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深圳科學家引才

深圳科學家引才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03 08:00:55

深圳科學家引才(專訪澳科大校長李行偉)1

12月11日下午,履新澳門科技大學校長将滿一年的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香港工程科學院院士李行偉走過“科學家通道”,步入2021年大灣區科學論壇開幕式會場。

盡管現代科技早已解決遠程參會的時空和語言障礙,他依舊向南都記者感歎,“到現場面對面交流,才能深刻感受國家支持粵港澳大灣區科學發展的決心,對人才的渴望。希望這(論壇)是一個窗口,把更多的國際新發展理念帶進來”。

人才是創新科技之本,李行偉就是“活招牌”。論壇間隙,南都記者對李行偉進行了獨家專訪。

對于論壇熱議的基礎研究發展,他堅持瞄準“人才缺口”,提出一方面要培養大量基礎科研人才,另一方面可探索粵港澳三地人才引進新機制,讓港澳成為國際化人才融入大灣區的“窗口”。

他還表示,澳門科技大學正通過“鏡海學者計劃”吸納國際學術領軍人才,争取打造成為亞洲知名私立大學。

深圳科學家引才(專訪澳科大校長李行偉)2

澳門科技大學校長李行偉。

人物名片:

李行偉,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香港工程科學院院士,現任澳門科技大學校長、國際水利與環境工程學會(IAHR)主席,是IAHR曆史上首位中國籍主席,環境水力學領域的世界知名學者。

培養足夠的優秀基礎科研人才支撐基礎研究

南都:本次論壇上,強化基礎研究是專家學者們的共識。您能解釋一下,基礎科學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中的重要性?

李行偉:科技創新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創造性地結合已知的基礎科學成果形成創新産品或應用,創造價值為社會所用,造福社會。但這種創新放在國家戰略層面,不足以支撐将國家建設成為世界科技強國的戰略目标。

另一種就是與之相對的自主創新,通過對自然現象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和認知欲望,結合經濟社會發展對科技創新的新需求而形成的自主知識産權,這往往需要基于常年的基礎研究支持和積累。

所以我國高度重視推動基礎研究和科學事業發展,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隻有不斷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才能激發使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邁上新的台階,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

南都:您的研究經曆可以“現身說法”嗎?

李行偉:我的研究領域是環境水力學,近年來就在研究“AI和水”。我們基于自動流式細胞成像儀(IFCB)的藻類實時自動原位監測系統Imaging FlowCytobot 對海洋裡的藻類進行遠程監測,它是将流式細胞儀的熒光檢測能力與流動攝像機的成像和物種識别能力相結合,能夠連續不斷地采集藻類圖像生成知識庫,從而識别這一區域的有害藻華生物,對海洋環境進行有效管理。

現在受氣候變化影響,海洋中出現越來越多的有害藻華,導緻魚類大量死亡。這種AI技術可以應用于海洋漁業養殖與管理。過去我們需要從現場采樣,回到實驗室通過顯微鏡檢測才能判斷是不是有毒藻類,不僅耗費大量人力物力,也無法進行有效管理和預警。

這是我們團隊基于與香港漁農處合作二十年的成果,通過長期連續的觀察和基礎理論研究,才能自主研發出一個赤潮預警系統。

為什麼要自主研發?除了能完全掌握知識産權,還有一個好處,是能夠解析人工智能技術,不斷打破應用局限性。目前,這樣的一台儀器價格高達上百萬元,如果我們能把這種AI識别藻類技術做成普惠的AI産品給漁民用,那就很有價值。

南都:長期積累和投入非常重要,至少先形成意識。

李行偉:是的。基礎研究往往被稱為“blue-sky research”(即沒有直接使用價值的基礎科研),與應用研究相輔相成,兩者之間的一個重要不同是基礎研究一般難以預測結果,不能看到立竿見影的經濟效益。

如果不能獲得足夠的投入和支持,訓練和培養足夠的優秀基礎科研人才開展長期研究,很難取得原創性成果,并且需要天時地利人和才能産生巨大的經濟效益。現在,廣東大量投資建設大科學裝置和大科學工程,這就是很好的舉措。

深圳科學家引才(專訪澳科大校長李行偉)3

李行偉(右四)受邀參加可持續發展分論壇。大會供圖

智慧水利研究可科學指導海洋監測點布局

南都:您談到的智慧環境管理,是否也是您本月初調研江門,計劃幫助江門在智慧水利領域開展國際合作的内容?

