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脈:成渝雙城體系的本質
文 / 丁小巳
“編者按
“江為四渎之首”,古代中國雖以黃河地區為重,但長江自古就是中國最重要的河川。位于長江上遊的巴蜀之地,岷、沱、涪、嘉陵江,均為巨浸,幾乎平均分割了這塊肥沃的紅色盆地,以成都、重慶為首的巴蜀衆多城市,通過川江水系維系着彼此的命脈。今天,随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以川江水系在後城市化時代,也必将對這一頂層戰略起到戰略輔助作用。由此,我們提出了成渝城脈說,認為川江水系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城脈,成渝城脈在川渝乃至全國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後發機制中發揮重要作用。”
8月17日14時45分,金堂三皇廟水文站:水位446.55米,流量8100立方米/秒;20日8時15,重慶寸灘:水位191.62米,流量74600立方米/秒。重慶寸灘的這一流量,3分鐘就可以灌滿整個杭州西湖。華西地區所有的水彙集到這裡,以其巨大的力量塑造了世界上最奇妙壯偉的景觀:三峽。這裡不僅是自然的樞紐,也是曆史的樞紐。澎湃的湍流像十萬火急的哨馬,帶着秦嶺、青海、雲南、貴州、成都的消息,奔長江中下遊的巨鎮。這種“消息”,就像經過解碼與寫入的DNA,充滿了成渝城脈的元素。
城脈:巴蜀和合的關鍵
今天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大略也就是古代的巴蜀地區,是一個非常獨特的“兩極一體”的空間-曆史單元,全中國大約隻有吳越地區規模略似。這一點其實已經暗含在晉代四川人常璩的《華陽國志》的書名與體例安排當中。“華陽”揭示了這一僻處西南的地方,其實是早就是天下九州當中的一部分。《尚書·禹貢》記載:
華陽黑水惟梁州(《華陽國志》所引為“華陽黑水江漢為梁州”),岷嶓既藝,沱潛既道。蔡蒙旅平,和夷厎績。厥土青黎,色青黑而沃壤。厥田惟下上,厥賦惟下中。厥貢璆、鐵、銀、镂、砮、磬,熊、罴、狐、貍織皮。
梁州以西安以南的山脈為北界,黑水則為金沙江,抛開現在屬于陝西的漢中不論,與川渝地區大約一緻。同樣,《華陽國志》巴、蜀分志,則又表明這一統一體當中的“兩極”。首先是地緣上的差異。巴國東接楚,東北接周,南則夜郎;“岷山導江,東别為沱”,作為巴國地區的上遊,蜀國西、南鄰羌、僰,北跨秦嶺與周秦相交。其次是宗法關系的差異,巴為周分封之子爵國,蜀則自有淵源。再次,巴多山丘,蜀多平地,這造成了蜀國民生相對較為富庶。
《禹貢》以一種外在視角将巴蜀地區看作統一的“梁州”;如果換成内在的視角,什麼是造成巴蜀和合的最根本因素呢?我們的答案是基于川渎水系的城脈。城脈是成渝融合的“統一場”。
城脈對于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統一場”效應主要以如下方式産生:
1.川江水系的樹狀結構。如果長江是樹幹,嘉陵、涪江、岷江則如三條樹枝有規律地分布于四川盆地,其各自下級水系如人體血脈一般,将營養輸入主動脈。
2.集約型的總出水口。“夔荊鎖鑰”是川江水系的總出口、“川渝和合體”的總氣門,這極大地保證了巴蜀經濟文化元素的聚合。相應地,如同魚類洄遊,來自外部的各種資源與要素流,也必須通過重慶這個總閥門,進而在各支脈進行分配。
3.川江水系的太極循環效應。成渝雙城結構是典型的橢圓城系,而以川江水系為基礎的成渝城脈,則構成了這個複雜城市系統的“太極圖”:北部嘉陵江與長江、岷江(傳統上,岷江被認為是揚子江的上遊,金沙江反而是“出黎州所西徼外”的支流)、廣元-雅安水汽走廊是太極的圓環,沱江-涪江則是太極的陰陽分際。
沱-涪也是成渝雙核的主動脈,不僅在曆史上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也必然會在未來城脈推動的成渝雙核驅動中占有重要地位,這一點極為明人顧祖禹所重:
昔人重兵戍涪城,所以保涪之上遊也;重兵戍墊江,所以保涪之下流也。涪江實中分益州之地,而可忽乎哉?
