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樹是地球上最長壽的樹種之一,有“百木之長”的美譽。它的适應性極強,耐貧瘠幹旱,挺拔不屈,抗風雪嚴寒。在我國森林植被樹種當中,松樹占有首席地位。自古以來人們就愛松、敬松,對松樹懷有一種特殊的感情,并把松、梅、竹譽為“歲寒三友”。
文人雅士對松樹更是情有獨鐘,他們歌以贊松,詩以詠松,畫以繪松,鴻篇妙文層出不窮,丹青佳作不勝枚舉。孔子曾贊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因為松與柏在耐寒長青、堅韌不拔方面具有諸多相似的特點,所以古人多将松、柏并列。
松樹象征着堅忍頑強、不畏嚴寒的精神。
因此,後人多借松樹比喻那些在逆境困苦中能夠保持高尚節操的人。古人還常将松樹與風聯系在一起。宋徽宗崇甯元年,黃庭堅與友人同遊鄂城樊山,在松林間途經一閣,夜聽松濤而作七言詩一首,即《松風閣》。《松風閣詩帖》是黃庭堅晚年以行書所錄《松風閣》一詩的墨迹,在其傳世作品中最負盛名。
松樹長壽,且經冬不凋,所以在我國民間被視為仙物,用以祝壽。這種象征意義為道家所接受,後來成為道教長生不老的重要意象。在道教神話中,松樹往往是不死的象征。道士服食松葉、松根,以期能飛升成仙,長生不死。
在古人心目中,鶴是出世之物,高潔清雅,有飄然仙氣,所以将松與鶴合二為一,寓意“高潔長壽”“松鶴延年”。直到今天,“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仍是為老人祝壽時最常用的佳聯。
松樹還象征着忠貞的友誼和愛情。
宋代大文豪蘇東坡一生愛松,結發妻子病逝之後,他在妻子的墳瑩四周親手種植了萬株松苗,希望它們歲歲年年、生生世世伴随在愛妻身旁。
在剪紙圖案中,流傳最為廣泛的便是“歲寒三友”圖案,一般為松、竹、梅組合“松”經冬不凋,長青不老,“竹”稱君子,其因虛受益,“梅”則迎寒開花,與歲寒同生,冰肌玉骨,群芳領袖。“三友”語出《論語》:“益者三友”。謂與正直之人、忠實之人、有見識之人為友是有益處的。
松、竹、梅全在冬季萬物凋零之時,能各守其節,挺拔堅強,保持其郁郁蔥蔥的繁盛生态,年年月月從不改變,喻人之友情長存,不因禍福而動,永葆情誼。
全國各地有不少古松,這與我國悠久的曆史文化有着密切的聯系,如泰山的“五大夫松”。據西漢司馬遷撰寫的《史記》記載,秦始皇統一全國之後,為了炫耀文治武功,震懾六國臣民,決定大舉東巡。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登泰山時,突然天降大雨,秦始皇便急忙躲到路旁的大松樹下避雨。念此樹護駕有功,秦始皇便封那棵松樹為“五大夫”。
松樹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物質财富,更重要的是對我們心靈的啟示。當我們凝望着那一棵棵滄桑而有氣魄的古松時,内心便會升騰起一種頑強不屈、積極向上的力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