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深圳鹽田區的華大基因總部大樓。企業供圖
從古時“番舶往來,皆出于此”的絲路港口到“南國小漁村”,再到“創新活力之城”,深圳幾經變遷。2014年,深圳獲批首個以城市為基本單元的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全面打造創新型城市。近年來,深圳全方位開啟創新加速度,推出系列組合拳。據今年2月科技部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發布的《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21》,深圳穩居創新型城市前十強首位,創新治理力、成果轉化力、技術創新力、創新驅動力均排名第一位。開放、包容、創新的外向型經濟發展,讓深圳逐步融入全球産業體系,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現代化國際大都市。
7月26日,深圳市發改委正式對外印發《深圳市促進生物醫藥産業集群高質量發展的若幹措施》等三個政策措施的通知,支持深圳做大做強生物醫藥産業。這也是繼今年6月《深圳市培育發展生物醫藥産業集群行動計劃(2022-2025年)》等政策出台後,又一利好生物醫藥産業的重大政策,行業或将迎來騰飛時刻。
深圳是國家第一批确定的三個生物産業基地之一,生物産業也被深圳市政府定位于戰略新興産業。如今,生物産業已經成為深圳市的标杆産業,是創新最為活躍,發展最迅猛的戰略性新興産業之一。近年來,乘着政策的“東風”,深圳生物醫藥産業集群蓬勃發展。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快速研發出核酸檢測試劑盒并推出“火眼”實驗室整體解決方案馳援全球抗疫的華大基因,正是在深圳開放、包容、創新的環境之下不斷成長起來的典型企業代表。
“當不允許大家犯錯時,沒有辦法誕生出真正的創新型機構和企業。”華大基因副董事長尹烨表示,深圳的特質,不僅僅是鼓勵創新,更會包容失敗。在15年前華大集團還被貼着異類科技企業的标簽時,深圳市政府欣然擁抱了華大,成就了如今的華大集團。作為華大集團旗下專注于基因檢測與精準醫學的頭部企業,華大基因也正是在這一片創新土壤之上,借着深圳特區改革的春風,一步步走到了世界之巅。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建立生育支持政策體系,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健全公共衛生體系,加強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體系和應急能力建設,有效遏制重大傳染性疾病傳播。”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标志,要實現更高水平的全民健康,恰恰必須要有強大的健康科技和健康産業來提供支撐,而一直緻力于守護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華大基因始終堅持“防大于治、人人可及”的公共衛生普惠精準防控理念,為普惠的公共衛生事業賦能,在出生缺陷、腫瘤防控及傳感染疾病防控等領域發揮了重大作用,切實推動前沿的基因科技助力健康中國。
持續高研發投入 實現産品叠代與創新
事實上,華大基因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
在技術壁壘較高的生物行業,創新乃企業的立身之本。而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深圳為華大基因等一大批生物醫藥企業的發展,提供了創新的土壤。早在2009年,深圳就印發了《深圳生物産業振興規劃(2009-2015年)》及配套的《深圳生物産業振興發展政策》,将生物産業納入戰略性新興産業進行重點培育。
在資金、政策上,深圳亦全力扶持華大基因成為标杆企業。在這樣的政策“滋養”之下,華大基因成長為全球最大測序機構,并于2017年7月14日上市,成為“基因測序第一股”。
作為一家以技術創新為驅動的基因科技公司,華大基因的高層深刻意識到,隻有不斷完善科技創新研發體系,建立健全研發投入長效機制,才能以創新鑄就企業的核心競争力。2017年至2021年,華大基因的研發投入實現翻倍增長,從2017年的1.74億元增長至2021年的5.42億元。其中,2020年研發投入更是高達6.36億元。今年上半年,華大基因研發投入超2.74億元,同比增長24.17%。
