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叙事
1927年6月2日,著名學者王國維于頤和園中昆明湖魚藻軒自沉,一代大師猝然隕落。王國維從事文史哲學數十載,在文學創作和文學理論上最著名的是其《人間詞》與《人間詞話》。在《人間詞話》裡談到了治學經驗,提到了人生的三重境界,對世人影響甚深。
教師的三重境界
文/任勇 廈門市教育局
說到“三重境界”,自然會想到王國維的人生三重境界。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衆裡尋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師者的三重境界,可以從不同的角度認識。我以為,教精其術做明師,此第一境也。教明其道做名師,此第二境也。教取其勢做人師,此第三境也。
先說“精術”之境。
術,是方法、手段和技巧。“術”是讓“道”成為現實的中介工具和必需途徑。萬物運行都有方法和規律可循,如果方法運用得當,則事半功倍;運用失當,則功虧一篑,這便是“術”的重要性。“教精其術”的“正确的做事”既然“術”如此重要,師者怎樣才能找到合适的方法和手段,教好書育好人呢?
備好教材,心中有書;
備好學生,心中有人;
備好教法,心中有術;
備好開頭,引人入勝;
備好結尾,引發探索;
備好重點,有的放矢;
備好難點,突破難點;
備好作業,講求實效;
備好學案,滲透學法;
備透理念,融會貫通;
備多用寡,左右逢源;
備之終身,養成習慣;
備中研究,深層探索……
這就是備課之“術”。
每課一趣,每堂一贊,
每日一題,一題多解,
一題多變,一題多用,
主體參與,分層優化,
問題解決,貼近生活,
創設情境,讓生上課,
有意差錯,借題發揮,
過程教學,分組讨論,
先學後教,活用媒體……
這就是教學之“術”。
對于一個欲探索的問題,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進行探索:
從簡單問題入手;從具體對象入手;
從特殊情況入手;從問題反面入手;
從觀察聯想入手;從創新構造入手;
從形象直觀入手;從情況分類入手;
從直覺猜想入手;從問題轉換入手;
……
這就是數學解題之“術”。
給你一本《給數學迷的500個挑戰性問題》,就可以檢驗你的數學解題“術”的水平,數學老師們不妨找來這本書做一做,看看你能“拿下”幾題?我的同事王淼生老師寫了本《數學百題精彩千解》一書,數學老師可設法讀下這本書,你就知道王老師是怎麼修煉數學解題之“術”的。
術精了,你離明師就不遠了。
次說“明道”之境。
道是道理、規律等形而上的概念。老子《道德經》有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古人理解事物,都力求追本溯源,以把握事物的根本,而貫穿理解事物整個過程的就是一個“道”字。今日教育之人,理應在“道”上做足文章,因為做教育就是一個明道、悟道、得道的過程。
明即明白、懂得,道即規律、原則。“教明其道”,就是明教書育人之道,就是“做正确的事”。
教育是使人成為“人”的事業,其本義是人通過教育而獲得幸福。基于這樣的認識,我們所說的教育之道,是建立在以提升學生素質為價值取向,追求學生身心的全面發展、全體學生的共同發展、尊重學生的差異發展和學生未來的持續發展的教育觀上的。
就教師而言,教育之道主要是教書之道和育人之道。
我總結的“教書之道”的新走向,标題于下:
從生答走向生問;從學會走向會學;
從知識走向方法;從雙基走向素養;
從好玩走向玩好;從教會走向教慧;
從智商走向情商;從題海走向題根;
從無疑走向生疑;從本科走向跨科;
從随性走向詩性;從本本走向超本;
從小氣走向大氣;從有效走向長效;
從師考走向生考;從教學走向促學;
……
我還總結了“育人之道”的新走向,标題于下:
從一緻走向差異;從共性走向個性;
從育形走向育心;從有形走向無形;
從理性走向情感;從封閉走向開放;
從他主走向自主;從人治走向法治;
從法治走向文治;從發話走向對話;
從講台走向平台;從智商走向德商;
從專管走向共育;從師長走向師友;
從班級走向社會;從培養走向培育;
……
道明了,踐行了,你就步入名師之列了。
再說“取勢”之境。
世間萬物皆不出道術。道不正則術不明,術不明則道難行。今日之教育,過于追求“術”,把學科教學搞成了解題術——注重雕蟲小技,而忘卻了教育教學之根本。這個“根”,就是“道”。古語雲:“術合于道,相得益彰;道術相離,各見其害。”可見,道與術隻有合而為一,才能産生更大的能量。
師者,不僅要具備要具備形于外的“術”,更要具備涵于内的“道”,做到“道術合一”。這個“度”的把握,在我看來就是“取勢”。
我們明白了“道”“術”的含義,便知:無道術不精,無術道難達。天下萬物皆不出道術。古人有雲:“精于術而以道為本,守于道而以術禦事。”如此看來,大道為基、術行天下、道術合一“三位一體”,就是成就事業的一大法寶。
教育之“度”,就是教育行為的恰如其分。教師隻有尊重教育規律,在工作中做到心中有“度”,行在“度”中,才可能使自己的教育是合理的有效的。“教育之道,在于‘度’術”。
“中庸之道”是教育之道中的重要一“道”。“中庸之道”,即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個“度”, 既不能“不足”也不能“過分”,切不可走極端,否則隻會是适得其反。聯系到教育,在許多方面的把握上,也有一個“度”的問題,也都有既不能“不足”也不能“過分”的情況。教育教學,把握好“度”才好。
教育教學中的示強與示弱、引趣與引深、深入與淺出、糾錯與融錯、講透與留白、師講與生講、動腦與動手、舊媒與新媒、綱内與綱外、考生與考師、生編與師編、預設與生成、縱向與橫向、課内與課外、熱議與靜思、傳統與現代、知識與能力、智力與非智、大法與小法、通法與特法、規範與創新、導言與結語、理性與感性、教學與教“學”、“科内”與“科際”、科學與人文、理論與實踐、教書與育人,你如何把握好“度”?
教取其勢在于“度”,把握好“度”的教師,那就是真正意義上的人師。
明師,名師,人師,教師的三重境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