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人
在遼甯營口,抖音農村網紅「張同學」的粉絲量,幾乎是當地總人口的八倍之多——2019年、2020年當地官方統計的常住人口分别是243.1萬人、232.9萬人。這個典型的人口淨流出東北小城,迎來了兩位返鄉的北漂青年。
在北京的時候,王乃乾和楊一夫本來是人生軌迹幾乎不可能重疊的人。2021年,王乃乾在有房、有戶口的條件下離開北京、回到老家營口,這個決定曾一度令周圍人不解。而楊一夫的離開,原因是「不是所有人都能留在北京」。
回到營口老家後,他們倆在籃球場偶然相遇,從球友變成搭檔,一起玩起了「再營一口」抖音号。兩人合作出品的「返鄉北漂」主題微電影《家雀》,在2022年FIRST青年電影展上獲得超短片單元組委會特别推薦獎。由洪晃、段奕宏、張震等專業演藝人士組成的評審會給出了如下獲獎評語:
《家雀》用5分鐘的時間,展現了一個遊子歸家後的片段。從北京“逃”回老家自認為一事無成的兒子,将自己比作家雀,雖無遠大鴻鹄之志,卻依舊讓父親無比珍視。作者以第一視角講述自己回家後的見聞,穿插以超現實的場景片段,重新審視自我與故土、兒子與父親之間的關系,也重新找到了家的意義。也讓這部影片,成為了當代青年逃離北上廣的注腳。
左:楊一夫,右:段奕宏
這篇「城中人」報道,是作者與王乃乾和楊一夫在營口對話後了解到的幕後故事。面向數以億計的大都市外來青年,他們倆的故事,可能是中國版的《逃避雖可恥但有用》(新垣結衣主演的日本TBS劇集)。
2021年,在北京打拼多年的王乃乾意識到,35歲了,自己不想活成别人期待的樣子了,他逃回位于遼甯營口的老家。
在北京,他有體面的工作、北京戶口、一套房子。從營口這座四線小城考入中國人民大學之後,順利完成經濟類專業本碩連讀,再從國企跳槽基金行業,推動過數以億計的金融交易。隻是說起過往經曆,他總會補充一句,「這些生意和我本人一點關系沒有」。
回到東北之後,王乃乾總是坐在家中書房發呆。「既不想找工作,也不敢做生意,就在家躺平。」父親竟然也沒說什麼,除了按時按點做飯,隻是偶爾提醒他「沒事就出去走走」。
從書房的窗戶看出去,家門口的營口大學搬遷之後,被擋住的一排老居民樓恰好展現出來。建成于1990年的石油樓小區,二手房價格每平方米不到2000元,買下一套50平的房子不到十萬元,價格已經和鶴崗不相上下。這裡是非典型的中國沿海城市,卻是典型的東北小城。
老居民樓的其中一戶人家顯得格格不入。因為冬天的寒冷,鋁材窗早已是每家标配,隻有那一戶還保留着90年代時期的木頭窗格。更奇怪的是,每到固定時間,成群結隊的麻雀會飛到那戶木頭窗前,再結伴飛走。
走近才發現,住在木頭窗格裡的主人每天都會在窗檐擺滿小米,按時按點喂食麻雀,父親解釋說,「那個是家雀,不像别的鳥,隻有它們冬天不會飛走。」
微電影《家雀》劇照
王乃乾意識到,和冬天依然留在東北的家雀一樣,回到家的自己也成了父親眼裡的「家雀」。
