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節氣之白露的由來?暮江吟[ 唐 ] 白居易,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24節氣之白露的由來?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暮江吟
[ 唐 ] 白居易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9月7日或8日交白露節氣,此時太陽到達黃經 165°。“白露”是反映自然界氣溫變化的節令,《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解釋“白露”節氣說:“白露,八月節。 秋屬金,金色白,陰氣漸重,露凝而白也。”此時“氣始寒也”,“水土濕氣凝而為露”,表明氣溫已經降低到可以使水汽在地面上凝結成水珠了。
氣候變化白露是我國大部分地區秋季到來的重要标志,此時日平均氣溫大都下降到22℃以下。
華南地區,白露節氣有着氣溫迅速下降、綿雨開始、日照驟減的明顯特點。 華南地區白露期間的平均氣溫比處暑要低 3℃左右,大部地區候平均氣溫先後降至 22℃以下。 按氣候學劃分四季的标準,時序也開始進入秋季。
傳統習俗喝白露茶。
舊時南京人有喝“白露茶”的習俗。
此時的茶樹經過夏季的酷熱,白露前後正是它生長的極好時期。 白露茶既不像春茶那樣鮮嫩,不經泡,也不像夏茶那樣幹澀味苦,而是有一種甘醇清香的味道。 而且家中存放的春茶此時已經所剩無多了,白露茶正好接上,因此深受人們喜愛。
釀米酒。
湖南興甯、三都、蓼江一帶曆來有白露釀酒的習俗。 每年白露節一到,家家用糯米、高粱等五谷釀成米酒,待客接人必喝“土酒”。 其酒溫中含熱,略帶甜味,稱為“白露米酒”。
白露米酒中的精品是程酒,是因取程江水釀制而得名,古時即為貢酒,盛名遠播。 白露米酒的釀制除取水、選定節氣頗有講究外,方法也相當獨特。 先釀制白酒(俗稱“土燒”)與糯米糟酒,再按 1︰3 的比例,将白酒倒入糟酒裡,入壇密封,埋入地下或者窖藏。 舊時蘇浙一帶鄉下人家也有白露節氣釀米酒的。
吃龍眼。
在福建福州,有白露吃龍眼的習俗。
據說這天吃龍眼有大補的奇效,而且認為吃得越早越好,所以不少人家大清早爬起來,就要喝上一碗龍眼香米粥。 白露早起吃的龍眼,與清晨野外的露水,多少有相像之處。而且龍眼本身就有益氣補脾、養血安神、潤膚美容等功效,白露前後的龍眼個個大顆,核小味甜口感好,正是應節之物。
白露節。
我國有的地方過“白露節”。
民間認為采集白露這天早上的露水點撒四肢的穴位可以防病治病,也有用來擦眼睛的,寓意眼睛像露珠一樣明亮。
有的地方采集和使用露水是非常講究的,清代記錄上海習俗的《滬城歲時衢歌》記載:“八月朔,俗謂天灸日,黎明,以花枝露,以古墨研勻,取淨管蘸墨,凡童稚之數歲之内者,印圓圈于太陽及四肢諸穴,謂免百病。
秋社。
秋社在立秋後的第五個戊日進行,此時大約在白露時節。 秋社習俗始于漢代,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 此時收獲已畢,官府與民間皆于此日祭神答謝。
《東京夢華錄·秋社》記載:“八月秋社,各以社酒相贲送,貴戚宮院以豬羊肉、腰子、肚肺、鴨餅、瓜姜之屬,且做棋子樣片,滋味調和鋪于飯上,謂之社飯,請客供養。”宋代,秋社還有食糕、飲酒、婦女歸甯等俗。 在一些地方,至今仍流傳有“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說法。
飲食養生中醫認為,肌體病患是由風、寒、暑、濕、燥、火六邪侵入所緻,而秋冬季節易染疾病的最大特點是“燥邪為病”,其中又有“溫燥”和“涼燥”之分。
此時,老人以及體瘦陰虛火旺的人容易感染溫燥之邪。 治燥不同治火,因為“治火可以苦寒,燥證則宜柔潤”,因此白露時節,飲食應以清淡、易消化且富含維生素的素食為主,宜吃一些性涼甘潤的食物,以養護心肺肝脾胃,保持身體健康。
食粥。
秋季主氣為燥,秋燥能耗人津液,影響人體對水的正常吸收,導緻人體缺水,容易出現口幹、咽幹及大便幹結、皮膚幹裂等症狀。“秋燥”的缺水還與一般缺水不同,光喝水并不能止渴,因為“秋燥”傷陰,喝進多少,排出多少,因此,秋日飲食防秋燥大有講究。
中國傳統醫學認為,适當食粥,能和胃健脾,潤肺生津,養陰清燥。常見的做粥材料主要有大米、糯米、小麥、芡實、淮山、豆類、幹果等。 熬粥的器皿最好選用砂鍋,盡量不使用鐵鍋和鋁鍋。 如若能在煮粥時,适當加入梨、芝麻、菊花等藥食俱佳的食物,則更具有益肺潤燥的功效。
除此之外,可适當地多吃一些富含維生素的食品,也可選用一些宣肺化痰、滋陰益氣的中藥,如人參、沙參、百合、杏仁、川貝等,對緩解秋燥多有良效。
更多節氣知識
《中國人的二十四節氣》
點擊“了解更多”,閱讀本書↓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