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教育信息化與教學能力提升

教育信息化與教學能力提升

教育 更新时间:2025-01-16 01:11:44

《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強調:教育信息化具有突破時空限制、快速複制傳播、呈現手段豐富的獨特優勢,必将成為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的有效手段,必将成為構建泛在學習環境、實現全民終身學習的有力支撐,必将帶來教育科學決策和綜合治理能力的大幅提高。近日,教育部部長懷進鵬在講話中指出,要“以教育信息化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以教育信息化引領教育現代化”。

教育信息化如何發揮其獨特優勢,推動學校教學改革?教育信息化的實踐過程中,學校遇到了哪些問題,如何解決?未來,學校如何深化信息技術在教學場景中的應用?本期教育家線上論壇将邀請中小學校長共話教育信息化的“知之”與“行之”。

教育信息化與教學能力提升(如何助推學校教育變革)1

嘉賓:

包國勇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小學教育集團校長

何月豐 浙江省嘉興市海鹽縣三毛小學校長

朱乃楣 上海市普陀區洵陽路小學校長

議題一:教育信息化如何發揮其獨特優勢,推動學校教學改革?

“教育信息化具有突破時空限制、快速複制傳播、呈現手段豐富的獨特優勢”,這些優勢如何體現在學校的日常教學中,如何推動學校的課堂教學、評價方式等方面的改革?

何月豐:2020年春的那場疫情讓我們看到了教育信息化在學校教學中的巨大價值,看清了其便捷性、多樣性、實用性以及今後的發展空間。那麼,學校今後應當如何發揮教育信息化在突破時空限制、快速複制傳播、呈現手段豐富等方面的優勢,繼續推動教學改革?

一要加大硬件設施支持。教育信息化不同于課程标準,後者更側重理念,而前者不僅需要理念,還需要硬件設施的支持,必須重視統籌布局與合理謀劃。浙江省嘉興市海鹽縣三毛小學新校區在智能化設計經費緊張的情況下,決定暫時放棄一些可暫緩的智能化裝備,着力落實必要設備建設。如計劃中需要建設大小兩個會議室,先落實一個小會議室,省下經費以确保錄播教室、同步課堂教室、校園電視台智能化裝備盡早到位。之所以做出此類決定,是因為後者的使用率非常高,學校教育信息化的推進,包括很多試點工作和創新工作都是在這些專用室中進行的。

二要确保技術培訓到位。近幾年經常聽一些教育信息化方面的專家指出一種現象:現在很多教室已經安裝了電子白闆,甚至智慧黑闆,可是教師還是隻把這些先進的裝備當成投影簡單使用。要知道,隻有被好好使用的設備才是真正的好設備。基于此,我們學校特别對教師進行信息化技術培訓,督促教師切實提高信息素養與能力,為更好地使用教育設備、創新教學方式夯實基礎,增加教育信息化發展的後勁。

三要及時關注技術更新。教育裝備是不斷更新的,裝備的更新意味着技術的更新,這些更新,往往是基于現實使用中遇到的問題而進行的改革,掌握這些更新,很大程度上可以提升教師的信息化技術水平,從而促進教育信息化的更好推進。學校要經常關注教育裝備的新技術發布會,及時更新教育技術,提高水平。

四要成立骨幹小組。對于教育信息化,并非所有人一開始就持歡迎态度,因為這需要人自身的“自我革新”。對此,我們學校成立了教育信息化的骨幹小組,由他們帶頭,學習新技術,探索新技術,使用新技術,展示新技術,然後帶動大家一起實踐新技術,從而促進教學變革的全面發生。目前,學校的青年教師可以熟練操作學校的錄播教室、同步課堂等,這一方面提高了這些專用室的使用率,另一方面也培養了一批教育改革的“領頭雁”。

五要創新運用方式。我校副校長許紅豔隻身一人赴新疆沙雅支教,但實際上,依托教育信息化,她把整個三毛小學都帶去了。通過同步課堂、線上研讨、遠程拜師學藝等方式,兩地師生增進了互動、交流,即便遠隔千裡也如同對面。學校也有教師邀請術業有專攻的家長利用直播系統給孩子們帶來課外知識,既方便了家長,又成就了學生。

可以說,先進的技術加上人的靈活使用,這樣的教育信息化才是有生命力的,才是真正可以推動教學改革的。不僅學校要在整體層面推動教育信息化之路,教師個人也要基于自身的工作實際,創造性發揮教育信息化的獨特功能,推進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入。比如,科學教師創造性地用“形色”“虛拟宇宙”等APP上課,增加了趣味性,也提升了科學課的教學效果。

當然,最後需要澄清一個觀點:教育信息化雖具有獨特的自身優勢,但對于教學整體而言,教育信息化永遠隻能作為輔助教學的方式,不能代替教學本身。我們要做的,便是努力讓這個“輔助”更有成效。

議題二:教育信息化的實踐過程中,學校遇到了哪些問題,如何解決?