父親望子成龍的态度從什麼時候開始轉變,無從得知。王乃乾從小聽過父母最多的話就是,「你一定要出去,不能待在營口」。讀研究生開學之前,他隻是在電話裡和父親開玩笑地說想回家上班,父親挂了電話,一宿沒睡,早上起床就開始哭。
回到營口之後,他總逃不過周邊人不約而同地盤問:「混得挺好,為啥要回老家?」回答熟或不熟或半生不熟的人,王乃乾有好幾個版本的答案,隻想快速結束聊天。
比如,親戚打探年薪的時候,王乃乾會說自己已經過百萬,就是回來歇歇,「其實遠沒有達到,隻是這樣她們會停止對你無休止地詢問和介入。」
微電影《交椅》劇照
隻有父親會說一句,「你不用有壓力,想幹啥就幹啥,夠吃飯就行,老天爺餓不死瞎家雀。」
喂鳥人、老舊小區、父與子、返鄉北漂的躺平與掙紮,這些故事被王乃乾改寫成一部營口方言微電影,名字就叫《家雀》,王乃乾的父親也在影片中客串配角。
微電影《家雀》(左:楊一夫,右:王乃乾父親)
電影男主角叫楊一夫,也是一個返鄉北漂,他是「再營一口」抖音号裡所有作品的男主角,還擔任着導演、剪輯的工作,二人在營口的籃球場認識,從球友逐漸發展成朋友、搭檔,「再營一口」的故事,基本都由王乃乾創作。
2022年7月31日,楊一夫和王乃乾從營口來到青海西甯,《家雀》這部作品在第十六屆FIRST青年電影展的超短片單元獲獎,從26部專業團隊攝制的影片中突圍。《暴裂無聲》《心迷宮》《老獸》這些作品都曾在FIRST首映後正式上映,被公衆熟知。
搞抖音、拍電影、在主流電影節獲獎,對于兩個年近40歲的返鄉北漂來說,都屬于固定人設外的情節。
每一個在北上廣深失眠過的「北漂」,都曾面臨回家與繼續卷在大城市的糾結。《家雀》仿佛是一個群體的實驗樣本,一部中國版的《逃避雖可恥但有用》。
成為家雀之前,王乃乾和楊一夫的人生上半場,幾乎沒什麼重疊。
2014年,王乃乾剛步入職場,因為被領導賞識,收獲全部門隻有2個名額的A級績效,拿到十幾萬年終獎,新人在國企受此鼓勵,絕無僅有。工作第一年,他用工資、獎金加上父母借給他的積蓄,買到在北京的第一套房。
也是在2014年,楊一夫結束了北漂生活,決定回營口,原因是看不到更好的未來,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混不下去了」。
在北京,和大多數年輕人一樣,職場996過程中的楊一夫一度以為抓住了人生機遇,最終不得不接受内卷的現實。
2005年,楊一夫通過美術藝考生身份,考入沈陽航空航天大學設計專業。畢業後在營口、沈陽幾家動畫公司做剪輯,度過了百無聊賴的一年之後,師兄建議他去北京看看。
在北京,他住過地下室、8人大通鋪、隔斷間。隔斷房間的窗戶,拉開就是廚房。高中走讀時,楊一夫是個會打架的叛逆學生,但他沒有告訴過任何人,住在雙井的8人大通鋪時,自己也害怕過,甚至在枕頭底下藏了一把菜刀防身。
剛來北京的大半年,楊一夫一直找不到工作,每月幾百元的房租都需要朋友湊齊,隻是從沒有跟家裡尋求支援。「去北京之前,覺得自己專業能力挺不錯,去了之後才發現,這裡人才太多了,我啥也不是。」
中途有個朋友邀請他去汽車4S店賣車,楊一夫動搖過,但想來想去,這不是自己來北京的初衷,還是拒絕了朋友的提議。
