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講:然、而、天、地、苞、乎、陰、陽。
然
“然”字的書寫,很潇灑。從起筆開始,一連串的轉折,生機勃勃。這個字的亮點,在于中間“丿”劃,由輕到重的落筆,和一個略略向右的斜度。最後的“橫”劃,距離上方較遠,留出一片空白,且斜度較大。
而
這個“而”的寫法,較為少見。通常來說,左邊的“豎劃”,都會和右邊的“橫折鈎”連在一起,這個“而”字,不僅僅沒有連在一起,而且給他們分開的如此遙遠。不得驚歎,隻有書聖有此魄力。
天
“天”字,也是一個典型的王羲之筆下的産物,前三筆寫出來,字都要摔倒了,一個“捺畫”的出現,直接拯救了整個字。
地
這個“地”,相對前面課程裡“窺天鑒地”的“地”,顯得輕盈了很多,疏密的對比也強烈了很多,在書寫時,一定要掌握好連接“土”和“也”的這筆“橫折”,斜度很大,看準了再下筆。
苞
“苞”字的閃光點,在于上方的草字頭,兩個“豎劃”如同一個左括号和右括号,下面的“包”,要注意上寬下窄,如圖所示。
乎
“乎”字,在書寫時,用兩筆完成。從落筆的一刹那,就要想好整個字的形态,硬朗、幹脆、轉折調鋒。注意豎鈎的方向,略略向外寫豎,順勢出鈎。
陰
書寫這個“陰”,要注意右邊幾條橫的關系,非常的微妙,領悟後,會有十足的成就感。
陽
書寫“陽”字的基調,就是平正,安穩,一副正襟危坐的樣子,沒有崎岖的造型,沒有豐富的變化,看似平淡無奇,實則久久耐人尋味。
第十四講:而、易、識、者。
而
“而”字,在《聖教序》裡重複多遍,且寫法不盡相同。這次的“而”,将“橫折鈎”的拐彎放大,留出内輪廓的空白。
易
“易”字,也是個典型的三角形,上窄下寬。值得一提的是,下方的“勿”,“橫折鈎”斜度極大,而鈎内的兩個“短丿”,反而豎了很多。
識
“識”,此字也在前面出現過,将此字看為左右結構。如圖所示,每個部分在書寫時,都是逐漸靠上,“音”作為最矮的出現,在沒寫“戈鈎”這一筆之前,整個字,都要往左倒下去了。而一筆“戈鈎”,直接将整個字的中心拉了回來,這在《聖教序》裡,是極為常見的。
者
“者”字的書寫,非常的巧妙,謹記住兩個關鍵點:第三筆“橫撇”的書寫,一定是左邊長,右邊短。如此一來,整個字的中心,都在左側,一不留神,就會摔倒。最後,将下方的“日”,放到整個字中心的右側,起到了平衡的關鍵作用。“者”和“老”,都是如此的寫法。
第十五講:以、其、有、像、也。
以
“以”在《聖教序》裡的變化并不算大,在書寫時,要注意左邊筆劃的彈跳。
其
這個“其”字,是非常精彩的一個字。左邊的起筆,基本在一個豎線上。而右側則是逐漸向外。最後的一個點,和左邊散得很開,提升了整個字的格調。
有
“有”字的難點,在于第一筆的“撇轉橫”,畫圈的同時,要在橫的起筆處,重新發力,在橫的結尾處,筆意要連到豎的起筆。
像
“像”:注意左邊“亻”的豎劃結尾處,要頂起毛筆,彈出提劃。右側的寶蓋頭的結尾,可以視為小短撇,連接着一個大短撇,書寫時,要輕松暢快。
也
這個“也”的難點,在于“豎折”的折筆處,要略作停頓,重新蓄力,迅捷而出。
第十六講:陰、陽、處、乎、天、地。
陰
“陰”字的書寫,需要注意“左耳旁”的拱形弧度。書寫右邊時,注意撇和捺的高低取勢,夾角接近成為90°直角,下方的幾條橫,有聚有散。
陽
這個“陽”和前面幾講的“陽”,略有不同,本講的“陽”,左側需要注意左耳旁的簡化書寫,以及右側需注意上方“日”的兩個豎劃,一個微微向左,一個微微向右。
處
“處”,從頭到尾,真正意義上,使用了兩筆書寫。第一筆從短橫,寫到了下面的橫折鈎,一氣呵成,下面的幾個轉彎輕松而靈動。所有的轉折,不能僵硬。
乎
這裡的“乎”,需要注意豎鈎的寫法,略帶拱形的“豎”,以及稍作停頓,順勢向下的“鈎”。
天
“天”字兩橫,一平一翹。書寫時,一定要輕松、從容。
地
此處的“地”字,和之前的“地”也是略有不同,此字生動活潑,注意右側的“豎劃”,要有一定的斜度。“豎折”的弧度要自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