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又雙叒叕發現病毒了!2022年北半球熱浪剛過去,科學家們在北極就有了新的發現。
在加拿大的一塊融化的冰湖裡面,科學家們發現了一種巨型病毒,并發表在了《應用和環境微生物學》上。
冰川融化
這不是北極地區第一次出現大個子病毒,在2014年的時候,西伯利亞就出現過巨型病毒。
那麼,病毒都是哪裡來的,它們會對我們造成怎樣的影響?
冰川融化後的水面
巨型病毒再現2022年的北半球熱浪已經退卻,但是北極地區失去的一些冰川不可能再回來了。
科學雜志《應用和環境微生物學》宣布,在加拿大北極地區的Milne Fiord Epishelf Lake湖中發現了巨型病毒。
有趣的是,這塊湖泊正是冰川融化産生的,很有可能在今後一直存在下去。
這種巨型病毒目前還在研究中,它依托于湖内的藍細菌繁殖,尚不清楚是否會感染其他生物。
加拿大的北極地區
有句話叫做,未知才會帶來恐懼,這種不确定性才是最可怕的。
雖然Milne Fiord Epishelf Lake位于加拿大北極圈,方圓幾十公裡都未必有人,可是這裡是野生動物會活動的地方。
這次的巨型病毒,讓人們不免想到了2014年,在俄羅斯的北極地區,發現了一種直徑1.5微米的病毒。
要知道一般的病毒直徑也就20到250納米左右,大部分都在100納米上下,1.5微米等于1500納米,是普通病毒的15倍大,這着實是個“巨人”了。
西伯利亞發現的巨型病毒
正是因為如此巨大,科學家們将其命名為“西伯利亞闊口罐病毒”。
經過研究,這種巨型病毒來自3萬年前,那個時候咱們的遠親尼安德特人還沒滅絕。
幸運的是,闊口管病毒一般不感染人類,而是專門感染變形蟲,比如阿米巴蟲。
可這隻能說明人類運氣好,那次碰到的病毒并不危險,總不可能每一次都這麼剛剛好吧?
阿米巴蟲
比如2016年,還是在俄羅斯的北極地區,人類就沒有這麼幸運了。
在亞馬爾半島,因為冰雪融化暴露出了一具動物的屍骸,根據屍檢報告,這隻動物死了70多年。
很不幸的是,這隻動物是感染了炭疽病而死的,70多年前的炭疽杆菌原地複活,随即感染了附近2000多頭馴鹿和98位居民。
炭疽杆菌
要知道人類曆史上已經有多年沒有出現炭疽病,很多人堅信我們已經克服了炭疽,沒想到70多年前的炭疽就能将我們打回原形。
進入21世紀以來,已經陸陸續續在北極地區發現了大約300種病菌,它們大多數都是在凍土、冰川中被提取出來的。
為什麼苦寒之地會出現病菌呢?它們從何而來?
西伯利亞的冰原
重見天日地球的氣候一直都在變化,有的時候熱得全球沒有一塊冰,有的時候冷得整個星球都是白色的。
在這樣反複的變化中,就會出現一個地區原本繁茂,結果突遇全球變冷,将很多動物封存了起來,一同被封存的,還是它身上的病菌。
這一封就是成百上千萬年的時間,直到冰雪再度消融,動物的遺骸和病菌重見天日。
北極地區發現真菌化石
在西伯利亞的凍土層,發現了很多是史前生物的“新鮮”屍骨,它們仿佛像是從一個冰櫃裡被拿出來的一樣,身上的毛發都清晰可見。
甚至在北極地區還有這樣一份工作,猛犸象獵人,他們當然是不是捕殺猛犸象,而是去一望無際的冰原上尋找猛犸象的屍體,然後取下它們的象牙。
國際上不允許象牙制品的買賣,但是僅限于非洲象和亞洲象的象牙,可沒規定猛犸象的象牙不能買賣。
畢竟,猛犸象已經滅絕了,它不受法律的保護。
猛犸象化石
讓這些遺骸再次出現在地面的原因,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全球變暖。
全球變暖,我們正在經曆,但是卻毫無辦法,人類要生存,不可能一點二氧化碳都不排放。
2022年的夏季,前所未有的熱席卷了北半球,以格陵蘭島為例,它每天要損失60億噸的冰川。
這場熱浪退卻之後,北極地區永久性失去了大約5%的冰川,全球的海平面将上升大約0.6厘米。
2022年的夏季熱浪
這還隻是北半球的夏季,等到南半球夏季,南極冰川還要再損失一部分,這樣算下來,2022年的全球海平面,或許會上升接近1厘米。
如果接下來繼續持續夏季高溫,那麼到本世紀末,南北極會失去總共三分之二的冰川,全球海平面上升50米。
随着融化的冰川和凍土越來越多,人類需要面對的病菌也越來越多。
這裡面有很多是人類從來沒有遇見的,人類光是認識它們就要花很長的時間,如果它們具有傳染性,感染了人類,那麼我們将面臨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
格陵蘭島失去了冰川
熾熱的地球全球變暖除了天氣變熱、冰川融化、病菌重見天日,還有哪些負面的影響會接踵而至?
