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又到左,皮特、爺爺、海蒂
01.影片《海蒂與爺爺》是一部溫情暖意治愈系電影,它講述一個小姑娘的故事。
《海蒂與爺爺》根據瑞士著名兒童文學作家約翰娜•斯比麗創作的《小海蒂》改編而成,早在2015年便在德國公映,它來自國内觀衆接觸不多的瑞士,除了飾演爺爺的布魯諾·甘茨,除此之外其他演員非大衆所熟悉,故事結構與情節也簡單明了。
然而目前豆瓣已超過10萬人對這部電影打出了9.1的高分,擠進豆瓣Top250的一員,可見這部“老片”絲毫不能減弱觀衆的熱情,反過來說這也是一部質量上等的好片。
縱觀全片,我們可以把電影分為三幕,盡管主人公海蒂與諸多人物都有關聯線,但最後的集聚點無一不是被小海蒂一顆心給治愈了。
劇照,阿爾卑斯山風景
第一幕:五歲的海蒂初到爺爺家,影片開端便是海蒂伫立阿爾卑斯山,雄鷹在天空上遨遊,青山綠水,藍天白天,若不是背景設在海蒂被抛棄阿姨被迫到爺爺家中,這還真是美好的一天。
顯然易見,她像個皮球一般被衆人踢來踢去,爺爺性情古怪孤僻并不喜歡她,把她拒之門外,黑幕降臨傾盆大雨,或許你以為海蒂會手無舉措,大哭大叫,但是電影沒有走悲情路線,海蒂走進羊圈處自己安頓起來。
海蒂第一次和村子的夥伴皮特去山上放羊,聽聞“爺爺是一個殺人兇手”後害怕起來,臨睡前跟爺爺說,想回到羊圈睡覺,然而敏銳的爺爺一下子就洞察了海蒂聽到流言蜚語,于是跟海蒂說“你必須決定相信自己的耳朵和眼睛,還是相信别人的話”,海蒂莞爾後,便跑去抱住爺爺,那一刻爺爺的心被海蒂舉止暖化了。這一幕後,爺孫感情漸漸升溫,此後,白天到阿爾卑斯山放羊、嬉戲、夜幕降臨之時回到爺爺的小木屋兩點一線成了海蒂的日常。
第二幕:八歲的海蒂被迫離開,到富家小姐中當伴讀。海蒂的姨媽回到阿爾卑山處私自帶走海蒂。在山野裡長大的海蒂與克拉拉家中的一切都格格不入,衣食住行、言行舉止都需按照規矩行事,海蒂的活動半徑一下子被削減到隻能在房子内。
可想而知,海蒂并不習慣這裡,盡管這裡有美味的佳肴,漂亮的服飾,富麗堂皇的裝飾,舉止優雅的克拉拉小姐,睿智的奶奶......但一年後海蒂抑郁成疾,海蒂就像是個“微笑抑郁者”,白天一切正常,晚上躲在房間默默流淚,緊接夢遊。幸運的是,海蒂因禍得福,醫生建議治療海蒂的最佳方法就是送回阿爾卑山處的爺爺家。
第三幕:海蒂回歸。回到爺爺處的海蒂,迫不及待脫掉身上累贅的衣服,鞋子,一如既往奔跑在山間草地上。
失而複得的爺孫情使得爺爺和海蒂更加珍惜這份感情,爺爺不在像頭牛那麼倔了,為了海蒂上學,他選擇冬天搬到村子裡住;而克拉拉小姐也選擇走出家中的大門來到世外桃源的阿爾卑斯山,她找回久違的快樂,她跟随海蒂手抓面包,一飲而盡的牛奶,赤腳,放下優雅的服飾,所有以前的枷鎖都一一打開,包括久坐的輪椅都在山谷裡粉碎,因此最後我們能輕易猜想克拉拉會重新站起來。
從這三幕電影,劇情看起來真是平淡無奇,而且還是一百多年前老套的劇情,放在今天的社會似乎并沒有吸睛的優勢,也沒有絕對的壞人,村子的人不盡是淳樸也帶着愚昧,城裡的人也不盡是自私唯利是圖也帶着包容善意。
劇照,冬日的阿爾卑斯山
但在觀影之後,這部片子依然能夠治愈千萬人,若是從心理學的原因分析不外乎是以下幾點。
02.要是《海蒂和爺爺》這部片子的成功,我想阿爾卑斯山的風景是功不可沒,這也是此部電影的一條暗線,圍繞這條暗線展開了一個關于小女孩的故事。