那段時間,楊一夫每天隻吃一頓早餐,因為早餐的性價比最高,「我會點兩份主食,吃完就馬上開始投簡曆,投到下午就睡覺,這樣就不用吃晚餐」。談起在北京工作生活的收獲,他說,「最大的收獲是知道了什麼是痛苦」。
瘋狂投遞簡曆期間,楊一夫通過自己創作的遊戲角色形象,敲開了騰訊、搜狐、新浪幾家互聯網大廠的大門。可每到終面環節,他都因為心理抵抗一個場景導緻發揮不佳。一堆面試者需要在面試官的矚目之下,即興完成繪畫命題。「創作總歸是件私密的事,我沒有辦法在多人幹涉下完成作品,就像現在也不敢認真翻看網友對我們微電影的評論一樣。」
生活是一顆苦甜摻雜的巧克力,多次碰壁後,楊一夫入職一家動畫公司,還曾加入《泡芙小姐》的出品團隊,每天通勤時長4小時,從豐台西南四環的總部基地,坐地鐵和公交到望京。
沒有住在望京附近,橫跨北京西南和東北方向的對角線上班,其實是為了換取朋友間「抱團生活」的安全感。那個時候,楊一夫和3個大學同學住在一起,他們每天下班就聚在一起喝酒、吹牛,彼此相互支撐度過那段苦澀又快樂的日子。
幾個男生曾因為在屋裡放重金屬搖滾,多次被鄰居砸門;甚至在喝大了時候做遊戲,玩過輸了就舌吻這樣的惡趣味遊戲。楊一夫喜歡拍攝記錄「吹牛故事」,但那些溫暖又荒誕的青春場景,在一個清晨被「銷毀」,因為連軸加班到第二天,電腦落在了出租車上,楊一夫回家睡了一覺才發現,電腦沒了。
應該就是從那個時候,拍攝、做電影這件事悄悄地在他心裡生根發芽,但直到遇到王乃乾之前,他都停留在想過,沒做過的階段。
王乃乾沒有那種住地下室的辛酸過往,最窘迫的日子,就是同時交完房貸、房租後,兜裡隻能找出十塊錢。等待交房的日子,他把租的房子從西直門換到西紅門,最後跑到了西便門。
有了房子,生活總是有了更多期待。表現在三十而立當天,王乃乾在金融街定制了一套西裝,每天穿正裝,寓意期待自己正式開始一段升官、發财的「模範人生」。但走進早高峰地鐵的那一刻,滿滿當當的人擠皺了衣領、汗水浸透了襯衫,甚至皮鞋也磨破後腳跟的時候,他頓悟,沒有車的人不配穿定制套裝,即使當時已經搖号七十多次。
30歲之後,王乃乾每天過着早上在路上出差、中午看項目、晚上談客戶、半夜寫報告的日子。生活就這樣重複,等待他的不是财務自由,而是逐漸斑秃的頭頂和下垂的眼袋,升官發财可能隻是一種運氣。
認清這一點後,王乃乾說,「所謂正式的人生就再也沒有正式地開始過」。
對于王乃乾和楊一夫,母親都是回家的關鍵性因素,也是電影創作的靈感來源。
研究生畢業那年,王乃乾母親因病離世,「馬上要賺錢了,可以給我媽更好的生活了,她卻不在了。她一直在努力生活,最後卻沒有享受到更好的生活。」
小學時期,王乃乾父母是東北最後一波下崗的工人,下崗後,父母都面臨過找不到工作的窘境,因此也寄希望于兒子能通過努力學習,離開小城改變命運。他也一路成績優異,一直是其他家長眼中「别人家的孩子」,母親預感到兒子一定會在大城市學習、紮根,從高中到大學,她隻給自己買過一件衣服。
母親似乎成了王乃乾反觀自己生活的一面鏡子,辛辛苦苦幹到退休,有沒有可能因為身體情況,也享受不到更好的生活?
