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南京冬天到底有多濕冷,各種回答早已讓北方人民聞風喪膽。
然而你可能不知道的是,那些移民到北方的南京人,一邊跟你回憶南京冬天屋裡屋外一個溫度,一邊想起了那種燙乎乎甜蜜蜜的食物,悄悄咽下去一公升口水。
HISTORY
梅花糕曆史
梅花糕是江南著名風味特色小吃,源于明朝,到清朝時發展成為江南地區最著名的傳統特色糕類小吃。相傳乾隆皇帝下江南時,見其形如梅花,色澤誘人,便賜名“梅花糕”,并流傳至今。
左師傅梅花糕
天氣一冷,南京人關于梅花糕的記憶就會從腦海中自然浮現出來。
很多南京人,小時候見到賣梅花糕的,都會立馬被吸引,一步路都走不動了。
▲這家店面并不大,但是阻擋不了很多人從各個地方慕名而來。
那是因為,首先梅花糕長得很好看,畢竟人家的名字擺在那兒嘛。再就是看老闆在一個長得很像鍋的特制模具裡面搗鼓半天,然後一鍋梅花糕就好了,這個過程特别有趣。
在南京,隻要一提起梅花糕,C位出道的必定是“左師傅”。
▲梅花糕雖然有形,然而軟軟糯糯的,加上剛出鍋的時候特别燙,所以得用個紙杯裝着才好拿走。
别看梅花糕小小一枚,制作工藝卻一點兒也不簡單,面粉、豆沙、白砂糖是主角,小元宵、青紅果、松子仁是輔料,現在更是新添了果醬、果仁等十幾種不同配料。
難怪乾隆爺會喜歡啊!這就不禁讓人想起了他的獨特審美,梅花糕簡直就是美食界的各色釉大瓶嘛。
一家吸引“五湖四海”的老店
愛美食的南京人總也忘不掉馬台街,左師傅幾經周折,最終也是落戶在了這裡。
相比起近些年來迅速崛起的各路網紅店,“左師傅”意味着一份沉澱,更代表了某種情懷。
▲走在冬季濕冷的南京街頭,如果能拿一塊熱氣騰騰的梅花糕在手裡邊走邊吃,是會讓路人羨慕的。
雖然馬台街早已沒有了往日繁華,然而左師傅梅花糕的味道卻從這裡流傳到了遠方。
開業32年,生意也紅火了32年。除了每天都光顧的熟客,很多人都是慕名而來的,甚至還有不少外地遊客,會照着導航專門過來。
▲果然就讓我們碰到了專程從浦口趕來買梅花糕的客人。
一層面漿打底,上面鋪一層細膩可口的餡料,再撒上一把紅棗、一把葡萄幹,最後往上蓋一層又軟又糯的珍珠小丸子,這就是每一鍋“左師傅”的标配了。
▲什麼章魚小丸子,這個丸子那個丸子,貌似做法都是從梅花糕這兒偷師去的吧。
左師傅26歲那年初到南京,就想要做梅花糕,于是特地去蘇州找了非常有名的點心師傅學習,幾個月後,便在南京開出了自己的第一家店。
然後,左師傅又根據南京人的口味習慣,降低了一點甜度,再輔以小元宵、瓜子仁、果脯等南京人喜歡的配料。所以,這家店能開32年,不是沒道理。
隻賣四種經典口味
▲不同口味的梅花糕,價格卻都一樣。價格表下方的“友情提醒”,不但貼心,而且勾人食欲。
左師傅沒有乾隆爺的審美,自然也做不出幾十上百種味道,就這四種味道,也都經曆過長時間的沉澱。
與市面上大多數糕點不同,“左師傅”家的梅花糕,所有餡料都是左師傅自己打出來的,每一種都很細膩,而且一點兒都不澀口。
每一塊梅花糕的造型都是上寬下窄,恰似一朵放大了的梅花,裝進印有“左師傅”logo的紙杯裡,黃澄澄熱乎乎,真是又好看又好吃。
▲剛剛出鍋的梅花糕,我可以一口氣吃兩個,先吃一個豆沙餡的提味,再吃一個紫薯餡的消食。 此圖片由網友@是居一龍的小跟班兒呀 提供并授權使用。
店裡最忙碌的時間段,一般是從下午小朋友們放學的時候開始,花上5塊錢買一個梅花糕,幾個小朋友互相追逐着往車站跑去,嘴裡甜甜的,心裡甜甜的,将來的回憶也是甜甜的。
為保證梅花糕口味恩正,通常都要等到上一鍋快要賣完的時候,師傅才會開始制作第二鍋,高峰時段,更是一刻都不得休息。
每做一鍋梅花糕,師傅都要高舉紫銅鍋,以使面漿得以均勻地平鋪。據說這口長柄銅鍋重達60斤,是真正的“舉鐵硬漢”了。
▲真 ·“舉鐵壯漢”· 本漢。
店裡最經典,也最暢銷的一定是“豆沙口味”,經過改良後的豆沙不再那麼甜,也更适合南京人的口味,往往出鍋沒幾分鐘就被一搶而空,排在後面的顧客隻能再花七八分鐘等待下一鍋了。
為了分辨不同口味,老闆娘發明出了用水果櫻桃加以點綴的好辦法:
“黃色”是芝麻味,“紅色”是水果(香蕉)味,“綠色”是紫薯味,不加點綴的就是豆沙味了。了解了這些“小心機”後,小夥伴們也可以一眼看出有沒有自己想要的口味啦~
▲梅花糕頂上擺放的水果櫻桃其實是記号,不同顔色代表不同口味。
店鋪地址:馬台街新菜市1号(童家巷巷口)
營業時間:7:00—20:00
交通方式:地鐵4号線雲南路站下車,騎行1.2公裡
地鐵1号線玄武門站下車,騎行1公裡
今日話題互動
梅花糕是你小時候的回憶嗎?
(評論區聊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