在《目客:花朵與我》總曾提到:“到自然當中去,會覺得自己跟周圍的生物是在一個水平線上,不像跟人在一起的時候,大家都是高高低低的。到自然界當中,放下自己的身段,你可能跟一隻青蛙、一條蚯蚓栖息在同一片草地上,看看它們在你腳底下跳來跳去,或者蠕動,你覺得你們共屬于一塊草地,不是競争關系,心裡自然就很平靜,有了一種歸屬感和存在感。”
在影片中,海蒂身世悲慘,而影片并沒有重點着墨,隻是一筆帶過,所有人覺得海蒂這個孩子可憐。但是從海蒂的視角來看的話,她很幸運。她可以自由自在奔跑在連綿不絕的山間,她會跟山羊“小熊,小天鵝”說早安,就像它們已變成海蒂的好朋友。
佛說:“衆生一切平等。”在回歸大自然後,海蒂把這句話表現得淋漓盡緻,看見皮特鞭打兩隻打架的山羊,海蒂會去哀求皮特放過它們,并承諾每天與皮特分享自己的食物。
或許大衆都知道海蒂是個天性樂觀派的孩子,然而我覺得正是阿爾卑斯山的無限魅力治愈了海蒂悲慘的身世,并且學會感恩知足。
聽過一句話,人走出山野是為了進步,人回歸山野是為了安撫心靈。盡管心理學研究對象是人,但不可忽視的是,人最初來源于自然,生存與自然,認識自然便能更好了解人的内心。
克拉拉小姐
如果把影片中另一位女孩克拉拉比喻成人類的“進步”與“回歸”的狀态,那麼久比較容易理解為何克拉拉到阿爾卑斯山住了一段時間,會發生奇迹,難道大自然真的能治愈她殘疾的雙腿嗎?
其實,大自然治愈的是克拉拉的心。在此之前克拉拉沒有見過山,自從因病導緻不能行走後,她再也沒有出過家的門,家對她來說就是一個美麗的金絲籠。媽媽早逝,爸爸常年出差。盡管生活條件優越,擁有一對仆人,但她并沒有感受到愛,當海蒂這顆救命稻草出現了,她便牢牢抓住不放。
但當克拉拉身臨其境時,克拉拉所有不幸的遭遇、消極的情緒全都被阿爾卑斯山折服了。那一刻,克拉拉找尋了孩子該有天性,從容與單純。
親自大自然,縱情山水,尋求一份放松與安甯。
海蒂被帶走,爺爺追趕不及,面對村民冷嘲熱諷,爺爺轉身後哭了
03.在電影的第三幕中,課堂上,老師問道:“你們長大想做什麼?”有人說是牧羊人、有人說是農民、也有人說是鐵匠,唯獨海蒂說了“我想寫故事。”緊接着是一陣哄堂大笑,海蒂不好意思的坐下。
這種行為在心理學上,叫做“焦點效應”,它可以解釋為,人很容易高估周圍人對自己的外表和行為的關注度,而實際上,在别人眼中,你并沒有那麼重要。過了很久,當奶奶回來接克拉拉的時候,海蒂仍然記得,并小心翼翼說出心中的困惑。
克拉拉奶奶
倘若你再問回皮特,你還記得海蒂課堂上說的夢想嗎?我估計他會說不記得了,因為皮特對吃比較感興趣。
幸運地是,在心理塑造階段,面對他者的質疑,在海蒂與克拉拉奶奶的一場簡短對話中,堅定海蒂的自我信心:
海蒂:每個人都笑我,因為我想寫故事。
克拉拉奶奶:他們知道太少,因為他們隻知道這個村子。但是你見過這個世界更多的東西。如果做某事會讓你開心,那麼你隻管去做,無論别人說什麼。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過:“在人際關系上,别人如何評價你,那是别人的課題,你根本無法左右。太在意别人的視線和評價,才會不斷尋求别人的認可。對認可的追求,才扼殺了自由。由于不想被任何人讨厭,才選擇了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換言之,自由就是不再尋求認可,而海蒂的爺爺任他說,我自活正是這樣的一位智者。影片一開頭就知道爺爺并不是好相處的人,一個人獨居山上,遠離村子,不與他人交往,村們對他偏見視他為異類,便編造出爺爺“殺過人”。
