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西安的熱愛,我曾在無數篇西安遊記中流露過。
古都的厚重,曆史的悠久,文脈的傳承,遺産的豐富,人文的質樸,風物的豐饒……有太多太多吸引我的地方,令我不想再贅述,又忍不住再表達一次。
這座充滿活躍的城市,既蘊含了蒼穹之下的曆史風雲,又展現了無限魅力的繁華氣象。每一次來西安,不論是故地重遊(指景點),還是走街串巷,它總能給我全新的、不一樣的發現和感受。
這一次,一個絕大多數遊客沒有去過,本地土著也未必聽說過的地方,教我大為驚喜:西倉。
城市之旅,除了博物館、菜市場,集市無疑是我的最愛。
那麼西倉,究竟是什麼地方?
它在明清時期是官府糧倉,稱之永豐倉,因與和平路的敬祿倉東西相對,而被稱作“西倉”。清末,随着旗人遛鳥、鬥蛐蛐的習慣,就慢慢形成了以鳥蟲為主的自由集市,沿西倉周邊的巷道展開。
對此,賈平凹在《廢都》這樣描述:“那裡是一個偌大的民間交易場所,主要營生是家養動物珍禽花鳥魚蟲,還包括器皿盛具,飼養輔品之類。
趕場的男女老幼及閑人遊皮趨之若鹜,挎包搖籃,戶限為穿,使幾百米長的場地上人聲鼎沸,熙熙攘攘,好一個熱鬧繁華。”
作為西安市有名的花鳥魚蟲市場,西倉一直保持着每逢星期四和星期日開市的傳統,稱之“鳥市”。
它的範圍不小,由幾條街巷組成(西倉東巷、西倉西巷、西倉南巷和西倉北巷),上世紀90年代,這裡已是熱鬧非凡。
不論是星期四還是星期日,隻要一開市,賣鳥的、賣兔子的、賣鴿子的、賣狗的、賣魚的都會聚集一起,後來也吸引了許多小商販來此做小買賣,吃的、喝的,應有盡有,鳥市變成了集市,老西安人對此一定印象不淺。
作為西安老城裡最有人文、煙火氣的集市,不少西安土著習慣把到西倉逛鳥市稱為“逛檔子”。
什麼是“逛檔子”?
有人說,因為集市中的小攤相連,就像是一個又一個隔檔,所以來這裡逛就叫逛檔子;也有人說,因為很早以前的小販都是挑着擔子來賣貨,“擔子”念着念着就諧音成“檔子“了;但也有人說,“檔子”其實就是上當的意思。
說法頗多,也講不清楚,此中深意也隻有老西安人才能領會。就像是有些語氣詞,用方言說才解釋清楚,用普通話講反而糊塗。也正是如此,逛檔子成為西倉的一種時代記憶和歲月情懷。
有句老話說,不知“西倉”,不算地道的西安人。雖然有些誇張,但可見西倉在西安人心中的地位。現如今,仍有不少土生土長的本地人都不知道在壯觀古樸的古城牆裡面,還保持着一個如此規模的集市。
在這裡,除了花鳥魚蟲,還有種稀奇古怪的東西,有有螞蚱小蟲,有文玩古董,有字畫紙币,有手工雕刻,有舊書光盤……各種想不到的小玩意兒占據着西倉的半壁江山,一張人造虎皮880,此般價格能唬死人,可一旦七嘴八舌的“吵起來”,其樂融融。
不論是稍寬闊的街道上,還是狹長的小巷子裡,老城在散發着曆史的陳舊感的同時,也展現着一座城市鮮為人知的文化氛圍。這座城市的骨子裡,有懷舊的基因。
早上七八點的時候,這裡就已經熙熙攘攘。穿着綿綢褂子四周張望的大爺,拎着鳥籠走走停停的玩家,在蝈蝈籠前讨價還價的大叔,還有給家裡采購新鮮肉菜的主婦……每一個人都融進了這幅古城最市井的畫面中。
但對于老西安人來說,最有時代情懷的還是北巷的鳥市。 走到那裡,會瞧見提鳥籠逛檔子的人。他們一邊看看鳥,一邊瞅瞅鳥籠,然後和志趣相投的鳥友們相互欣賞。
如果說,陝西曆史博物館裡是沉澱了千百年的曆史,那麼西倉所蕩漾的就是長河裡的浪花。
經常在這裡的閑逛的人,總會不時遇到有趣的事、有趣的東西,給生活帶來一點點小驚喜,一點點小情趣。
而這一點點,卻讓我對西安産生了無限熱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