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一切都有盡頭悖論

一切都有盡頭悖論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0-05 12:20:56

一切都有盡頭悖論?物質财富可以帶來幸福,這幾乎成為一種常識然而,美國南加州大學經濟學教授理查德·伊斯特林卻對常識發起了挑戰在1974年的著作《經濟增長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增進人們的幸福》中,他基于美國及其他十一個國家的數據發現:雖然在一國之内,富人的幸福感高于窮人,但從跨國比較看,富國與窮國的幸福水平并無顯著差異;從曆時效應看,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也并未帶來國民幸福感的提升,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一切都有盡頭悖論?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一切都有盡頭悖論(幸福的悖論)1

一切都有盡頭悖論

物質财富可以帶來幸福,這幾乎成為一種常識。然而,美國南加州大學經濟學教授理查德·伊斯特林卻對常識發起了挑戰。在1974年的著作《經濟增長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增進人們的幸福》中,他基于美國及其他十一個國家的數據發現:雖然在一國之内,富人的幸福感高于窮人,但從跨國比較看,富國與窮國的幸福水平并無顯著差異;從曆時效應看,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也并未帶來國民幸福感的提升。

簡而言之,伊斯特林的研究表明,經濟增長并不必然增進國民幸福感。這一反常識的重要發現被稱為幸福的悖論,引發了關于國民幸福感的研究熱潮。随後的大量經驗證據表明,雖然各國在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方面存在着較大差異,但令人驚奇的是,幸福的悖論卻是一個十分普遍的現象。如何解釋這一悖論呢?總結起來,存在經濟學、心理學與統計學三種觀點。

先說經濟學觀點。基于邊際效用遞減這一經濟學的基本假設,一些經濟學家認為,收入對個人幸福感的影響符合邊際效用遞減規律,故當收入的邊際效用為零時,個人便達到了幸福的飽和點。過了飽和點之後,收入便不再與幸福感相關。這一觀點亦稱幸福飽和理論。與此觀點類似的是收入門檻論,認為個人的收入水平存在着一個門檻,而越過這道門檻後,收入增長就再也不能提升幸福感了。還有一些經濟學家根據經濟學中著名的相對收入假說,認為個人的幸福感主要取決于相對收入水平的高低;如果所有人的收入同時提高,那麼在相對水平上便意味着個人的收入并無增長,結果使得個人的幸福感不會增加。

再說心理學觀點。心理學中有一個著名的适應理論,認為人們的心理通常會根據外界的刺激做出調整,以适應新的環境,從而使其主觀情感維持在相對穩定的水平。根據該理論,心理學家們進一步提出“快樂踏水車”理論與定點理論來解釋幸福的悖論。其中前者認為,伴随着收入水平的提升,個人的物質欲望也會不斷增強,由此導緻其逐漸适應收入增加的現實,從而降低了由财富增長所帶來的幸福感;後者認為,基因、人格、氣質等因素決定了每個人都擁有一條恒定的幸福基準線。當外在環境發生變化時,個人的幸福感水平會圍繞幸福基準線而上下波動。但是,一旦情緒系統根據新的環境進行了調控,幸福感就會回歸基準線。因此,幸福與否僅是一種暫時的情感反應。

最後說說統計學觀點。該觀點認為,幸福感受到收入與其他多種因素的影響。如果随着收入的增加,其他影響因素亦發生了變化,那麼單純考察幸福感與收入的關系,就會産生統計學中的遺漏變量偏差。例如,當收入不平等随着經濟增長加劇時,經濟增長對幸福感的積極效應就會被收入不平等的消極效應所抵消。這一消極效應源于,窮人與中産階層的比較會導緻窮人喪失幸福感,而中産階層與少數富人的比較會導緻中産階層喪失幸福感。再例如,經濟增長通常伴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而受過更高水平教育的人往往會因更高、更難實現的職業期望而缺乏幸福感;在經濟增長的同時,社會資本也會因社會競争加強與人際關系減弱而遭到破壞,結果緻使人們的幸福感降低。

總結而言,幸福的悖論及相關解釋告訴人們,幸福感作為一種心理上的主觀感覺,也許與物質财富并不存在一種簡單的線性關系,而物質财富也并非是其唯一的決定因素。(文 翰)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