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個人際關系的社會,辦個什麼事,沒點門路,往往事倍功半,而一旦找對人、走對門路,又可心事半功倍。這找關系、托人情,又稱為走後門,或開後門。那麼,開後門一詞是源自何時何處呢?關于這點,至今還真沒個權威說法。
一說是源于北宋的龍圖閣直學士包拯。傳說包拯權知任開封府(代理開封知府)後,很久沒有百姓來告狀。後來他發現了其中的原因:官府大門守衛森嚴,守門官吏還要索要賄賂才讓人進門,這就是所謂“衙門朝南開,有理沒錢莫進來”。包大人處罰了守門官吏,并決定打開後門,讓百姓随意出入告狀。
包大人的開後門,本是為方便百姓,後來在官場上卻慢慢演變成另外一種含義了。
徐桐是晚清保守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漢軍正藍旗人,道光進士,1860年以前任翰林院檢讨,實錄館協修等職,同治帝登位後為其師傅。1900年,支持慈禧力舉立溥儁為大阿哥(即皇儲),廢光緒帝,遂被任命為溥儁的師傅。
說徐桐頑固保守,在當時有一個廣為流傳的史例。老徐對西洋文化非常反感,采取敵視的态度。他家住在北京前門的東交民巷,他花錢在這裡買了很大一塊地皮,并建造了一座非常豪華的住宅。因為這裡十分空曠,他家的樓房幾乎孤立于田野之中。
不久,清政府将這一帶辟為外國使館區,各國駐華使節共同商量修了一條寬寬的馬路,這條馬路恰好經過這位徐大人的大門口。從此,馬路上外國汽車及行人來來往往,徐桐絲毫也看不慣。他就在大門口貼上“望洋興歎;與鬼為鄰”的對子,來表示自己對洋人的憎惡。
老徐的内心雖然很不爽,但也能用一副對子發洩一下不滿,卻又不敢惹洋人,更改變不了眼前的現實,于是,他采取了眼不見心不煩的辦法,将大門用磚頭砌起來,在屋後面再開一個門出入。
這事傳開後,大家便互相轉告:“徐老頭兒開個後門啦!”當時,人們是用“開後門”來嘲笑徐桐的保守封閉。
就是這樣一個倔老頭,義和團運動興起後,主張借助義和團排外,支持慈禧太後對外宣戰。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後,自缢殉國。
今天的“開後門”與“走後門”卻越來越變味,變成另一層人人發指卻又人人趨捧的新意思了——
“開後門”是指利用職權給予他人某些不應有的方便和利益,而用不正當的手段來謀求達到某種個人目的,叫"走後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