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字和号有什麼區别?在古代,人的名和字,有個基本的使用原則,就是名是自稱的,字是給他人叫的有人說,這叫稱其字以敬其名古人幼時由父祖起名,一般用于家庭内稱呼,或者用于上學讀書的學名;成人時行冠禮由宗族長輩取字,則是用于對外活動,所以在社會交際中都是稱人之字,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古人的字和号有什麼區别?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在古代,人的名和字,有個基本的使用原則,就是名是自稱的,字是給他人叫的。有人說,這叫稱其字以敬其名。古人幼時由父祖起名,一般用于家庭内稱呼,或者用于上學讀書的學名;成人時行冠禮由宗族長輩取字,則是用于對外活動,所以在社會交際中都是稱人之字。
不過中國封建社會極重禮儀,繁文缛節甚多,當人之面,直呼其名,或直呼其長輩之名,都是不敬,直呼君主之名,更是大逆不道;然而如果自稱稱字,也會被人斥“無知者無畏”。所以,稱名稱字,也得看對象看場合。之前的文章裡專門談過稱名的問題,這次就談談稱字的規則。
首先,說一下尊長的字。
尊長的名當然不能當面直呼;若對旁人,尊長的名也絕不能叫,在先秦時期,可以稱字。《論語》中便可見孔子弟子在與他人的言談中提及孔子稱“仲尼”的例子。
叔孫武叔毀仲尼,子貢曰:“無以為也,仲尼不可毀也。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逾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人雖欲自絕,其何傷于日月乎?多見其不知量也。”
——《論語·子張》子貢語
【譯文】叔孫武叔诋毀仲尼。子貢說:“不要這樣做!仲尼是不可诋毀的。他人的賢能,好比丘陵,還可以逾越;仲尼,就好比是日月,是無法逾越的。一個人即使想自絕于日月,對日月又有什麼傷害呢?隻顯出他不自量力罷了。”
同作為儒家經典的著作裡,也可見其後學稱“仲尼”之處。
吾聞用夏變夷者,未聞變于夷者也。陳良,楚産也,悅周公、仲尼之道,北學于中國。北方之學者,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謂豪傑之士也。子之兄弟事之數十年,師死而遂倍之!
——《孟子·滕文公上》孟子語
【譯文】 我隻聽說用中國的方式來改變四夷的,沒有聽說過用四夷的方式來改變中國的。陳良土生土長在楚國,卻喜歡周公和孔子的學說,北上中國來學習。北方的讀書人,沒有人能超過他的,那真是所謂豪傑之士啊!你們兄弟向他學習了幾十年,老師一死,竟然背叛了他!
昔者仲尼與于蠟賓,事畢,出遊于觀之上,喟然而歎。仲尼之歎,蓋歎魯也。言偃在側,曰:“君子何歎?”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禮記》叙述稱謂
【譯文】 從前孔子在魯國參加蠟祭。蠟祭結束之後,他出來在宗廟門外的樓台上遊覽,不禁一聲長歎。孔子感歎現如今的魯國。言偃在他身邊問道:“夫子為何長歎?”孔子回答說:“大道實行的時代,以及夏、商、周三代英明君王當政的時代,我孔丘都沒能趕上,我心之所向之。”
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上律天時,下襲水土。
——《中庸》叙述稱謂
【譯文】孔子繼承堯、舜的傳統,以文王、武王為典範,遵循天時運行的規律,符合水土地理的環境。
《中庸》據說為孔子之孫子思所作,猶稱“仲尼”。
