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核酸檢測做了幾次了?”
“您現在是什麼碼?”
“請您于三天内完成兩次核酸檢測,每次間隔24小時。”
在科學城走馬鎮公共服務中心大廳内,電話鈴聲、咨詢問題、叮囑注意事項等聲音此起彼伏,這裡臨時成了重慶高新區流行病學調查的辦公場所。工作人員變身“話務員”,每天通過電話核查疫情相關人員信息,确保一個都不漏。
▲“話務員”們正在打電話。雷鍵 攝
“我們主要是按照重慶市0312疫情流調溯源中心(以下簡稱:中心)下發的數據,确認居民的身份,現在的位置,有無去過中高風險地區……”走馬鎮基層工作者熊燕表示,“話務員”不光要照顧群衆的情緒,還要在最短的時間内問清要點的問題。
平均每天打300個電話
3月12日早上7點半,熊燕接到電話通知,中心下發了一批數據需要核查,人手不夠需要幫忙。“我住的地方離得比較近,想着不就是打個電話,就趕緊報名來了。”熊燕說。
▲“話務員”同時還要解決居民問題。雷鍵 攝
沒想到做好“話務員”并不簡單。因為沒有标準的問答話術,都是自己想什麼說什麼,被吼、被罵是常事。遇到挂座機的,就用自己手機打,又沒有專業的耳麥,一天下來嗓子也啞了,胳膊是又酸又痛,有時還會耳鳴。
“我平均每天要打300個電話,常常口幹舌燥,最多的時候喝了6瓶水。”熊燕笑着說,“雖然有點累,但不少居民在電話中叮囑我要做好防護,讓人心裡很溫暖。”
24小時在崗,确保每日清零
根據要求,中心下發的數據每日必須清零,并要保障疫情信息準确性。有時候數據下發得比較晚,為了盡快核查又不影響居民日常生活,“話務員”都是争分奪秒,一刻也不敢怠慢。
“為了不影響居民休息,我們都盡量在晚上11點前打完電話。”熊燕繼續說道,“有時候打過去沒人接,又不确定好久能回。為了減少其他‘話務員’的工作量,我們都是保證24小時‘在崗’,座機、手機随時有人接聽。”
▲熊燕正在打電話。雷鍵 攝
夜漸深了,熊燕揉了揉疲憊的雙眼,剝開一顆“金嗓子”含片放入嘴中,又拿起了電話撥了出去,“您好,如果您的渝康碼不顯示紅黃綠三色碼了,而是出現一塊白闆,不要驚慌,完成核酸檢測,渝康碼顔色就恢複了……”
像熊燕這樣,
在科學城戰疫場上的“話務員”還有很多。
他們分布科學城各部門鎮街,
大多都是兼職,從早到晚,
甚至吃飯都不離開座位。
如果您接到“話務員”的電話,
希望您能理解配合;
如果您有事,
也可以通過“話務員”求助。
希望您能給他們一點額外的關心,
一起攜手,打赢這場疫情阻擊戰!
END
編輯:趙丁頤
責編:吳富強
校對:朱林國
版權聲明:除原創内容及特别說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圖片均來自網絡及各大主流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認為内容侵權,請聯系我們删除。
長按關注西部(重慶)科學城
科學家的家,創業者的城
2022,起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