可能很多人會說北極熊、企鵝等極地動物滅絕,實際上,全球變暖滅絕的動物,并不單是我們能看到的那些。
海洋中生物,很多都是依靠洋流而生,因為洋流會将海底的物質翻湧起來。
大部分海洋生物都是生活在淺海,它們很多不會下潛到海底,而是依靠洋流将底層的浮遊生物卷到上層。
全球洋流
洋流與地球的自轉、地球的大氣、以及地球的溫度有着直接關系,全球變暖會讓洋流産生紊亂。
很多魚類是追逐洋流而生,洋流的改道、溫度變化都會對魚群有着深遠的影響。
魚類不可能在短時間内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性,因此全球變暖勢必會引發魚類的大規模死亡,甚至是滅絕。
海洋中的魚類,基本上撐起了整個海洋生态圈的中上層,當魚類出現危機時,生态位在它之上的海洋生物,如鲸類、鳍足類等,都會因食物不足而滅亡。
海洋裡的魚群
同時,浮遊生物、藻類缺乏了天敵,會瘋狂生長,榨幹海水的氧氣,造成一出海洋大缺氧。
奧陶紀和泥盆紀表示,這畫面我熟!到時候,海洋會變成地球上最大的臭水溝。
除了洋流,地球上還有一種氣象叫做季風,它也是地球的自轉、地球的溫度、大氣環境共同決定的。
人類的農業,也就是在看天吃飯,世界上糧食生産最多的地方,基本上都位于季風地帶,比如美國的大平原、黑龍江的黑土地、印度的耕地等。
全球變暖,氣候改變,季風也會改變自己吹的風向,季風會帶來降雨,當它不再光顧一塊地方,那麼留下的僅有幹旱。
幹旱會帶來什麼?歐洲萊茵河的“饑餓之石”已經告訴得明明白白。
亞洲地區的季風
人類的自救人類不斷地在強調低碳,然而,全球變暖真的是低碳就能解決的嗎?
根據地球的冷熱周期來看,地球正處于一個變熱的階段,隻不過速度很慢,人類加快了變熱速度。
要知道在大約1.2萬年前,北半球的智人還在忍受寒冷的折磨,轉眼到了2022年,同樣還是北半球,人們都快熱死了。
第四季冰川時期的地球
這1.2萬年的時間裡,地球一直在變熱,直到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後,這個變熱速度就像是開了挂,一路飙升,200多年的時間裡全球氣溫上升了大約1℃。
世界上的每一塊沙漠曾經都是森林,而現在的森林,也會變成沙漠。
地球的氣溫并不永恒,在人類誕生之前,地球就已經經曆過數次大大小小的變暖和變熱。
地球最熱和最冷的時代人類都沒有經曆過,那些被定格在化石上的古生物,有資格向我們訴說地球的變化有多麼可怕。
地球冷暖交替
對比地球的過去和我們的現在,這才哪兒到哪兒?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