孔文舉年十歲,随父到洛。時李元禮有盛名,為司隸校尉;詣門者,皆俊才清稱及中表親戚乃通。文舉至門,謂吏曰:“我是李府君親。”既通,前坐。元禮問曰:“君與仆有何親?”對曰:“昔先君仲尼與君先人伯陽有師資之尊,是仆與君奕世為通好也。”元禮及賓客莫不奇之。
——《世說新語》
【譯文】 孔融十歲的時候跟着父親到了洛陽。當時李膺聲譽卓著,任職司隸校尉;隻有才子、名流和内外親戚登門拜訪,才可以通報入内。孔融到了他們家門口,對看門的說:“我是李府君的親戚。”經通報後坐了下來。李膺問他:“您和我有什麼親戚關系呢?”孔融回答:“古時候我的祖先孔子曾經拜您的祖先老子為師,照此看來,我跟您是累世的交情了。”李膺和賓客們都覺得他很聰明。
孔文舉,即孔融,字文舉,孔子的第十九世孫。《世說新語》則是南朝宋劉義慶的著作。這說明,至少魏晉時期,稱尊長之字還是被允許的。
但是到了唐宋時期,大概由于避諱的規則越來越複雜,越來越嚴格,長輩的字也不許稱了,要稱隻能稱号,或者谥号、官職之類。如歸有光《項脊軒志》中:“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歸有光祖母的祖父夏昶(chǎng),在明宣德年間曾任太常寺卿,所以稱為“太常公”。
父祖稱自己的子孫,一般稱名;其他的長輩對晚輩,則稱字比較常見。推而廣之,就是位尊者對位卑者,年長者對年幼者,稱對方皆稱字以示謙敬。譬如《史記》中漢高祖劉邦評論群臣時言道:“夫運籌策帏帳之中,決勝于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子房,是張良的字。在《資治通鑒》“赤壁之戰”中有一個情節:“權撫其背曰:‘公瑾,卿言至此,甚合孤心。子布、元表諸人各顧妻子,挾持私慮,深失所望;獨卿與子敬與孤同耳,此天以卿二人贊孤也!’”這裡公瑾是周瑜的字,子布、元表分别是張昭、秦松的字。
稱字,最常見的還是平輩之間。
譬如《論語》中,孔子的弟子們彼此稱字。
子夏之門人問交于子張,子張曰:“子夏雲何?”對曰:“子夏曰:‘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
【譯文】子夏的門人向子張請教怎樣交朋友。子張說:“子夏說了什麼呢?”子夏的學生回答說:“子夏說:‘可以交往的就和他交往,不可以交往的就拒絕他。’”
子夏是蔔商的字,子夏、曾子、子張、子遊并稱為“孔門四傑”。這裡子張與子夏平輩,稱字;子夏的門人對子張稱子夏的字,則是表示尊敬。
子遊曰:“子夏之門人小子,當灑掃應對進退則可矣。抑末也,本之則無,如之何?”子夏聞之,曰:“噫,言遊過矣!君子之道,孰先傳焉?孰後倦焉?譬諸草木,區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誣也?有始有卒者,其惟聖人乎!”
【譯文】子遊說:“子夏的學生們,做灑水掃地、接待客人、趨進走退一類的事,是可以的,不過這些隻是細枝末節的事。根本的學問卻沒有學到,這怎麼行呢?”子夏聽到這話,說:“咳!言遊說錯了!君子的學問,哪些先傳授、哪些後傳授,就好比草木一樣,是區分為各種類别的。君子的學問,怎麼能歪曲呢?有始有終地循序漸進,大概隻有聖人吧!”
這裡,言偃字子遊,也稱言遊。子遊稱子夏,也是稱字。
在古代,隻要是有字的,平輩交往都是稱字。這種稱法一直到五四之後,受了新文化新思想的熏陶,取字的傳統逐漸消失,“先生”“同志”的稱呼推廣起來,才漸漸淡出現實生活。但在一些古代、近代題材的影視文學作品中,動則直呼其名,實在有些偏離曆史真實。在我看過的影視劇《覺醒時代》中,如李大钊先生會稱呼陳獨秀為仲甫,陳獨秀則稱呼李大钊為守常,則顯然講究了許多。當今時代,有些喜好古代文化的,有的也會給自己取個字,你若知道,則以字相稱,想來必可多得對方的一分青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