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抽選也可能有貓膩嘛?據《中國紀檢監察報》報道,福州台江區環境衛生管理處原主任侯某利用職務上的便利,在政府項目采購過程中違規幹預并操控招投标,“先後9次要求經辦人員違規删除系統抽選的中标公司,進行重複抽取”,後因多次收受賄賂而獲刑,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系統抽選也可能有貓膩嘛?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據《中國紀檢監察報》報道,福州台江區環境衛生管理處原主任侯某利用職務上的便利,在政府項目采購過程中違規幹預并操控招投标,“先後9次要求經辦人員違規删除系統抽選的中标公司,進行重複抽取”,後因多次收受賄賂而獲刑。
招投标黑幕不新鮮,但在已有系統随機抽選程序安排的情況下依然多次明目張膽地幹預和删除抽選結果,如此有恃無恐還是不多見。而另一邊那位前期在領導身上做足了“功課”的中标者(也就是行賄者)運氣也不是一般的差。倒黴的中标者和無知的涉案官員,在這樣一場滑稽的9次删除系統抽選結果的鬧劇中,公衆或可以看到幾分類似電影《無名之輩》“蠢賊偷手機模型”劇情的影子。
無利不起早,涉案官員9次删除系統抽選結果直至選中内定公司,如此“執着”背後依然是俗套的權力尋租和貪腐戲碼。操控招标大權在握,各方利益相伴而來。值得注意的是,此番九抽才中還不是侯處長的“新手上路”,2017年至2018年兩年間,侯某利用職務上的便利先後在16個項目招投标中進行了違規操作,是否也以多次幹預和删改系統随機抽選結果的方式不得而知。
政府項目采購過程采取系統抽選,引入這種技術手段的一個重要初衷就是預防腐敗,涉事官員顯然沒有預料到新技術手段能快速落地并充分發揮效能,心存僥幸,以為過去那一套還可以暢通無阻,這多少反映出部分權力群體對新技術手段的一些态度。
技術手段的引入對權力運行的制度防禦作用顯而易見,相較于以前經常出現的暗箱操作,相對中立客觀的系統随機抽選對于防止權力尋租,具有超出簡單工具意義的價值。另一個角度,從本案也可以看到,涉事官員被查落馬及至後續的追究刑責,依靠計算機系統得以完整保存的曆次抽選和删改記錄成為關鍵性證據,這也是讓權力運行全程留痕的制度價值體現。
技術實現系統留痕,忠實記錄并避免數據删除,在此基礎上,類似的技術運用不妨進一步完善即時預警功能。9次删除系統抽選結果與官員落馬之間的因果關系應當被複盤和深究,一次乃至兩次删改系統結果,系統預警就應當被激活。此次案件是由傳統舉報信引出,系統對9次權力幹預的忠實記錄僅扮演了證據提供者的角色,如果對違規違法的權力運行迹象有更積極、主動的介入,其價值顯然更大。
同時,在機器之外,對經辦人員的人工報備權利和義務也需要有紮實的法律賦權。系統抽選的制度設計可能還存有這樣那樣的人為操控空間,畢竟系統的後面始終還是人,對權力運行的制度化監督始終需要直面對人的警惕和約束——絕對權力導緻絕對腐敗,預防腐敗的技術賦能同樣需要破解“把權力關進籠子”的難題。或許技術不可能做到完全萬能,但它給人類社會演進帶來的那些改變和可能性依然值得被寄予厚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