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銀河系内哪個行星最大

銀河系内哪個行星最大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27 23:21:47

銀河系内哪個行星最大(夜空看到6千多顆星星隻有幾顆屬于太陽系行星其餘都是銀河系恒星)1

我們夜晚肉眼看到的星星隻有5顆是太陽系的行星,其餘6000多顆都是太陽系外的恒星,每一顆恒星都是一個太陽。

行星本身是不發光的,隻是靠反射太陽光才使我們能看到。但由于行星相對太陽系外恒星距離我們太近,看起來就更亮。所以金星、木星、火星等幾顆行星就成了夜空中最亮的星星。

天上星星根據我們肉眼能夠看到的亮度,劃分為若幹等級,叫視星等。等級數字越小,就越亮,數字越大就越暗。有負數,負的越多就越亮。人類肉眼能看到最暗的視星等約為6等,現在由于光污染等原因,有時候5.5等星也很難看到了。

我們太陽和月亮是天上最亮的星體,也有視星等,太陽最亮,為-26.71,月亮為-13。但這兩個天體人們并沒有把它們當星星看待,所以一般不和星星相比。

銀河系内哪個行星最大(夜空看到6千多顆星星隻有幾顆屬于太陽系行星其餘都是銀河系恒星)2

行星中最亮的是金星,其視星等為-4.6;其次為木星,視星等為-2.0,火星-2.0、水星-1、土星-0.3、天王星-5.5、海王星-7.8。

這些視星等都是它們最亮的時候,由于這些行星公轉軌道變化,距離地球遠近不一樣,太陽照射的角度不一樣,視星等就會發生變化,有時候就很暗了。

所以土星就比較難看到,水星距離太陽太近,被太陽巨亮的光芒掩映也難以看到,而天王星、海王星基本就看不到了。

金星是天上最亮的一顆星星,也是我們最容易看到的星星,一般在太陽下山後會出現在西邊天際,這時候它叫“長庚星”;早晨太陽沒有升起前會出現在東方天際,這時候它叫“啟明星”。

銀河系内哪個行星最大(夜空看到6千多顆星星隻有幾顆屬于太陽系行星其餘都是銀河系恒星)3

天上最亮的恒星是天狼星,視星等為-1.45,其次是老人星、南門二、大角星,這些恒星的視星等都在0.00以下。

這些恒星是根據它們與我們的距離、質量體積和亮度綜合平衡,才會在我們的視野裡顯得更亮。比如天狼星是我們肉眼看到最亮的恒星,其質量有太陽的2倍,亮度卻相當太陽的25倍,距離隻有8.6光年,所以這些綜合指标才使它成為人類肉眼看到最亮的恒星。

南門二A星距離我們隻有4.3光年,是人類能看到距離最近的恒星,質量和太陽差不多,所以成為全天第三亮的恒星。而老人星距離我們則有309光年,卻成為全天第二亮的恒星,這是因為這顆星質量是太陽的10倍左右,亮度是太陽的16000倍。大角星雖然質量隻有太陽的1.1倍,距離我們又有36光年,但其直徑是太陽的20多倍,亮度是太陽的215倍,所以成為天上第4亮星。

銀河系内哪個行星最大(夜空看到6千多顆星星隻有幾顆屬于太陽系行星其餘都是銀河系恒星)4

人類肉眼能夠看到最遠的恒星是海山二,距離我們7500光年。其質量是太陽的120~160倍,亮度是太陽的500多萬倍。這是一顆典型的變星,視星等随着其亮度變化,遊移在-0.8~7.9之間,有時很亮,有時看不到。

而距離我們最近的恒星是4.22光年遠的半人馬座Ac星,又叫比鄰星,由于其質量隻有太陽的八分之一,亮度很弱,因此肉眼是看不到的。

因此我們看到的恒星并不完全是距離近就更亮,而是綜合距離、質量、體積、亮度才能看到。

銀河系内哪個行星最大(夜空看到6千多顆星星隻有幾顆屬于太陽系行星其餘都是銀河系恒星)5

所謂目視星等隻是根據人類肉眼來确定恒星亮度的,因此沒有實際物理學意義。科學界有一個絕對星等的标準,以此描述星體實際發光的能力。

這個标準是把所有恒星按照10個秒差距距離觀測,也就是放在32.6光年距離觀測,同一起跑線來對比。

按照絕對星等,行星就沒有資格參與了,因為它們本身沒有發光的本領。而上述恒星的絕對星等為:太陽4.83、天狼星1.44、老人星-5.53、南門二4.4、大角星-0.38、海山二-8.6。這些是恒星真正的發光亮度,也是負的越多亮度就越高。

但這些與我們人類肉眼觀察天上星星沒有多大關系,隻是科學研究時起着作用。

由于天球一直在跟随地球自轉變動,實際上,人類每個時間段隻能看到半個天球,看到的星星也就隻有3000顆左右。

銀河系内哪個行星最大(夜空看到6千多顆星星隻有幾顆屬于太陽系行星其餘都是銀河系恒星)6

以上看到的恒星都是太陽系以外,和太陽一樣屬于銀河系範圍的恒星。銀河系有2000~4000億顆恒星,我們可以看到的恒星隻是銀河系一小片天區。

時空通訊觀點,歡迎點評讨論。

原創作品,版權所有,抄襲可恥,侵權必究。請理解支持,謝謝。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