還沒發現病症之前,母親對未來生活的暢想是一個「有客廳的家」,她常說,「等你上班了,我和你爸在營口貸款買個小房,原來的老房子沒有客廳,新房的卧室可以小點,但一定要有個廳。」
王乃乾把這個故事改編成了一部叫《方便面》的微電影,最後的鏡頭,楊一夫猛地跑向母親曾經做飯的廚房,卻發現老房子早已空無一人,愧疚說:「大部分我以為理所當然的方便,都是别人的忍讓和給予。」
微電影《方便面》劇照
如果母親還在世,王乃乾一定不會離開北京,他知道自己在北京再堅持下去,大概率能成為母親和他人期許的樣子,從而驗證了離開營口才是正确的選擇,無形中一輩子活在别人期待裡。
回營口後,王乃乾适應了慢節奏生活的好處。到了晚上,打籃球、約朋友吃飯、再去泡澡,這是大多數東北人的「正常生活流程」。
王乃乾和楊一夫就是在籃球場「結緣」,王乃乾加入球隊時,所有人都知道他是「人大研究生」、在大城市工作的精英。一次,楊一夫投籃崴了腳,在王乃乾主動送他去醫院的路上,平時少言寡語的楊一夫主動聊起了拍電影的話題。
楊一夫說,自己的人生隻有兩次主動過,一次是找女朋友,另外一次就是問王乃乾有沒有一起拍視頻、做微電影的想法。
對于王乃乾,《家雀》的獲獎是一次玩着玩着就成了的事情,而對于一直心懷電影夢的楊一夫,這是人生蟄伏期的一次絕地反彈。
左:王乃乾,右:楊一夫
5年前,楊一夫的母親希望他回家,提出托關系幫他找一份電視台的穩定工作,不再在外漂着。可回家半年後,那份工作出了變故。他說,「沒想到,家裡沒接住我」。
高中走讀時期,楊一夫經常因為打架被請家長。有一次他跟母親賭氣說,想轉去别的學校念書,母親當時就在學校食堂哭了,說這個事情她的個人能力沒法達到,「我也哭了,以後大概就知道,不能再任性,人生不是我想象的想去哪就能去哪」。
從北京剛回家時,楊一夫留着一頭搖滾青年長發,兩隻耳朵上一共10個耳洞,因為總是流膿發炎,母親毫不猶豫把結婚時長輩送她的金戒指熔掉,做成2個金耳釘。那個時候,母親帶着留一頭長發的他去菜市場,經常會招緻異樣的眼光,但母親從沒在意。
FIRST創始人宋文在為《家雀》頒獎時說,導演重新審視自我與故土、兒子與父親之間的關系,也重新找到了家的意義。
抖音平台上,這段視頻的一條高贊評論是,「男人的三次成長,第一次接受父親的平庸,第二次接受自己的平庸,第三次是接受兒子的平庸。」
左:王乃乾,右:楊一夫
在社會公衆認知的評價體系裡,王乃乾不算是一個平庸的人,隻是内心時常會讨厭社會給他的标簽,比如工作應酬和在營口聚會時,别人對他的第一句介紹是,「這是當年人大的學生會主席」。仿佛書讀得好,是人生再難突破的高光時刻。
他也從不回避,「小鎮做題家」是自己甩不掉的标簽,「我對這個标簽的理解是,社會底層人士當中受教育程度最高的人。甩不掉,肯定是因為我沒幹出更牛的事,」小鎮做題家們抓住學習的機會,沿着常規的路徑可以發展得不錯,在一線城市成家立業,王乃乾屬于極少數放棄這個路徑的人。
可以說,在小鎮做題家和返鄉北漂兩個群體裡,王乃乾都屬于「異類」。
如今的年輕人因為社交圈狹窄、工作占用絕大多數時間而無法融入大城市,但回家後,他們才發現,大城市形成的高效運轉機制、相對公平的規則、更豐富的生活資源,早已給生活、思維方式帶來了改變,很多返鄉北漂回家後也融入不進去老家的「熟人社會」。
王乃乾不否認也在面臨這個問題,自己已經在生活方式上融入了營口,但始終是營口社會的邊緣化群體,東北城市有相當一部分人在企事業單位工作,處在Gap year、無主業的狀态,他沒有參與到主流生活圈裡,是活在社會夾層中的人。
在《家雀》裡,他用營口話自述:「内心對于離開了将近20年的家鄉,早已畏縮」。
「再營一口」的作品裡,楊一夫在演王乃乾的故事,鏡頭前後都是一張「poker face」,不帶多餘表情,很少出現喜怒哀樂,呈現一種不想面對現實的喪感。
