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準備寫一個系列介紹一下各個财務數據,在具體講各個數據之前,先說一下,我可能為了講得更清楚一些,會在其中用一些會計分錄,然後會計分錄記住一些口訣就比較容易看了
在寫的過程中也會盡量去查資料,盡量準确,但畢竟我的個性比較輕浮,如果某些細節不準确,請不要噴我。
我會用絕味食品的報表介紹各個數據,因為比較愛吃。
絕味食品的利潤表如下圖所示:
第一大塊是收入,它隻有一個報表項目,就是營業收入,當前我們确認收入時采用權責發生制,說簡單一點就是你将産品交付給客戶,例如絕味食品将鴨脖等産品交給加盟商,加盟商享有該鴨脖的權益(賣掉鴨脖收入歸加盟商)、承擔該鴨脖的風險(鴨脖賣不掉損失也是加盟商承擔),那麼絕味就能确認收入,同時也能确認成本。
這裡面就有幾個點了,比如說,如果賣掉鴨脖收入歸絕味,那麼加盟商得到的就是受托代銷商品,絕味就無法确認收入(那麼絕味會計分錄大緻為借:委托代銷商品;貸:庫存商品),如果加盟商不承擔存貨損失風險,比如說加盟商可退貨,那麼,絕味也不能确認收入,收到的錢隻能作為與負債(那麼絕味會計分錄大緻為借:銀行存款;貸:預計負債)。
還有需要注意的是,該表格是合并利潤表,就是說報表上包括了絕味的母公司和絕味的子公司,所謂子公司就是絕味食品能夠控制(比如持股超50%,或者在董事會占據半數以上等席位,也就是說絕味在日常事務中想讓他做什麼,他就能做什麼)如果門店是絕味的子公司,那麼雖然作為母公司的絕味食品能确認收入(借:銀行存款;貸:主營業務收入),但在編合并财務報告時,公司會把這筆收入抹去,或者說僅有在子公司将産品賣出時,這張利潤表才顯示收入,換句話說,在編合并利潤表時會假設這筆母公司賣子公司的交易沒有發生。
比如說絕味賣給子公司100元的貨,成本80元,那麼母公司做如下分錄:
借:銀行存款(應收賬款) 100
貸:主營業務收入 100
借:主營業務成本 80
貸:庫存商品 80
子公司做如下分錄:
借:庫存商品 100
貸:銀行存款(應付賬款) 100
如果子公司賣了一半,收到80元,那麼他做如下分錄
借:銀行存款 80
貸:主營業務收入 80
借:主營業務成本 50
貸:庫存商品 50
在編報表的時候,會将母子之間的交易抹去,即:
借:營業收入 100
貸:營業成本 90
庫存商品 10
于是報表上剩下營業收入100 80-100=80元、營業成本80 50-90=40元,庫存商品100-50-10=40元,這樣一來仿佛母子之間的交易沒有發生。
說了這麼多,也是比較啰嗦,而且真實收入确認法則比這個啰嗦更多,包括5步法,還包括8種特殊情況,個人感覺炒股票不需要考慮那麼多,公司給多少大概就是多少,當前收入确認法則中還是能清除掉一些不真實的交易。
利潤表中第二大塊是營業總成本,包括很多内容,我們一個一個來看
第一個是營業成本,和收入對應,确認收入的時候要結轉成本,成本從存貨中來,确認成本時借:主營業務成本;貸:庫存商品,成本包括生産或取得該商品時付出的料(原材料)、工(生産人員的各類工資)、費(各類制造費用,比如機器折舊、車間管理人員工資、水電等)、稅(一般不包括增值稅)等,先将這些支出歸結到庫存商品中,再按一定的發出方法結轉成本,所以營業成本一般反應了生産一件産品的大緻耗費。
營業收入扣除營業成本就是毛利潤,将毛利潤除收入就是毛利率,毛利率大緻可反映出一個公司的品牌、技術行業、行業地位所帶來的附加值,關于毛利率的高低解讀因人而異,有的人喜歡毛利率高的企業,表示其附加值高、或者品牌強大、或者技術含量高,公司護城河也高,但個人覺得毛利率太高也不是件好事,它表示行業吸引力很強,很容易把其他行業巨頭吸引過來,痛心疾首的就是當年網宿科技作為CDN行業龍頭毛利率長期高于40%,結果各大雲計算廠商這塊肥肉是雲計算難得的賺錢機遇,紛紛沖過來開啟價格戰,搞得現在一蹶不振。我現在覺得生益科技這種毛利率20%多,淨利率10%左右的龍頭活得挺舒服的,别人誰敢來、你沒我的規模、沒我的産業鍊深耕,我把價格定在這裡,把産品擺在這裡,你進來就是虧錢,行業門檻比那種靠品牌、靠技術的似乎還要高的多,我反而可以在裡面好好賺錢、好好研發高端産品,行業格局就很穩定。
當然毛利率也需要結合行業來對比,比如軟件行業、白酒行業這種顯而易見沒什麼原材料的毛利率都非常高,而傳統制造業毛利率就明顯低了,當然同一行業、同一種商業模式當然毛利率高一點還是能體現出你有一定優勢的。
這個也是個人對于毛利率的一點思考,不喜勿噴。
先寫到這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