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大明賢相彭時

大明賢相彭時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08 07:27:22

#頭條文史#​

解讀曆史 探索未來

大明賢相彭時(大明賢相彭時)1

彭時畫像

人物小傳:

彭時(1416年7月10日-1475年4月27日),字純道,又字宏道,号可齋。廬陵安福(今江西吉安市安福縣楓田鎮松田村)人。明朝名臣、内閣首輔。

明英宗正統十三年(1448年),彭時狀元及第,授翰林院修撰。次年即入閣參預機務,累官太常寺少卿兼侍讀。英宗駕崩後,與閣臣李賢力争錢皇後名位,遷吏部右侍郎兼學士。在明憲宗統治時期,接連升至兵部尚書、太子太保兼文淵閣大學士。成化四年(1468年)至成化十一年(1475年)間,在李賢、陳文相繼去世之後繼任内閣首輔。錢皇後去世後,彭時與同僚商辂等據理力争,最終使其得以袝葬裕陵。固原盜亂時,反對派京軍幹涉都禦史項忠的行動。累加吏部尚書、少保。自成化五年(1469年)後,屢次因病請辭,均未獲準。成化十一年(1475年),彭時病逝,年六十。獲贈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谥号“文憲”。著有《彭文憲公筆記》《彭文憲公文集》《可齋雜記》等。

彭時曆仕英宗、代宗、憲宗三朝,為天順、成化年間正直閣臣的傑出代表之一。他一生勤奮、忠于職守,輔政近三十年,持正不阿,與商辂齊名。《明史》評價道:“有明賢宰輔,自三楊外,前有彭、商,後稱劉、謝。”

大明賢相彭時(大明賢相彭時)2

影視劇照

他創造了明代官員最快入閣的紀錄;他孜孜為國,臨終前隻言愧對國家、老父,無一字言及家事,時人謂之有古大臣之風;與他長期共事的内閣首輔李賢更是推崇他為“真君子”。正是由于這些近乎完美的記錄,明憲宗成化年間的内閣首輔彭時在曆史上擁有很高的評價。

但彭時盡管形象完美,卻也有其“曆史局限性”,彭時在政治上是個“地域黑”。簡而言之,來自南方的彭時與北方人并不對付。

明英宗天順四年(1460年)殿試之後,依照永樂、宣德朝的慣例,明英宗将首輔李賢找來,要他在新科進士中挑選一些成績優異者作為庶吉士培養,以備将來大用。在談話的最後,對北方人極為偏愛的明英宗還特意叮囑道:“止選北方人,不用南人,南人若有似彭時者方選取。”

彭時是狀元出身,還在中狀元的第二年便被火箭提拔入閣,參與機務。這份能力和際遇在明朝300年的曆史上也是獨一份。所以明英宗雖然表面上并未完全将南人拒之門外,但提出如此苛刻的條件,其實就是在委婉地堵死南人的路。

李賢得了上谕之後,便着手挑選庶吉士。在路上,李賢遇見了彭時。彭時也是閣臣,同樣有權參與挑選庶吉士之事,所以李賢也并未隐瞞,将上谕一五一十地告訴了彭時。但沒想到的是,這位李賢口中的“真君子”,在聽到李賢口傳的谕旨之後的第一反應居然是懷疑李賢在假傳聖旨,打壓南人。

李賢被彭時懷疑的目光看得發毛,深知自己被誤會了,便像個受了委屈的小學生一樣無奈地表示,皇帝真是這樣說的,自己沒撒謊。見彭時不信,李賢還拉來了明英宗的親信太監牛玉為自己作證。作為知曉内情之人,牛玉也向彭時表示,皇帝确實是這樣說的。不僅如此,牛玉還帶來了明英宗的最新旨意:内閣會同吏部挑選庶吉士。

可即便是有皇帝的心腹太監來背書,彭時依舊對此道旨意深深地懷疑。他向牛玉表示:南方士人又不是隻有他一個,比他優秀的還有很多。牛玉聽出了彭時的話外音,便面露苦笑地對彭時說:“姑且選來看看吧。”結果經過一番挑選,共選中庶吉士15人,其中有三個南人。從不要南人,到占據五分一之一的份額,在彭時的努力下,南人的利益實現了最大化。

在這個故事中,彭時的“賢相”形象幾乎全無,大家隻看到了一個為了南人的利益而斤斤計較的庸臣形象:當聽到李賢口傳的谕旨之後,曾被李賢贊為“真君子”的彭時的第一反應并非遵旨而行,居然是懷疑李賢在假傳聖旨“扶北抑南”;而當太監牛玉再次傳旨證明李賢所言不虛時,彭時仍在積極為南方士人争取,絲毫不見松口,令牛、李二人很是尴尬。可知在彭時心中,為南人争利、南北鬥争的那根弦始終繃得很緊。