面對這樣的流言蜚語,爺爺并沒有選擇一一去撇清,也沒有把不屬實的話放在心上。并借此機緣教導海蒂“人們喜歡讨論邪惡的東西,你需要自己判斷,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還是相信那些流言。”
爺爺與海蒂的對話
在我們生活中,多數人都遇到不少這樣的情景,比如說,工作上本意是想多學點本領積累經驗,但可能會被人質疑拍馬屁愛表現,但是當遵循内心最深處的方法時,時間會見證你的成長。
因此,看過本片的觀衆,很多人都會佩服這兩個老人,一個深處質疑中依然遵守内心活法,另一個深處江湖卻清明自守,他們兩個都是自由之人。
海蒂的話
04.當海蒂重返阿爾卑斯山時,剛坐上回村子的馬車時就把靴子脫掉,赤腳奔跑在泥土之間,這一細節可以和初到阿爾卑斯山的她相比,當時海蒂是到山腰才脫去鞋子,從程度上對比,這一次的重返比第一次的到來,海蒂的快樂是增加數倍的。
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這種行為算的上是“失而複得”,還是原來的山,原來的夥伴,原來的小木屋,可是心境不一樣,這一起一伏就是痛苦和快樂的本源。
另外,阿德勒還說過一句更經典的話:“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我想重返後一部分才是全篇真正精彩的部分,童年的那種簡單純碎的快樂,隻要你還能感受得到的話,真的是特别的美好。
影片開端
如果,海蒂不被允許回到故鄉,隻能繼續陪在克拉拉身邊。我想海蒂的童年應該是戈然而止,直至長大成年後,她可能早已忘記比起眼瞎的,不能吃硬面包的皮特奶奶,我們已經很幸運的這種想法;或者是面對一而再再而三的遺棄,她可能會把這種行為歸結為自身被詛咒,不幸的代名詞。
相反,影片最後讓海蒂重複當初的行為,卻收獲加倍的快樂。延續了她的至純至善、知足常樂、心懷感恩等美好的品質,故而生活再難,我們在海蒂的身上看不到黑暗的影子,不僅如此所有與海蒂關聯的人,都被這種品質精神感染了。
比如,皮特奶奶即使看不見,但心中有真正的一道光溫暖她;或是冷酷無情的爺爺,也懂得了靠近人們感受人的另一面善意,從春天來臨,海蒂和爺爺搬回山中,出門時和鄰居點頭問好可以看出;更是帶給克拉拉無比寶貴的回憶,融化了克拉拉對家庭的怨恨。
其實,延續到我們現實世界也是同樣道理,為什麼要到成年,才懷念我們的童年,我們跑過的每一座山,看過的每一部動畫,說過的每一句童言無忌,都會一直永存心中,當我們想要治愈的時候,再翻看當年過往也是有此功效的。
爺爺與海蒂
05.宮崎駿說:“如果把童年再放映一遍,我們一定會先大笑,然後放聲痛苦,最後挂住淚,微笑着睡去。”
人生還是需要美好的童話與童年,中和生活中的苦。阿爾卑斯山的風景、伶仃的音樂、純真的海蒂、動人的情人、純潔的友情,亦是人們的一趟心靈之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