8月23日氣象圖,可明顯看出水汽走廊
四川盆地水系
微觀與宏觀:成渝城脈的層級結構
城脈與水系對應。川江水系具有豐富的多層結構。在水文地理上,長江為幹流,岷江、沱江、嘉陵江等為一級支流,大渡河等為三級支流,其他四級、五級支流衆多。成渝城脈的層級結構與川江水系不盡相同,而是以太極圖的輪廓線為第一層級,即長江、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巴水、墊江,大渡河、青衣江等為第二層級;斜江河、鴨子河等為第三層級;其他四、五層級則不勝羅列。此外,廣元-雅安水汽走廊可以看作虛拟河川,屬于第一層級。
沱江
涪江遂甯段
由此我們不難發現,這一層級結構具有如下特征:
1.特大及大中型城市,主要分布于一級城脈,如重慶、成都、樂山、宜賓、泸州、合川、遂甯、綿陽、廣元等;二、三級城市多分布于二級城脈;一些重點鎮也會随機出現于一、二級城脈,但主要分散于更加微小的層級上。
2.不同層級的水系-城脈系統,構成不同等級的城鎮系統。越基礎的城脈層級,越具有本地性,即氣候、物産、經濟、人文等獨特的風貌。例如在二、三層級之間的錦江城脈,構成了成都都市圈,其特征是土地平衍,河流衆多,得灌溉之利;重慶則處于衆水彙聚之地,浩浩湯湯,恢弘大氣,地勢起伏,人民則豪爽善牟利。
所有微觀城脈系統疊加,則構成宏觀的成渝雙城城脈系統。
成渝地區地形圖
以此為标準,從城脈系統角度考量,一些目前尚未充分發展、但坐落于一級城脈上的城鎮,就具備了未來産業建設的後發優勢;反之,盡管目前尚可,但與水無緣的城市,則面臨劣勢。
成都平原中心地區河流
從三級支流名山河到長江幹流顯示的城鎮體量示意圖
成渝六脈:新巴蜀的誕生
脈,一個獨特而曆史久遠的漢字,其字根為,甲骨文象水脈曲折之形,、永為正反字,本意相同,永又有長久的意思,因此,一方面,脈與水具有起源性關聯,因此,成渝城脈說建立在川江水系之上非常合理;另一方面,脈體現了一種豐富性與永恒性,顯示了城市與城市群那種超越了地理空間和物質依賴而呈現出的文化向度;再則,脈本身蘊含着難以言說的文化、民族認知、倫理傳統。它從中國先民的自然觀,被引用到對身體的關懷,在躍升為家族、國族的紐帶,抽象化為中國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秦始皇巡遊會稽,見金陵有王氣,便鑿開鐘山,以斷龍脈。其後,中國人一直認為,在大地的深處,有一個凡夫俗子看不到的脈,人們甚至認為,江蘇東台有一口井,水極好,原因是地脈與揚州蜀岡通,而蜀岡又是巴蜀衆山的餘脈。甚至因此出現了一些行業,如風水師、望氣的人。
成都主要水系
沱江水系流域圖(圖片來源:長江水利委員會)
沱江水系上遊情形
由此,城脈既是有形的河川,也是脈所蘊含的各種文化、經濟元素的集合。成渝城脈說即以川渝長江上遊水系為地理基礎,以曆史、考古、民族、文化、民俗、藝術、經濟等元素為指标,以城市、城市群為對象,動态觀察與研究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産業與未來發展的假說與理論工具。
具體而言,成渝城脈有六項内容:命脈、血脈、動脈、商脈、氣脈、文脈。
命脈:成渝城脈自古就是“雙核一體”的典範,具有互為依存、互相促進、唇亡齒寒的性質。小則關系到巴蜀内部的安定,大則關乎國家的統一。秦因得蜀而強,再因蜀滅楚,征服嶺南。巴蜀之地,退可以自固,進則可以掃除天下。巴蜀城市,都在四川盆地,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榮如漢唐宋,損如唐宋明末季。
血脈:巴蜀遠古雖然分為兩族,但交往密切,血脈相連;加上曆史上就有移民傳統,如秦漢、明清,因而民風寬厚。這種一體化在今天則更加緊密和頻繁,成渝之間,各城市之間的人口流動加速了血脈的融合。血脈在各層級組織中的健康運行,還會塑造各地方人的美醜媸妍、性情格調。
動脈:動脈之于生物,在于輸送氧氣和養分,其運行機制至為周密精細。成渝雙城城市圈也是一個有機整體,在健康狀态下,城脈将起到運輸、分配養分的作用,其高效性正在于服從有機規則,充分發揮市場與社會的作用,每個城市自身、城市之間,從微觀到宏觀,都能發揮各自的機體功能。血脈、動脈的功能健康,命脈自然也會強大有力。
商脈:如果說晉商、徽商塑造了近代中國社會經濟,浙商執現代商業之牛耳,那麼遠在秦漢,則是巴蜀商人占有半壁江山,巴寡婦清專營染料,成為皇帝貴賓;卓王孫家童三千,鄧通受诏開采銅礦,均富比王侯。所謂川人“盆地思維”,未必盡然。成渝地區資源非常豐富,互補性強,人們思維活躍,受教育程度較高,商脈也會是未來的地區産業脈動之一。
氣脈:有一種極深厚的氣脈貫穿與所有巴蜀城市,在巴山蜀水間流淌了數千年。在哲學上,這一氣脈是道家哲學,以岷江上遊為開端,湍湍流淌,直至江東。在生态上,是江河綠地。在人群上,是同中有異的氣質。巴蜀氣脈存在于林盤、場鎮中,存在于民間社會中,存在于一些共同信守的價值中。
文脈:巴蜀文脈雖有差異,但這種差異是良性而積極的。古代,這個文脈是儒脈、士脈、詩脈。當代,成渝文脈除了傳統的紐帶外,還是文化力之脈,文化産業之脈。不變的永遠不變,山川、自然、風光,以及由此而生的脈;變化雖循環而生、而速。更多令人驚喜的文化現象和産品,會在文脈流動中不斷産生。
成都魚嘴灣
成都黃龍溪
三江合流的合川
文/丁小巳 圖/丁小巳
主編/晨曦 責編/王金藝 美編/小灰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