與之形成反差的是一個大表哥角色,一個看到美女會眉飛色舞,談起大道理會滔滔不絕、手舞足蹈的中年男子。微電影裡,大表哥過着「活色生香」的生活,愛去健身房看美女、在營口買三套房,房子裡既有美式書房,還有中式茶海。
王乃乾飾演的「大表哥」
在東北社會,有很多這樣的「大表哥」,他們不用每天上班打卡,用東北話形容,是「街溜子」,他們的愛好是打麻将、KTV、吃飯聚會,精通買車買房,手裡籠絡着一些資源,在親朋好友需要的時候提供幫助,用「被需要」換取價值感和生存空間。
隻聽過王乃乾的經曆、沒見過他本人的粉絲,很難想象出演大表哥角色的就是他本人。
或許,出演大表哥,是一個撕掉精英标簽的方式。
《家雀》火了後,王乃乾和楊一夫的周圍多了很多期待和機會。
營口最火的抖音網紅「張同學」在今年7月邀請他們合作共建,但是王乃乾和楊一夫都認為「再營一口」的賬号以微電影的形式呈現,目前還沒有形成成熟的創作機制和發展方向,所以沒有繼續探讨下一步的合作。
《家雀》在室外公映的那天,楊一夫扛着攝影器材準備錄制百人圍觀他們作品的場景,但播到2分鐘,他還是決定放下攝像機,看電影,專注度過當下的時刻。王乃乾隻錄了大熒幕上父親出鏡的場景,後來,他聽說父親當天把那段視頻發給了所有親朋好友。
FIRST影展現場(左:楊一夫,右:王乃乾父親)
參加FIRST電影展期間,他們是獲獎創作者中唯一沒有團隊的「野生KOL」。閉門晚宴上,楊一夫很想收到業界其他前輩對于他們作品的建議,結果他們二人都因為不适應酒杯觥籌交錯的場面、不屬于主流電影圈而早早逃離。電影展結束後,本來計劃好的一場青藏大環線旅行,也因為一點失落的情緒讓他們決定回家。
平時交流的同行,大多數都在告訴他們賬号如何變現。倒是身邊的家鄉人,開始對他們有着真誠的期待。
地攤烤肉局是楊一夫和王乃乾的創作靈感來源之一,有一天,隔壁桌的陌生大哥主動跟楊一夫打起了招呼,「嘿哥們,獲獎了是吧?電影我看了,真不錯,繼續好好幹。」腼腆的楊一夫總是埋頭說一句,「害,我們還啥也不是」。
回家後,楊一夫在營口市現代服務學校任職,是影像與影視技術專業的老師,獲獎之後,他想給那些十五、六歲的學生打個樣,告訴他們,人生還有很多種可能。
在籃球隊的酒局上,楊一夫依然喜歡在大家喝高的時候,坐在角落默默拍照記錄。一個球友說,自己會在夜深人靜仔仔細細翻看網友的評論,這連楊一夫本人都做不到。
王乃乾說起正在籌備與籃球隊有關的故事,邀請球友出鏡時,大家都舉起酒杯,說着「再營一口」。
受訪者供圖
也是因為《家雀》的走紅,王乃乾受邀參加複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王德峰的訪談節目,在人生的意義主題中,他說:「北京不需要我,但是營口需要我」。回到營口後,他發現身邊很多都是在北京走過一遭的人,記錄他們故事的想法在心裡愈發加深。
他們的電影裡也記錄着營口的每個角落——城市裡的廣場舞、海邊的日落、街巷裡冒着煙的烤雞架甚至是騎自行車撞在一起的老人。
受訪者供圖
作為少見的沒有腳本套路的視頻KOL,微電影需要深刻的叙事感,這也讓他們感到焦慮和不自信,但總有一些人或事讓他們堅持着。
FIRST電影展之後,他們報名參加2022年海浪電影周的命題短片單元競賽。邀請函發來時,隻剩下一周的時間。王乃乾用1天寫好腳本、楊一夫用4天拍攝、剪輯,這部名為《身後》的作品在最後截止日送至組委會,獲得了海浪電影節命題短片榮譽。
影片是男主角從北京回營口祭祖的故事,站在層層疊疊的墓碑中,男主憂慮着未來,自己與家産生了疏遠,又不知道未來向何處去。
電影原型發生在2018年,那時候王乃乾剛剛辭掉工作,有了徹底搬回老家的想法,他猶豫了很久才跟父親說出了這個決定,意外的是,父親隻說了句「回來就好」。
資深作者 | 宋虹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