李行偉:這是其中一部分。在我國,水資源很重要,人工智能也是國家戰略,研究和發展“智慧水利”很有意義。

例如對大灣區而言,台風等氣候災害防控非常必要,智慧水利就可以通過AI與水動力模型相結合進行快速預測,通過圖像與數據分析進行有效預警。

身為國際水利與環境工程學會(IAHR)的主席,一直以來我都緻力于推動生态水利學、AI與水等交叉學科研究,目前還處于初期階段。澳門科技大學也正在與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籌備共建水利部的智慧水利重點實驗室。

南都:廣東最近出現自來水供應較緊缺的問題,智慧水利技術對此有幫助嗎?

李行偉:最近廣東供水緊缺與鹹潮問題,與氣候變化有關,旱季降水及河流流量減少,導緻海水倒灌。智慧水利可以起到監測和預警作用,但更重要的是生态文明建設,也就是生态水利。

很多生态問題與水有關,現在乃至以後,我們會面對很多生态水利修複工程,目前這一領域的研究基礎也相對薄弱,需要加強。

南都:它的薄弱之處在哪?

李行偉:生态水利研究領域十分廣泛,通過物聯網與水文學、水動力學等海洋科學相結合,基于海洋監測數據做工程建設規劃、環境評估、生态預警等。

由于野外監測站點往往不足,現有的監測數據量十分稀少,整個大灣區都如此。例如,香港計劃打造“明日大嶼”人工島,但可用于規劃的海洋數據相對缺乏,波浪的數據資料就比其他發達國家少很多。開展智慧水利研究,也有助于告訴我們,應該在哪裡布局監測點。

以“鏡海學者計劃”提升澳科大科創及國際化水平

南都:您剛談到要大量培養基礎科研人才,如何才算填補上這個“人才缺口”?

李行偉:現在全世界都在搶人才。例如,歐洲在10年前做過一次調查,發現他們需要20萬名科技人才,德國、法國等國家紛紛出台各種吸引國際人才的政策。我們的人才培養與引進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就我感覺,國際科研人才比較容易适應多元化、國際化的環境,港澳在這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未來可以考慮采取新的人才引進模式,例如讓海外人才一部分時間待在澳門、一部分時間待在内地(例如珠海橫琴),幫助外籍人才更好地融入灣區,同時也能更全面地了解中國國情。

南都:您曾說澳門高校是很了解國情的。

李行偉:我感覺是啊!澳門本身有着400多百年曆史,長久以來發揮着“窗口”作用,在明朝時期,歐洲以及印度、日本等東南亞國家都是通過澳門進入中國。

我來了澳門之後,感覺澳門介于内地與香港之間,澳門高校很了解國情,對國家政策也能進行深入解讀,這對澳門高校積極參與大灣區發展,助力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很重要。

南都:您履新澳科大的校長将滿一年,對于人才培養,有哪些理念和計劃?

李行偉:高校最重要的還是培養人才。澳門科技大學是一所小而精的私立綜合型大學,人才很重要。我認為員工發展非常重要。我曾在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擔任副校長十多年,分管人事及研究發展事務。

今年我到任澳科大之後,出台了幾項新的扶持措施,包括增加教學、研究獎勵,提供更多進修機會,推動教師學術公休假等等。我們還推出了“鏡海學者計劃”,未來3-5年吸引100名優質人才才。通過這一計劃,希望能在科研創新及國際化方面進一步提升。

我們有一個願望:成為亞洲知名私立大學。目前,我們稱得上海峽兩岸最成功的私立大學之一,但這還不夠,日本、韓國都有很好的私立大學,我們還要“取經”。

南都:那麼,您在大灣區的内地城市還有哪些布局?

李行偉:通過協同發展,未來機會肯定越來越多。接下來我們在珠海和中山将會有更深入的發展部署,再延伸到更多大灣區城市。

采寫:南都記者 莫郅骅

受訪者供圖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