疫情期間,由于網課等現實需要,教育信息化步伐驟然加快。然而,由于信息化教學手段的應用還處于起步階段,容易帶來一些傳統教學中沒有遇到過的新問題。請校長談一談,實踐教育信息化的過程中,學校遇到了哪些問題,是如何解決的?

包國勇:當今社會,科技高速發展,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改變着人們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娛樂方式,也改變了人們的學習方式和思維方式。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小學教育集團在信息化變革的過程中,從被動接受到主動改變,從慢反應到快加速,從硬、軟件普及到私人個性化定制,走出了一條“要我發展到我要發展”的道路。

首先要基于學生發展視角,定位教育信息化改革的價值。在教育信息化變革過程中,學校首先考慮“為什麼變”“變了之後對學生的發展有什麼好處”“哪些地方需要變”這三個問題,并在制定“十四五”規劃的過程中,結合當前社會和學校發展實際,從教育信息化的衆多優勢中确定三個核心任務,進行重點突破——

一是着力拓寬學生知識面。以各科課程标準為綱,借助校園網等信息化平台,建立校本化的閱讀、微課、練習等資源平台,方便學生獲取資源。

二是推動課堂信息化變革。以“更直觀、更快速、更個性”為目标,通過信息化改革,幫助學生更直觀地學習知識、掌握技能,更便捷地進行自我學習、練習和評價,讓不同水平的學生獲取相應的教育支持。這是教育信息化的難點問題,需全力突破。

三是提升信息素養。堅持“授之以漁”觀念,幫助學生增強信息技術素養,提高其對各類軟件的學習和使用能力,以及網絡環境下的是非判斷能力、信息獲取能力和資源整合能力。這是教育信息化持續發展的動力,需要全學科、長期滲透。

其次要基于教育信息技術,主動變革網絡課堂的教學方式。第一要夯實教育信息化改革的三大基礎,即教師理念與技能、學生信息技術水平、平台與軟件支持。學校要督促教師改變原有的教學習慣,以“機器服務讓人、人不伺候機器”理念為切入口,從簡單實用的常用設施設備開始推進,采用新帶老的形式幫助教師轉變方式與觀念。同時,學生的信息技術水平是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學習力提升的基礎,學校要以分階段學習的方式幫助學生學會使用常用的辦公軟件、搜索軟件、釘釘交流平台和部分校園内的設施設備,提高信息素養。此外,平台與軟件的輔助支持也必不可少。當前教育信息化的支持平台有很多,學校選擇時需注意各平台操作的便捷性、呈現的直觀性、數據的安全性和軟件的發展性等,并在使用過程中采用“少吃多餐”的形式進行,邊學邊用邊完善。

第二要推動課堂教學方式變革。課堂變革是教育信息化變革的重點環節,它不是簡單地将傳統教育方式線上化或視頻化,而是充分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的先進性,使課堂教學更生動、更便捷、更精準、更自主,讓教育和學習活動無時不在、無處不在。

疫情期間,西湖小學教育集團在實施線上教學過程中,通過8個變化,提升學生學習的效率和能力——

一是單元結構變化,從跟着老師一課時一課時地學練,變為知識統一學,練習分層練。二是教學目标變化,在教學過程中更加注重學習力的培養。三是授課時間變化,從傳統的一節課40分鐘,改為25分鐘,以便于學生消化。四是教材内容處理變化,更加注重教材内容的直觀性和生動性,便于學生理解和模仿。五是學教方式變化,知識學習更加注重互動性,知識與技能的練習注重自主性。六是教學進度變化,不再統一教學進度,學生自我測試達标後可自主進入下一階段的學習。七是學科評價變化,從單元測試改變為項目化的小測試,提升學習效率。八是學習成果反饋變化,從單一學習成績的反饋,轉變為基于數據的知識掌握情況的反饋。

同時,要基于育人為本,進行學校教育信息化變革的冷靜思考。首先,教育信息化的課堂變革,是一種以教材為載體,以素養為基礎的一種學習模式,它更加注重教育的個性化,更有利于學生學習能力、潛力、創造力的培養。但由于學習節奏快、練習自主性強,班級容易出現兩極分化;由于其以網絡化互動為主,容易導緻師生之間缺乏溝通;由于其以單人的知識學習為主,容易導緻合作能力、領導和組織能力得不到更好的培養,一定要揚長避短,真正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

其次,學校教育的重點在于育人,虛拟環境下的教育不能完全替代師生面對面的真實教育。在大力推進教育信息化的今天,教育者必須清晰地認識到教育信息技術是一種提高學習速度、寬度、精準度的工具,信息技術環境下的學習能力培養非常關鍵。同時,必須加強線上學習和線下學習的互動與融合,切勿出現“兩張皮”現象。

我相信,未來的社會将會更智能,未來的學習和生活更離不開網絡化、大數據,未來教育的辦學模式、育人方式、學教方式也會發生巨大的變革。作為現代教育人,要主動适應趨勢、不斷探索、積極變革,讓孩子們健康而全面的發展,更加适應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

議題三:未來,學校如何深化信息技術在教學場景中的應用?

