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人傳》~第193篇
張甯名臣名詩名畫,還有一雙守節五十年的名佳人!人生夫複何如?文/盧秀輝
張甯(1426-1496)字靖之,号方洲,一作芳洲,浙江海鹽人。
張甯自幼就聰穎過人,景泰五年(1454)考中進士,在朝中以敢言直谏著稱。張甯生的豐采甚著,與嶽正齊名。嶽正生的身材魁梧,美髯飄飄。嶽正世家為武職,至嶽正,棄武從文,探花郎出身。與張甯都被稱為一時俊采人物。英宗複辟後,召見嶽正于文華殿。英宗滿臉喜色地向石亨、張軏他們誇耀說:“今日朕自己選擇了一位閣老,甚是優秀。”英宗亦嘗稱張甯為“我張甯”等語,言行中甚是推重張甯、嶽正。
景泰七年,順天府舉行鄉試,内閣大臣陳循和王文之子均未能中考,兩位大臣心中極為不服,竟然聯名誣告考官不公。張甯十分氣憤,也上書言其事,認為他們作為内閣大臣,為一己私利,為自己沒有考取的兒子嗚冤叫屈,視國法如兒戲,尤其是科舉乃立國之本,豈能如視不敬,真恬不知恥!完全喪失了大臣應有的品德,故請求皇帝罷免他們兩人的職務。代宗皇帝認同張甯的上書,準其奏。
景泰七年夏,松江府人唐瑜等人上章奏請,對大小諸臣進行考核,皇帝準了他的奏章。朝廷議論如何對官員進行考核,有大臣建議考核南京大小官員,但避談京城官員。張甯奏道:“京師尤根本之地,考核不可免,要考應從京師開始,否則,不足以服天下。”張甯進一步提出建議:“目前,僅京城地區武職就有3萬餘人,每年耗銀百萬,他們的開支挖空了國庫。不如趁此考核機會大力精簡,合格者充實都司、衛所,不合格的全部予以淘汰。”這個建議雖然很對,但是,因為涉及到衆多人的切身利益,尤其是事關軍隊安甯,故議而未決。
景泰七年,代宗生病,又遇天象異常,诏書取消明年的元會(皇帝于元旦朝會群臣)。張甯進谏:四方前來朝觐,不能一睹天顔,會讓人産生疑惑,必會招緻謠言,懇請仍遵循舊典,安慰人心。代宗因病重不能依從張甯的建議,從而,引發了“奪門”政變。從張甯《賀人納粟冠帶》一詩中,可見其為官态度,詩曰:
自獻籯金報治平,
不因幹祿為時名。
邑分十室有忠信,
義出千人是俊英。
宅裡旌添華屋潤,
冠裳榮稱素衣清。
東南多少輕肥者,
滿執牙籌過一生。
景泰八年十月,石亨與太監曹吉祥等人發動“奪門”政變,擁立英宗複位,英宗即土木之變被瓦剌俘虜的皇帝。英宗複位後,改年号為天順。石亨、曹吉祥成為新貴,專權固寵,張甯據理力谏,曹吉祥、石亨二人懷恨在心,一直找機會報複張甯。
天順三年(1459),朝鮮王誘殺鄰部女真毛憐衛都督佥事浪孛兒罕等16人,女真部族為複仇多次進攻朝鮮。朝鮮、女真都是明朝藩屬,一場内部仇殺迫在眉睫,明廷想解決雙方的争端,決定派使節到朝鮮頒布诏書,降旨譴責朝鮮王。朝鮮王是擁有實力的一方之王,弄不好會翻臉,使臣有性命之虞。
太監曹吉祥、權臣石亨極力推薦張甯出使。其實,這次他們明為推薦,實欲施借刀殺人之計。張甯并非不知曹石二人居心,但他将此看作報效國家的極好機會。他深感肩負責任重大,已将個人生死置之度外。皇帝遂派張甯和都指揮武忠兩人為正、副使臣前往朝鮮。張甯文官七品為正使,武忠是武職三品卻為副使,張甯對這樣的安排心有不安,上書《乞定名次題本》,申述此事。
張甯雖為小官,對權臣曹吉祥、石亨竊取國家大權的人,該頂則頂,毫不為之屈服。事情與禮科有關的,張甯就有關制度的損減,而堅持原則。英宗因此知道張甯的為人,所以,英宗對張甯說:“你是近侍官,如何論品級?聽說朝鮮國王李瑈知書,可能有典故問答,此非武忠所能。因此你的名次在上。”英宗了解張甯所長,并委以重任,而張甯果然不負英宗期望,不辱使命。
天順四年,張甯、武忠出使朝鮮。進入朝鮮國境後,張甯等就雙方上香禮、有無捧敕官、敕谕如何交付國王、僧徒耆老是否出迎、王世子是否出迎、是否受封等事宜與朝鮮問禮官禮曹正郎鄭忱交涉,雙方基本達成共識。
張甯見了朝鮮王,大義凜然,慷慨陳詞,一一列數朝鮮王的不是,把事先準備好的一番話爽爽快快傾吐出來。朝鮮王大為震驚。接着張甯又曉以利害,誠懇規勸朝鮮王懸崖勒馬,迷途知返。同行的武忠則在朝鮮王面前顯示了自己的神威:他把兩張弓并攏,一手拉開,射出兩箭,天上兩雁應聲落地。朝鮮王暗想:大明的文臣言辭慷慨不怕死,武臣骁勇善戰,我不是對手呀,況且使臣講得句句在理。