多年來的持續高研發投入,讓華大基因能夠持續引領行業創新與産業突破,在産品叠代和儲備方面,華大基因對臨床應用産品進行了前瞻性布局,不斷升級無創産前基因檢測、耳聾基因檢測、腫瘤防控基因檢測及病原微生物感染基因檢測,快速推進基于核心專利技術及人群大數據的生育健康、腫瘤篩查和感染防控等産品研發。
“長期來看,如果一家企業的核心競争力和創新型能力不夠,研發投入不夠,将難以為繼。”華大基因CEO趙立見曾在訪談中提到。
在今年8月浙江大學管理學院等聯合發布的《“2021中國上市公司創新指數500強”榜單》中,深圳34家公司跻身創新指數500強,華大基因創新指數已位列深圳第三。
将生命科學普惠每個人
已經成為基因行業巨頭的華大基因,依然懷揣着“基因科技造福人類”的願景,堅持“持續低價惠民”原則,用基因科技護佑生命與健康。
“我擔心的不是實驗失敗,而是實驗成功了但大家用不起,這才是我們科技公司最大的失敗。”在尹烨看來,生命科學可以延長人的生命,但怎樣才能普惠到每個人,是他和華大基因一直在思索的方向。
以出生缺陷防控為例,我國新生兒出生缺陷的總體發病率為5.6%,每年約有數十萬出生缺陷嬰兒出生,面對傳統技術的局限性、新技術的有效性,加之臨床醫生對新技術落地臨床的期待,2010年12月,華大基因率先完成國内首例無創産前基因檢測的臨床應用,在全球範圍内實現了0到1的突破。精準、安全無創且操作便捷的無創産前基因檢測技術,很快在全國落地。
通過技術的不斷更新叠代以及大樣本量帶來的規模效應,華大基因較大幅度地降低了檢測服務費用,解決了檢測可及性問題,同時積極與各地政府達成合作,進一步推進出生缺陷防控建設。目前,北京、深圳、武漢等地已經将無創産前篩查納入生育保險中,覆蓋率達90%以上,大大減少了新生兒出生缺陷,越來越多的生育家庭受惠于基因檢測技術。截至今年8月,華大基因無創産前基因檢測樣本量已成功突破一千萬例。
據華大基因2022年半年報顯示,截至2022年6月30日,該公司已開展的民生項目覆蓋了全國20餘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篩查人次累計近1400萬次。未來,華大基因還将不斷升級,助力構建本地化的民生大樣本中心、大健康數據産業體系,持續深化“基因科技造福人類”的企業使命。
【同題問答】
華大基因副董事長 尹烨
新京報:與十年前相比,你認為深圳的生物醫藥行業發展,尤其是基因測序行業的發展有了什麼變化?
尹烨:科技創新是深圳的名片。這個年輕的城市有些獨特的氣質,我最記得住的就是“空談誤國、實幹興邦;鼓勵創新,容許失敗”。我們可以看看深圳生物醫藥行業幾個核心領域十年前後的對比:
十年前,中國的檢測技術還是亦步亦趨,少有突破創新;十年前,中國的醫療器械産品還隻是偏安一隅,鮮見國際化;十年前,在基因組學領域,中國還沒有自己的基因測序儀;十年前,合成生物學領域在全球還隻是個嘗試,剛有雛形概念;十年前,以AI為支撐的計算化學還未見太多提及,更遑論計算蛋白質折疊。
十年後,基因檢測服務龍頭華大基因(2017年上市),以火眼實驗室馳援全球抗疫,做出卓越貢獻;十年後,醫療器械龍頭邁瑞醫療(2018年上市)的優質産品已經覆蓋一百多個國家,累獲客戶好評;十年後,生命科學儀器龍頭華大智造(2022年上市)開發出全球領先的基因測序儀,實現核心工具獨立自主;十年後,中科院深圳先進院,南方科技大學、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等一衆科研機構,已在合成生物學領域,從科研到技術到産業實現了全鍊條布局;十年後,深圳基于強大的IT和通訊業基礎,積極布局以人工智能為支撐的新一代新藥創制生态,晶泰科技等一批行業新銳已嶄露頭角。
數據最有說服力:據不完全統計,過去十年間,深圳已經有17家生物醫藥公司上市,總市值超過7000億(截至10月19日數據)。除了上面列出的幾家代表性企業,還有如醫療器械軟件龍頭企業開立醫療、肝素鈉龍頭企業海普瑞、醫用敷料及防護龍頭企業穩健醫療、國内疫苗産業領先企業康泰生物、中國原創新藥領域的先行者微芯生物等行業翹楚。在生命世紀大潮奔湧而來之際,年輕的深圳也必将搶抓“雙區”驅動機遇,奮力跑出“深圳加速度”,再創生物醫藥經濟輝煌。
新京報記者 王卡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