面對教育信息化的必然趨勢,學校如何在現有基礎上創新信息技術應用的手段、形式,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層次融合,開發多樣的信息化課程?學校可以将信息技術創意地應用到教育教學的哪些方面?

朱乃楣:疫情之下,線上教學成為主要教學手段,教師在線教學能力明顯提升,學生學習質量也取得較大進步,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正成為未來教學的常态,對此,教育者要以更為主動的姿态,探尋技術變革下的教育改革之路。面對深化信息技術在教學場景中的應用問題,我将基于上海市普陀區洵陽路小學的研究,從課程、空間、評價與平衡四個向度進行闡釋。

一是開發信息化課程資源。洵陽路小學在“一樣的陽光,不一樣的成長”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曆經二十四年三個階段的叠代與嬗變,架構了“分科•綜合”的洵美課程體系;為突破學科教學和班級授課的制約,并在跨單元、跨項目和跨主題的視角下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探索形成了“分科•綜合”課程實施形态。同時,學校上午進行分科教學,下午整合部分學科,打通了“生活與學科”的聯系。此外,學校根據年段特質,開發出三段遞進的綜合課程體系,并以基于項目的方式進行實施。

學校還着力借助技術優勢,将洵美課程中的綜合學習進行優化升級。學校計劃将原有的“綜合課程資源包”升級成網絡版“綜合課程資源庫”,以視頻“微課”的形式在線共享,供學生自主學習。課程線上升級将着力實現以下價值:學習可以跨越時空,不再受地點與時間的限制;基于技術和資源的支撐,學習可以實現個性化;基于平台數據的分析評估,教師可以提供個性化學習的支架;如果學校、機構、政府等都參與教育資源庫的“衆籌”,共建學習資源、技術資源平台、虛拟教育空間,并免費共享,終身學習将成為可能。

二是重構數字化學習空間。課程信息化升級,必将帶來學習空間的重構:一是優化教室空間。桌椅陳設改變固定模式,得以自由組合、拼搭;教室空間盡量錯層設計,以滿足不同學習活動的需求。洵陽路小學打造了近2000平方米的Wide Space四大課程空間站,以滿足學生參與洵美課程學習的需求,推動學生學習方式發生質的變化。二是建設網絡空間。師生可以随時随地登錄網絡平台學習,智慧教室、智慧圖書館、創新實驗室等智能互聯學習空間也即将入駐學校。

三是建立大數據評價體系。課程升級與空間優化的精準性離不開以大數據為基礎的評價。

一是精準施策的評價。10年前,洵陽路小學就借助信息技術,對每一位學生進行從入學到畢業的5年跟蹤,并根據群體表現與成長需求調整教育方案,建構“洵美課程”;根據個體學習特質,制定個性化學案,實現因材施教。

二是綜合素養的評價。學校依托信息技術設計學生綜合素養評價體系,建構“夢想花園”儲值評價平台,記錄成長曆程,追蹤、觀察和發現學生的獨特性,形成個體“綜合素質評估報告”,使其成長動态“可視化”。

三是适合教育的評估。未來,學校将以大數據分析技術構建評估體系,建立師生測評信息庫,根據師生特質,形成适合的學習組合,推動“教學評”一緻化。

四是尋求技術與人之間的平衡。信息技術促使教育發生深刻變革,但在肯定技術在教育中的優勢的同時,也應該進行反思。跨越時空界限的學習的确能夠帶來很多便捷,但同樣也會占據學生更多的時間,減少了他們發呆、玩耍和面對面交流的機會;技術跟蹤采集學生的每一次成績、每一次經曆,就意味着他們每一步都要小心翼翼,絲毫不敢放松。此外,采集、整理、分析、運用數據等工作,是否會成為教師的負擔?

大數據是精準的,但也是冰冷的;教師的經驗是模糊的,卻也是溫暖的。在精準和模糊的平衡之中,需要學會用數據和經驗兩條腿走路,做好人與技術之間的平衡,才能為孩子提供更多的發展可能。

(策劃|邵秀敏 李英菁 編輯|于杏林)

來源: 《教育家》雜志社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