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是吃飽了沒事幹嗎?修建完攔江大壩,還要花上億元在旁邊修建樓梯,令人疑惑的是,人根本走不了這個全是水流的樓梯,而是給魚兒用的。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哥倫比亞河是美國的第二大河流,僅主河道就建有14座攔河大壩,發揮着巨大的防洪、經濟效益,但與此同時,原本相連的河流也被大壩直接隔開,相當于給河流加上了一道道閘門,使其變成了一個個狹長的湖泊,需要洄遊的魚兒豈不是連家都回不了了?
要知道,美國哥倫比亞河生活着不少洄遊魚類,其中最出名的就是“鲑魚”,也就是平時說的“三文魚”,這種魚跟我國的中華鲟習性十分相似,也是一種典型的溯河洄遊魚類。需要從茫茫大海洄遊至淡水江河上遊産卵,卵在淡水裡孵化,幼苗孵化之後,會在江河中生存1到5年,随後順流而下,在入海口附近的海域中生長發育,直到發育成熟,會根據先祖的記憶再次溯遊搏擊到河流上遊進行産卵繁殖,就這樣世世代代輪回了上億年。
邦納維爾等十幾座水電站的建設,會導緻魚兒沒法洄遊,也就沒法産卵,最後就有可能面臨斷子絕孫的境地。為此,美國在哥倫比亞河上修建邦納維爾水電站時,不惜再花費上億元,在大壩旁邊修建了三文魚的專用樓梯,也就是“魚道”。
看似像樓梯的魚道,其實暗藏玄機。如果樓梯太窄,三文魚就要不停地跳躍,很容易耗盡體力,翻越不了大壩,甚至會被活活累死。如果太寬,不僅浪費資金,還會對大壩安全造成影響,美國邦納維爾大壩的寬度也是經過多次試驗後才最終确定的。
但三文魚真的會乖乖地給人類設置好的魚梯嗎?一開始,老美也很疑惑,為了驗證這個問題,他們在河邊随機抓魚,安裝追蹤器後重新放流,最終發現無路可走的三文魚,在人工幹預下,也能适者生存,适應新的環境,不僅能順利的從魚道翻越大壩,還能在産卵之後通過魚道重新回到大海裡正常生活。
不過,梯式魚道并非所有大壩都能建設,隻适用于落差小于30米的水利工程,并且隻有類似于鲑魚、鳟魚等遊泳跳躍能力很強的魚類才能通過,遊泳能力弱的鯉魚類以及白鲟等大型深水魚類,是很難通過梯式魚道的。為了讓鲑魚更好地翻越邦納維爾大壩,魚道的中間還放了一些隔闆,不遠又有一個相當于樓梯休息平台的大池子,就算有魚遊累了,也能在魚道上歇息歇息,不至于累壞,也不用擔心被水沖下去。
說到這裡,可能有人會問:我國的三峽大壩有沒有樓梯式魚道呢?答案是否定的。不僅三峽沒有,下遊的葛洲壩建設之初,根本就沒打算預留魚道。
魚道
三峽為何沒有預留魚道?前面說到,美國哥倫比亞河上的十餘座水壩,都建設了專門給鲑魚洄遊的魚道。長江作為我國第一大河流,同樣生活着鲟、鲥、花鳗鲡等珍稀洄遊物種,可惜的是,長江鲥魚、白鲟已經被宣告滅絕,中華鲟的野外數量也岌岌可危。很多人将洄遊魚類瀕危的黑鍋甩給三峽大壩,畢竟三峽建設時也沒有預留魚道,當時的專家認為四大家魚沒有過壩的必要,中華鲟過不了壩,而白鲟在1993年就已經功能性滅絕,1994年開始新建的三峽大壩,對白鲟習性不夠了解,沒法專門預留魚道。
三峽大壩
更重要的是,在三峽下遊十幾公裡處,還有一座葛洲壩。70年代建設葛洲壩時,由于思想理念不足,沒有預留魚道,導緻了白鲟等洄遊魚類的瀕危。也就是說洄遊的魚類,連葛洲壩都跨越不了,就算三峽預留了魚道,也挽回不了局面,最終也隻是徒增成本。更何況,三峽大壩的落差高達110多米,根本就不滿足梯式魚道的建設條件。
中華鲟
盡管三峽沒有魚道,但魚類也是可以跨域大壩的。
首先是人工增殖放流,對于中華鲟,已經累計向長江中人工增殖放流超過700萬尾。其次,洄遊的魚類會逐步适應新的環境,如今已經發現洄遊的魚兒已經學會通過三峽的五級船閘以及升船機翻越大壩。除此之外,物種還會适應新的環境,正所謂物競天擇适者生存,中華鲟已經在葛洲壩下遊形成了一個新的産卵場,不需要翻越兩座大壩洄遊至金沙江就可以産卵繁殖。
時至今日,我國的興建水利工程中,基本都重點考慮生态因素,已經有上百座水電站預留了魚道,有的還設置了魚閘跟升魚機。對于美國哥倫比亞河以及三峽大壩的魚道,您怎麼看呢?歡迎留言讨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