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已經聽慣了“白色人種、黃色人種、棕色人種、黑色人種”的人種分類?有沒有發現,其實很多時候白種人并不“白”、而黃種人并不“黃”?其實早在2019年,人類學家協會就指出這個種族概念其實是種族歧視。
黃種人并不比白種人更“黃”
用膚色來定人種起源于某法國貴族發表的“著作”,他認為“白種人”地位超然,“黃種人”智力和體質都無比平庸。然而随着時代發展,這種陳腐帶着歧視性的觀念早被推翻了,東亞人甚至被論證,智力平均水平比白人要高。就讓我們來看看這是怎麼一回事吧!
東亞人真正的特征是?1.智商更高
許多歐洲人對東亞人、尤其是中國有一個刻闆印象:學習好。
當然,這張圖當笑話看看也就算了。但東亞人的平均智商更高,其實是有科學的依據和測試來佐證的。
2016年,美國有報道選出全球十大最高智商的地方,東亞的幾個國家和地區直接占據了前4。這個榜單也并不是根據單純的“IQ測試”來排名,而是綜合了各地教育體制,考慮學生數學、科學的成績,配合從相關領域上的貢獻來衡量,總體來說還是比較客觀。
再從生理領域來看,東亞人的平均腦神經元有138億,白人137億,黑人132億,顯而易見,東亞人的大腦更加出色。
2.體毛和體味更少
東亞人的汗腺和體毛都很不發達,所以流汗時産生的脂肪酸較少,味道就小。我們就算處在夏日,也能基本保持着清爽的狀态,這點無疑是很多每天要洗兩次澡、否則身上惡臭難耐的白人羨慕不來的。
而且,東亞狐臭的人在人群中隻占到10%~15%的比例,而白人高達60%以上,黑人接近100%。這和我們16号染色體上的某個基因有關,這個基因有C和T,如果一個人有的是CC和CT基因型,他就有狐臭、濕性耳垢;TT就是沒有狐臭,幹性耳垢。T相對于C來說更優越一些,但它是隐性基因,也就是說,TT的概率要更小,但我國絕大多數人都是TT的基因型。
我們的體毛也要更少,毛孔也要更小一些,皮膚的光滑程度和這兩項是直接關聯的。嬰兒的皮膚之所以看起來“吹彈可破”,就是因為毛孔細小,幾乎沒有體毛。這一點讓我們在近看的時候,要比白種人更“賞心悅目”一些。
3.骨骼數量更少
成年人體普遍有着206塊骨頭——這一定律隻在歐美人中适用,大多數東亞人都隻有204塊骨頭。這一差異體現在我們的腳趾上,尤其是小腳趾,比起其他人種的三節骨頭,東亞人普遍隻有兩節,這一差異偶爾也會體現在第三趾和第四趾上,但比例不如小腳趾多。
人類趾骨的進化規律和人類直立行走是息息相關的。靈長類的腳趾長而靈活,是為了抓握物體和攀爬,而人類腳趾則是為了長途直立行走,為了減輕骨骼之間的摩擦負擔,趾骨數量反而會減少。但目前沒有證據表明,這一塊骨頭會給不同人種的走路帶來影響,所以也不好輕易斷言東亞人的進化要比其他人種優越一些。
4.生長期、壽命更長
這一點直觀地體現在不同人種媽媽的孕期上。我們都說“十月懷胎”,準确說其實就是40周,東亞人大多都是這個時長,但白人隻有39周,黑人更是隻有38周。
東亞人似乎比較“晚熟”,除了孕期,這一點在孩子學會走路、換牙、表現第二性征的年齡等方面也可以體現,總是普遍要比白人孩子慢一些,而白人孩子又比黑人孩子慢一些。相應的,東亞人的壽命也要更長一些,就像晚熟的果實也會更晚掉到地上一樣。
日本116歲長壽老奶奶
日本已經占據“世界最長壽國家”的榜首很多年,平均壽命達到了83歲,前五有三個亞洲國家,而以黑人為主的國家在前20名難以找到。雖然這個榜單隻是統計了10萬以上的國家和地區,并且和各國習俗、生活水平、醫療條件息息相關,可能會在準确度上有些差異,但就算排除了這些因素,東亞人也依舊要在壽命方面略長。
5.代謝基因不同
我國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消化内科研究人員追蹤了10年時間,得出了一個研究結果:由于基因方面的差異,在治療胃潰瘍等酸相關性疾病時,黃種人隻需服用白種人劑量的一半,即可達到相同效果。而在以往,人們一直按照白種人的劑量在服藥。
其實不隻是胃潰瘍,其他很多藥物也是如此,我們隻需要服用白種人的一半劑量,就可以起到相同的效果,服用多了可能反而出現不良反應。這一點不止是我們華人,對于一切樣貌相似的東亞人都是适用的。是不是很神奇?
這和我們體内某一處的基因有關系,這個基因控制着藥物代謝相關酶的活性。服藥之後,我們的身體對于這個外來物,第一反應是“驅趕它”,這時候酶就會對藥物進行“改造”,藥物的活性就會變弱,甚至被改造出其他毒性(這種現象被叫作“藥源性肝損傷”),自然藥效也就不如預期了。
白種人一般是“強代謝型”,往往需要服用更多的藥;而東亞人則是“中間代謝型”和“弱代謝型”居多,隻需要少量服用就可以達成效果。
身體的藥物代謝能力更弱反而為服藥提供了幫助,這也算是東亞人身體結構中的,一種“無巧不成書”吧。
6. 環境适應力更強、更“穩重”
在加拿大魁北克曾進行過一項人種研究,當時有來自66個不同國家的825名兒童參與了研究,由40名教師來評價他們的表現。
最後結果顯示:最好動、易怒、存在敵意的是黑人小孩,而來自東亞的孩子對環境适應力更高,表現得更“穩重”,白人小孩居于中間。
還有一個世界各人種犯罪率的問題,也是大家比較關心的。但關于這個問題,我們還需要考慮到一些社會貧富差距、待遇公平與否的情況,不僅僅是不同人種生理上的問題,所以僅把2020年的數據列出來供大家參考。
從上至下分别是美洲、非洲、世界平均、歐洲、大洋洲、亞洲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不同,比如我們的鏟形門齒、單眼皮等很多都是很具東亞人特色的面部特征,我們與白人和黑人的不同,可能由不同人種不同的進化環境而來,都是更适應當地環境的“天擇”,幾乎沒有好和不好之分。就像歐美人和非洲人比起我們個子更高、眼睛更大,但在多元審美的發展下,我們也逐漸變得可以欣賞不同人種的“美麗”。
而“黃種人”這種略帶歧視性的稱呼,随着人們對東亞人群的研究越來越深入,我們也将擺脫偏見,在國際上做出屬于東亞人的成就。
創造了東亞人極限的蘇炳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