而使朋友措手不及或很被動;同時我們一定要對自己的能力做好比較準确的估計,不要過于高估自己而随便承諾,使得做事質量不高而難堪,也容易使朋友産生不必要的損害。
那如果我們已經答應了朋友的事,就應該全心全意當地投入精力和時間,确保事情上的質量,并保證在規定時間内完成,否則我們下一次的信用就會被打折扣。
第二種情況,如果我們是在某個單位工作,那我們就應該安心于當下的工作崗位,竭盡全力地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這不僅是對上司負責,也是對自己負責,因為工作是你自己的。你對當下工作的投入多少,付出多少,相信你也一定會有某個時刻得到回報,機會總是屬于有心而一直努力的人。
另一方面,“傳,不習乎?”中的“傳”,我們也可以有兩種理解。
1.學生有沒有認真學習老師傳授的知識?
2.老師傳授知識前,有沒有做好必要的準備,從而做到以身作則?
作為學生,對于老師傳授的知識應積極主動地去學習,努力做好練習和反思,多思考加以理解消化而轉化為自己的知識,并且能有自己獨到的認識和見解。
作為老師,因為是傳授者,所以應充分地做好準備,無論是知識上還是情感價值觀上的,都應做好積極的儲備和引導。給學生一杯水,老師本身不僅要有一桶水,更要善于引領學生去尋找水源。所以老師本身必須是一個積極的學習者和探索者。
附:曾子簡介
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姒姓,曾氏,名參(shēn),字子輿,魯國南武城(今山東平邑,一說山東嘉祥)人。春秋末年思想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夏禹後代。其父曾點,字皙,七十二賢之一,與子曾參同師孔子,是中國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倡導以“孝恕忠信”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齊治平”的政治觀,“内省慎獨”的修養觀,“以孝為本”的孝道觀至今仍具有極其寶貴的社會意義和實用價值。參與編制了《論語》撰寫《大學》《孝經》《曾子十篇》等作品。
周考王六年(公元前435年),去世,享年七十一歲。曾子在儒學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後世尊為“宗聖”,成為配享孔廟的四配之一,僅次于“複聖”顔淵。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