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古代人心目中
貓亦神亦鬼、亦正亦邪
一邊把貓作為神靈來祭祀
一邊又流傳出許多貓鬼的傳說
貓“神”——祭壇上的尊崇
鼠這個媒介讓人和貓聯系起來。貓捕捉田鼠,對農作物重要的保護作用,使貓在中國古代農業文明的信仰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和古埃及一樣,中國古代也有崇拜貓的現象。
北宋 佚名 《狸奴嬰戲圖》 美國波士頓美術博物館藏
《詩經·大雅·韓奕》中有最早關于貓的記載:
“有熊有罴,有貓有虎,慶既令居,韓姞燕譽。”
将貓和和熊、虎這種兇猛的野外掠食者排列在一起,顯然這裡的貓指的不是已經進入人們生活中的家貓,而是指山貓也就是野貓。
野貓野性難馴,令人害怕。而後來,體型更加嬌小、性格更加溫順的家貓,卻因為自身的一些習性和特征,受到人們的尊敬,甚至也被人們所懼怕。
宋 李迪 《狸奴小影》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禮記· 郊特牲》中就有祭祀貓神的說法:
“天子大蠟八。古之君子,使之必報之。迎虎迎貓,為其食田鼠也,迎虎,為其食田豕也,迎而祭之也。”
周天子于臘月農事完畢後舉行蠟祭,祭祀八種神靈,其中就包括貓。貓捕食田鼠,虎捕食野豬,都保護農作物免遭破壞,因此應當受到人們的報答。
迎貓神祭之,來答謝貓咪們保護農作物的功勞,來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收。
宋 易元吉《猴貓圖》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舊唐書》中則對“祭貓”的禮儀進行了詳細的記載,其中寫道:
“五方之貓、於菟及龍、麟、朱鳥、白虎、玄武,方别各用少牢一,各座笾、豆、簠、簋、俎各一。”
每年冬天,唐朝的皇帝都會在都城南郊蠟祭百神,祭祀的對象除了先啬(神農氏)、司啬(後稷)等農業神,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等神獸外,還包括貓神。
在年終大祭中,貓能與這些神靈被共同祭祀,且能享受諸侯、卿大夫才能享受的祭品——太牢(羊、豬各一隻),可見貓在古代人心中的地位之尊貴。
宋 毛益 《蜀葵遊貓圖》 日本大和文化館藏
貓鬼——傳說中的忌憚
貓因捕捉田鼠、保護農作物受到尊敬,成為人們祭祀的對象。同時,貓身上的一些習性和特征也令人駭然。
人對于黑夜是有畏懼感的,而貓偏偏喜歡在黑夜中出沒,久而久之,人就對于貓産生了一種連帶的恐懼感,認為貓很神秘。而且貓傲嬌的性格和疏離感,使其與人同住卻與人的關系忽近忽遠,捉摸不透。
人對貓的恐懼逐漸催生出了一系列的貓鬼故事。
貓鬼,就是貓的鬼魂,術士利用“貓鬼”殺死指定的人,并奪取他的财産,是一種兇惡的妖術:蓄養貓鬼的人先做一套儀式念一番咒語,然後把事先準備好的老貓殺掉。
此後每當子夜時分,蓄養之人必須祭祀它,選擇子夜時分是因為子時對應的屬肖是鼠,此時祭祀有把鼠獻給貓的意思。
宋 佚名《戲貓圖》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這種祭祀不可間斷,養到一定的時候,蓄養的人感到可操控貓鬼了,就會放貓鬼去害人。
曆史上貓鬼害人的“獨孤陀事件”,在正史《隋書》和《資治通鑒》中都有記載。
《隋書·外戚傳》:獨孤陀性好左道,其外祖母高氏先事貓鬼,轉入陀家。會獻皇後及楊素妻鄭氏俱有疾,召醫者視之,皆曰:“此貓鬼疾也。”
上以陀後之異母弟,陀妻楊素之異母妹,由是意陀所為,令推案之。陀婢徐阿尼言,事貓鬼,每以子日夜祀之。子者,鼠也。其貓鬼每殺人,所死家财物潛移于畜貓鬼家。
明 朱瞻基《五狸奴圖》(局部)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随着民間謠傳貓鬼害人,一時間人們談貓色變,于是,隋文帝“诏蓄貓鬼、蠱毒、厭魅、野道之家,投于四裔。”也就是說,蓄養貓鬼的人,全家都會被流放到邊界。
貓鬼的影響延續帶到了唐朝,唐高宗時期頒布的法典《唐律疏議》第262條規定:
“蓄造貓鬼及教導貓鬼之法者,皆絞;家人或知而不報者,皆流三千裡。”
蓄養貓鬼以及教導其他人蓄養貓鬼的人,都要被處以絞刑;家人知道在蓄養貓鬼而不上報,都要被流放三千裡。用法律的手段對貓鬼的蓄養進行禁止。
明 沈周《貓圖》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清鹹豐年間黃漢編著的《貓苑》是中國較早關于貓咪的著作,書中“靈異”這一部分就輯錄了很多關于貓的靈異恐怖事件,但他在自序中寫道:
對貓“愛其無鬼無妖無精之可憎可怯可畏之實,而有為鬼為妖為精之虛名也”。
也就是說,雖然在此類靈異故事中浸淫已久,仍甘願拜倒在喵星人的毛絨裙下,愛貓愛到極緻,貓的妖性鬼性都是浮雲~
清 袁江《貓雀圖》 首都博物館藏
在中國古代,貓神和貓鬼都存在,充分顯示出古人對貓又愛又恨的矛盾心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