大明賢相彭時(大明賢相彭時)3

明憲宗

挑選庶吉士隻是小事,真正體現彭時“地域黑”的事情是明憲宗成化五年(1469年)的吏部尚書李秉被罷免一事。

這年正月,在朝野上下還沉浸在新年的歡樂氣氛之中時,中樞政局風雲突變,履新僅僅一年零一個月的吏部尚書李秉突然被皇帝勒令緻仕,引發朝野震動。李秉性情剛直,入仕以來,以打擊權貴享譽天下,官聲極佳。所以當消息傳來的時候,不僅官場中人震驚不已,就連與此事毫無關系、聚集到京師準備參加會試的各省舉人也不勝憤慨,差點釀成明朝版的“公車上書”。

李秉被罷,旨意雖然出自明憲宗,但真正的幕後推手卻是彭時,或者說是以彭時為代表的南方官僚集團。

大明賢相彭時(大明賢相彭時)4

自開國之時,明朝便存在着南北之間的鬥争。李秉是山東曹縣人,按照明朝官場的标準劃分,是地地道道的北人一派。單單這一個出身,便足以令南人對他心懷戒懼。更加令南人不安的是,在明憲宗的力推之下,李秉還得任吏部尚書,占據了外朝最顯赫的位置。

洪武以後,明代沒有宰相;而内閣雖然可以參與核心決策,卻始終沒有獲得官方承認,地位尴尬,所以吏部尚書就成了外朝文官在官方上的首領。更何況吏部尚書手握铨政大權,其升一人黜一人,都可以對南、北官僚集團的勢力産生影響。此等緊要職位,于南人官僚集團而言,自然是在所必争。

但在李秉之前,吏部尚書一職長期為北人王翺所占據。王翺也是一代名臣,立朝正直,雖然偶爾也會提拔一些北人,打壓南人,但做事滴水不漏的他卻沒給南人留下什麼可供攻擊的把柄。所以,盡管南人對吏部尚書一職極其眼熱,卻也無可奈何。

可李秉在就任吏部尚書之後的所作所為,卻給了南方官僚集團向他下手的借口。首先,在成化四年,李秉組織了一場對出身南方的閣部大臣的彈劾,除彭時以外,當時的主要南人大佬皆在其中。其次,彭時的族弟彭華攀附中貴,屢次找到李秉請托,希望他能開開後門,卻屢遭李秉拒絕,睚眦必報的彭華很是憤恨。再次,李秉作為吏部尚書,主持了一次官員考察,一下子罷黜了幾百名官員,而這些官員中有許多都是南人大佬的親朋故舊。這不僅引起了南人大佬的集體反感,還令南人集團中的中下層官員對李秉失去了耐心,誘發了南人集團中驅逐李秉的輿論風潮。

在這樣的背景下,即便在春節的歡樂祥和氣氛之中搞政治鬥争是很煞風景的一件事情,南人集團也決定對李秉發動進攻,并最終将其趕下了台。

李秉下台後,迫于朝中北方官員的壓力,彭時先是選了一個北方人繼任吏部尚書。但幾個月之後,彭時就換上了來自浙江的姚夔。姚夔在吏部尚書任上安然無恙地做了五年,直到病逝。姚夔行事幾乎與王翺完全相反,在選人用人的問題上經常是南人優先。北人對此深以為恨,曾恨恨作歌曰:“斬卻姚夔頭,去祭王翺墓。”彭時的做法,無疑令當時已然激烈的南北鬥争火焰更熾。

在曆史上,彭時頗著清譽,為一代名臣。但當面對南北之争時,卻依舊不能看破紅塵,毅然投身其中。究其實也,彭時雖賢,可終究不過凡人,又身處地域觀念深重的時代,有地域之見實屬正常。

更重要的是,經過近百年的發展,在朝廷之中,南北人勢力已成,已經形成了牢固的利益網絡,造就了龐大的利益集團,彭時不過是南方利益集團在明面上的代言人罷了,頗多身不由己之處。

大明賢相彭時(大明賢相彭時)5

彭家祠堂

但彭時加入甚至是助推南北之争的舉動,除了令當時的政局動蕩,還給後世帶來了很不好的影響。到了明末,明朝的政府格局已經形成“江之南北各推同鄉二政府為主,遂分南北黨”這樣彼此對抗的紛亂境地,遂緻國是日非,以訖于亡。從這一點來看,彭時雖賢,卻難辭其咎。”

大明賢相彭時(大明賢相彭時)6

溫馨寄語:

人在社會上的一言一行,都能代表着他的品質和涵養。說話做事,慢一點,讓頭腦思考一下,就不容易說出草率的話,做出糊塗的事。言有所戒,行有所止,謹言慎行,盡量把事情做得圓滿,才能少犯錯誤,遺禍自己。 俗話說:江湖不是打打殺殺,而是人情世故。一個人的一言一行,無不反映着處理人情世故的能力。動辄出言不遜,行為失控,一定會傷害别人,自絕于衆,最後反噬自己。說話有分寸,行為有準則。能控制情緒,能掌控内心,才是一個人最高級的修養。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