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是一座曆史文化名城,明清時期,都曾把北京當作首都,一提到北京,人們就會想到宏偉霸氣的天安門,以及“不到長城非好漢”的八達嶺,在清朝時期,除了皇宮,這裡都是八旗子弟的地盤,仗着皇糧的“福蔭”,整日無所事事,遛鳥逗狗,玩葫蘆蛐蛐,都是一把好手,核心文化就是講規矩,講禮儀,講傳承,在吃的上面,更也沒有人能比得上老北京,那叫一個地道,每到秋天來臨,北京就有“要吃秋、有爆肚”的說法,老北京人都習慣這一口,吃的是講究,解的是秋饞。
什麼是爆肚?爆肚是北京風味小吃中的佼佼者,爆肚早在乾隆年代就有記載,北京現存更有百年老店,和北京鹵煮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下水”,也就是内髒之類的,有羊爆肚和牛爆肚,吃爆肚确實是一種大學問,單從品種上來說,就完全不一樣。
羊爆肚共分為九種,您别說記住了,就算是照着菜單點,也不一樣能區分開來,它們分别是羊散丹、羊肚領、陽面肚闆、陰面肚闆、蘑菇、蘑菇尖兒、食信兒、葫蘆、大草牙;
牛爆肚則分為五種,更方便大衆牢記,它們分别是牛百葉和牛肚仁;
雖然品種如此居多,但銷量較高的也就五種,牛羊都有,它們分别是牛百葉、牛肚仁、羊散丹、羊肚領和羊肚闆。
其中“爆肚馮”、“爆肚滿”、“爆肚楊”、“爆肚石”最為出名,早些年還被許多名人光顧,有梅蘭芳、馬連良、李萬春,二兩小酒,一盤爆肚,再配一個燒餅,确實是一件美事。
北京民間自古就有“要吃秋、吃爆肚”的說法,吃的是講究,解饞的是秋饞,從曆史傳承來說,人們都習慣這樣吃,北京講究的就是傳統,八旗子弟當年可是皇家人,那何許人也,在那個年代流傳下來的美食,值得一試,當然,也确實有講究。
羊肚牛肚對人們的胃部都有一定補益效果,營養價值高,食用價值也高。
“爆”吃爆肚 ,技巧和學問,全在一個“爆”字,需要烹饪師傅較高的水準,大家都知道廚師有油爆,而爆肚則用到了水爆,“爆”是爆肚的核心,把食材改刀切成長條狀,把水煮沸,下入羊肚、牛肚,在裡面汆燙,火候到位了,呈現的是一個“脆”字,過生或者過熟,都會讓人嚼不爛,影響口感,砸自己招牌。
水爆時,水量要大、滾開,火力要極旺,入湯,三幾秒鐘便熟,講究的是眼疾手快,對于掌勺師傅來說,也是一種考驗,沒有三五年功夫,還是靠邊站,别砸自家招牌。
“蘸”很多人也吃過爆肚,但對爆肚的感覺各不相同,很多人覺得難吃,吃一口就吐了, 爆肚除了爆有講究,吃也有講究,必須搭配蘸料,尤其是芝麻醬和韭菜花,這是和爆肚最佳的搭配,可以增加鮮香味,不至于過膩。
蘸料搭配的時候,不能夠太稀,這裡面可有講究,否則裹不住百葉,吃的時候也要趁熱,看見過許多吃爆肚的,點了滿滿一大桌,慢悠悠的吃,那是真不懂,暴殄天物。
爆肚不是這樣吃的,随吃随爆,爆肚不能回鍋加熱,回鍋就老了,會影響口感,除此之外,涼了也會影響口感。
蘸油、芝麻醬、醋、韭菜花、辣椒油、醬豆腐湯、香菜末、蔥花等,都是吃爆肚的必備蘸料,可以自由搭配,不吃辣也可以不放。
口感吃爆肚是一種什麼口感?隻有一個字“脆”,脆的同時還要鮮,不同的食材有不同的下鍋時間,像肚散丹5秒鐘、肚闆7秒鐘,肚葫蘆、肚領、肚蘑菇8秒鐘。
時間過頭了,口感也就下來了,最佳的口感是嚼着咯吱咯吱,但是不費牙口,聞着有一股清香味,蘸着吃回味無窮,吃起來流連忘返,吃爆肚特别講究“齒感”。
還記得那個北京的侯爺嗎?一口一個滿嘴地道,時刻把講究挂在嘴上,其實這也不怪人家,當你達到一定境界的時候,也會這樣,也可以說叫“窮講究”。
在早些年的時候,北京爆肚特别多的小攤位,大家習慣坐下就吃,吃完就走,老百姓樂于享受這種市井小吃,一份也沒多少錢,負責爆肚的師傅,技藝精湛,動作一氣呵成,讓人拍案叫絕,啧啧稱贊。
老北京人吃爆肚,就像吃一根脆響的鮮黃瓜條,嘴巴裡會發出脆響,凡是遇見這種人,都是吃爆肚的行家,現在很多人吃爆肚,但要掄起講究,沒幾個人說的明白,給你端上一盤羊散丹,可能你都不認識。
爆肚馮爆肚馮開創于清乾隆年間,現已傳到了第四代傳人,在北京有多家分店,食客也是絡繹不絕,到了秋冬季節,更是呈現爆滿的狀态,爆肚脆嫩,作料爽口,色香味俱佳,佐料是自家研發的,和外面賣的不一樣。
現在的爆肚拒止了大部分食客,售價一度從幾塊錢,漲到了五六十元,很多人表示,都快吃不起了。
除了爆肚以外,還有水爆粉絲白菜,水爆粉絲白菜豆腐,味道一樣的鮮嫩。
關于吃爆肚的小知識,以上這些隻能算皮毛,遇見吃爆肚的行家,真的可以好好聊上一會兒,内行人吃門道,外行人吃熱鬧。
北京最大的特色就是傳統和講究,有人覺得好吃,有人覺得不好吃,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就是理兒,來北京遊玩,一定别忘了嘗嘗特色爆肚小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