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考試在我們古代就非常的流行,在公元797年,已經有46歲高齡的孟郊考上了進士,于是寫下了“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這樣的千古名句來表達自己的喜悅之情。我們在現在的影視作品中可以看見,常常會有人考中秀才、舉人、進士這樣的稱謂。這些稱謂是對古代一些讀書人的認可,古代的讀書人,隻要考中了這些稱呼,就可以進朝做官,最後光宗耀祖,而這些也是這些讀書人夢寐以求的。
其實中國的科技制度并不是自古以來就有的,而是在隋唐時期開始并且一直持續到清朝末年,前後一共經曆了1300多年。在科舉考試中,秀才、舉人、進士等人隻是一個階段性的标志,接下來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這些稱謂是怎樣來的吧。
在明清時代的科舉考試下,秀才并不像現在我們所想的那樣是最低等級的功名,其實在考取秀才之前,還有一個準備階段,分别是縣試和府試。每當古代的讀書人準備考取秀才時,必須要在每一年的2月份去完成由當地縣令主持的縣式,如果通過,還要在4月份參加由知府監考的府試。在兩項考試通過之後才能進行近視的考試,如果不通過就隻能被稱為童生,如果通過了,你才能被稱之為秀才。在考中秀才之後依然要讀書,并且每年還要參加歲試,然而歲試也依然分等級,一共分為6等,隻有前兩等才能參加科試,其中科試也同樣分為6等,隻有前兩等,才能去參加鄉試,通過鄉試之後才會獲得舉人的稱謂。中了舉人之後,在古代就可以被稱為老爺,因為中舉之後就可以徹底踏入仕途。
考中舉人之後可以選擇做官,也可以選擇繼續參加會試。會試是三年舉行一次,古代的書生如果要參加會試就必須要去京城,因為會試是由禮部主持,如果在會試中通過就可以直接進入古代最高級别的科舉考試——殿試。考試通過之後就成了進士。他的功名分三等,在古代又稱之為三甲,一甲取三名,分别叫狀元、榜眼和探花,這三個稱謂的人是直接可以留在皇帝旁邊做官的。
那麼秀才在當今對應的級别,就是現在的大學生了,大概在八九十年代的大學生就很像古代秀才的現狀,然而舉人放到現在,就好像是碩士和博士,最後的近視的話,在現在的教育中貌似還沒有這種繁華的程度,如果一定要比較的話,隻能說是中科院的院士才能很接近這樣的一個級别,由此說來,在古代能考中狀元的的确是非常的不容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