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520,希望這封帶點“騷氣”的雞湯能走進你的心裡。
太陽和地球:擺脫原生家庭,流浪才是我們的宿命
這是太陽。
距離地球的平均距離為14960萬千米,被稱之為一個天文單位。
地球上之所以存在生命,得益于與太陽保持了恰到好處的距離。在太陽周圍有一塊宜居區。在這個區域内,所能接受到的光和熱恰到好處,于是造就了生命。46億年前,地球就幸運地誕生在宜居區之内。
鬥轉星移,滄海桑田。
太陽内部的核反應越來越激烈,這導緻太陽在逐漸“變大”,從視覺上看,它變得越來越紅,原本的宜居範圍也應随着太陽能級的擴大而向外推移。
今天的地球,已經被宜居區甩到了邊緣。
科學家推測,在17.5億年之後,地球所處的區域将不再宜居——溫度過高,生命将陸續滅亡。
太陽内部的核反應繼續,太陽繼續膨脹,50億年後,太陽的半徑将擴展到一個天文單位。
換言之,地球被太陽吞并。
想要活,隻有抛棄我們已習慣了46億年的原生家庭,去荒野宇宙流浪。
流浪地球:信念是最後的家園
來看看我們的流浪之路——宇宙。
流浪地球,要麼帶着地球去流浪,要麼抛棄地球架起載人航天。
無論是哪一種方式,都必須解決持續生存問題。
太空環境和地球迥然不同。這裡是一片死寂般的真空,伴随着強烈的宇宙射線。環境極度惡劣,如果遇到陽光,溫度可以上升到一兩百度甚至更高,而如果沒有太陽,則是零下七八十度,足以把人類變成一隻隻速凍餃子。
要在這樣的環境下生存,必須依靠一套生命保障系統。首先,它要能控制溫度、适度和空氣流速。其次,它必須為人類的生存提供“幹糧”——這包括氧氣、水食物并處理廢物。
要在有限的資源條件下,實現無限的生命循環實在是近乎不可能。想象一下,如果你把你關在一個裝滿水和幹糧的房間裡十幾天,會發生什麼?臭氣熏天最後彈盡糧絕。
關鍵是要再生。這一點,我們的地球母親做到了!
生命已經在地球上生存了幾十萬年,盡管地球資源有限(食物、氧氣都是有限的),可通過地球上複雜的生态系統網絡,資源得以綠色再生,并通過循環,永續存在。
從2004年起,我國科學家們學習地球模式,進行了目前世界上時間最長,閉合度最高的長期有人密閉實驗,并建立了自主知識産權的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統理論和技術體系。
在地基試驗系統月宮一号中,由一個綜合艙、兩個植物艙組成總共500立方米的密閉空間中,科學家實現了廢物處理、糧食果樹種植。
在後來進行的為期370天的月宮365實驗中,科研人員在密閉環境裡種植了35種作物,包括糧食、蔬菜水果、蘑菇,實現了83%的食物再循環,氧氣和水百分之百循環再生。系統閉合度高達98%,是全世界最高的。
你看,隻要你信念堅定,願意學習探索,哪怕在荒漠宇宙,也可以制造綠洲。
科學技術:活下去的那根稻草
于是,可以說走就走了嗎?
一切漫無目的的流浪都是懶惰的借口以及對時間的不負責任。
如果人類這樣不負責任,那麼迎接我們的将是什麼?
毀滅。
在沖出太陽系的過程中,迎面而來的就是介于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如果被小行星撞擊,會怎樣?
至少,這是導緻恐龍消失的可能原因之一。
避免小行星撞擊,現在看來比較好的辦法就是用洲際導彈或者是激光武器去改變它的軌道。
除此之外,外行星帶,甚至是冷不防冒出來的星體,都需要通過同樣的方式把它們“幹”掉。因此,在流浪的路上,大量的洲際導彈和激光武器并不可少。目前人類還沒有掌握這種技術。
其次,就要解決去哪裡的問題。在地球上,我們有導航系統,在宇宙中也需要。
以什麼為基準呢?一個可能的答案是中子星。
中子星是由體積比太陽更大的恒星演變而來。其密度非常高,如果用它來發射脈沖信号,得到的信号會非常穩定。因此,隻需在探測器中放入一個脈沖探測器,測量脈沖到達探測器的時間,就可以知道相對位置。
2016年發射的天宮二号空間實驗室上攜帶了伽瑪暴偏振探測儀,科學家們用這個儀器探測到了脈沖星,進而利用這個脈沖星的信号,為天宮二号做了導航驗證實驗。
一年之後科學家們又發射了慧眼衛星,通過衛星上攜帶的X射線探測器,科學家探測到了更精确的探測脈沖星。
我國的深空探索之路
中國在航天技術上,是一個後起者。近些年随着深空探測整個計劃的發展,我們中國人走向宇宙的号角也越來越響了。
我們國家在2020年前已經通過嫦娥一号到嫦娥四号以及今年的嫦娥五号的發射,将實現對月球的繞、落、回第一個三部曲。
在2020年以後2030年之前,我國還将對月球南極極區進行資源開發利用。
此外,我國計劃在2030年之前進行若幹次火星的探測任務及小行星帶探測計劃,并且還要把火星的樣本帶回地球。
宇宙蒼茫,人類脫離母胎的勇氣和堅毅都将被镌刻在星空之下。
本文内容整理自5月19日舉辦的“墨子沙龍丨探索宇宙中人類的第二個家”的論壇速記。
内容提供者為: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張雙南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生物與醫學工程學院的劉紅教授、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舒嵘副所長。
作者:金婉霞
編輯:金婉霞
責任編輯:顧軍
*文彙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