于是,朝鮮王接受了規勸,向女真承認了錯誤。結果兵不血刃,免卻了一場眼看将發生的惡戰。 張甯不辱使命,勝利歸來。張甯回國後,撰寫了《奉使錄》,記錄了出使朝鮮的經過。朝鮮方面,則将張甯在朝鮮期間與朝鮮文臣往來唱和的詩文刊刻為《庚辰皇華集》。江山幾經易主,是非功過,煙消雲散,随着文獻的保留,唯有斯文不墜。
張甯回國後不久,英宗擢升他為都給事中,依然是皇帝身邊侍從、規谏、拾遺、補缺的谏官。谏官一職最初是代宗授予他的。一入谏壇,張甯便以直言為己任。
憲宗剛即位,皇太後生辰,禮部尚書姚夔依據先例,設齋建醮,百官赴壇行香。張甯認為這些都是釋道二教的儀式,禮部準此是儒者自失大體,而且這樣做沒有什麼益處,隻是傷害大局,請求禁止。皇上贊賞,并采納了他的意見。張甯的進谏看似不合時宜,無疑會讓皇太後心裡堵得慌。但是,身為谏官,他也是職責所在。
不管是皇帝、還是太後,抑或權宦,張甯都直言敢谏,因言而榮,因言而辱。給事中王徽因彈劾大學士李賢而獲罪,張甯率六科救援王徽,彈劾内閣大學士李賢,得罪了李賢,由是漸與内閣相忤。恰在此時,王竑等推薦張甯,認為他有能力任佥都禦史清軍職貼黃,與嶽正一同受推薦。結果得聖旨,協同推薦多有私人感情,受薦者均給予京都之外的任職。
張甯外任為汀州知府,他用簡單甯靜、先實施教育後追究刑律作為治州方針,一年後優良的政績都顯示了出來。雖多次被推薦,始終沒有被召回朝廷。抑郁不得志,遂以病免職。
張甯家居30年,屢次被薦,終不複召。在家鄉築方洲草堂,以琴詩書畫自娛。他引疾歸田後,雅好山水,歲率一再至杭州,至辄攜親朋出遊西湖,訪孤山,吊嶽墳,登天竺,彩舟蠟屐,随意所之。興至呼筆,大篇短章,頃刻立就,為西湖留下了大量詩篇。
《題蘇堤春曉》雲:
楊柳滿長堤,花明路不迷。
畫船人未起,側批聽莺啼。
《平湖秋月》雲:
風靜片雲消,寒波浸涼月。
疑有夜吟人,推篷落楓葉。
《花港觀漁》雲:
圉圉複洋洋,茭青露藻香。
前湖張水戲,誰解步濠梁。
《柳浪聞莺》雲:
藜杖憩蘇灣,風溫翠漲間。
驚聞雙語鳥,如在畫船間。”
《三潭印月》雲:
片月生滄海,三潭處處明。
夜船歌舞處,人在鏡中行。
《南屏曉鐘》雲:
幽夢忽驚覺,嚴城方向晨。
看花春起早,已有曉妝人。
《兩峰出雲》雲:
南峰雲乍晴,北峰雲欲雨。
中有化霖人,高眠兩峰裡。
《雷峰夕照》雲:
爽朗忽蒼茫,山高易夕陽。
百年歌舞地,消得幾昏黃?
《曲院風荷》雲:
涼氣度方洲,香來水正流。
時聞《采蓮曲》,不見采蓮舟。
《孤山梅雪》雲:
春意逼溪橋,寒香閉蓬戶。
山人不出門,驿使在途旅。
張甯為文遵古法,才思敏捷,多有題畫詩傳世。張甯兼善畫,著有《讀史錄》、《删改史論》、《方洲集》等。他在《題若水石榴圖》一詩中雲:
涼風蕭飒紅錦裳,
翠袍漸染燕支香。
琅瓊枝重壓欲折,
青女夜拆珍珠囊。
金鋼碾碎鴉鹘石,
绛绡進徹玲珑色。
葡萄酒盡蔗漿空,
一顆靈丹透詩骨。
張甯官場失意,抑郁不得志,卻情場得意。馮夢龍編纂的《情史》記載,張甯有兩個愛妾,一名高寒香,一名李晚翠,無子。張甯去世前讓所有的姬妾改嫁,高、李二人不忍離去,剪發發誓不再嫁,寄居樓上四十餘年,不與外界相通。張甯的嗣子名張嘉秀,嘉靖已醜科進士。錦旋之日,張甯二妾對張嘉秀說:“妾等已逾七旬,他日相從先公于地下,庶可無汗顔也。”
張嘉秀啟鑰而出之,二人已皤然白首老媪了,聞者莫不憐之且敬之。上表奏聞,旌之曰“雙節”。
二妾為人敬者有三:一、守節時,都才十八、九歲;二、她們本為妾,于情于理于禮,都不必守;三、二人無子,亦不必守,聽嫁随命。況且,“前無所迫,後無所冀”,自鎖五十年,今古皆無,奇人奇事。
盧秀輝有《贊張甯》一首,詩曰:
雁霜催愁寒望國,
護月雲輕薄嫩林。
書畫入詩慶家山,
芳洲草堂一笑新。
水邊舊約傷心斷,
攜得詩畫通曉深。
心有詩賦獻愛姬,
魂兮遊世入春沉。
為臣大義瘦靈均,
家婦小節壯古儀。
冷落黃昏為翁守,
含香弄粉豔妝人。
兩姬追身花落命,
涼風绛绡燕支神。
寂寞鱗鴻數畫角,
溪奁羞梳掠俗塵。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