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知識

 > 孔子語錄講解

孔子語錄講解

知識 更新时间:2024-07-17 09:12:45

孔子語錄講解?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孔子語錄講解?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孔子語錄講解(孔子及論語被誤解了2500年的那些句子)1

孔子語錄講解

【第五節】案例解析: 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論語.學而》第二章原文: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句讀調整】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重點字詞解析:

孝:指晚輩對君父先輩的尊從(即恭敬,不忤逆)。

弟,同悌,指對同輩中年長者的尊從(即恭敬,不忤逆)。

犯上:對先輩和長者不孝不悌,即為犯上。人之共主(天子)也以父母喻之。既孝且悌者不會犯上,當然也就不會觸犯禮節、悖逆天子。

【原文直譯】

據有子講:(夫子)在談到“為人”(這個話題)時,(認為)素來尊老敬長卻常常故意去做犯上之事這種人,非常少見;從來不做犯上之事卻常常故意違法亂紀這種人,從來沒有。正所謂“有見識的智者都能抓住事物的根本(君子務本),從根本着手才能順理成章(本立而道生)”。因此,修身為仁也必須抓住根本。而尊老敬長品質就是這個根本!

提示:犯上、君子、務本、道、仁均是孔子全部言論和整個思想體系中頻繁出現的通用概念,與當今語用中情感色彩相近,不難理解。故而,為便于閱讀,此處直譯中便不做累贅冗長的翻譯】

【深度解讀】

編撰《論語》目的,本是為了收集整理孔子的思想主張及相關論述。

“論”就是論述,觀點闡述;

“語”就是話語。

“論語”就是闡述觀點的話話。

孔子邊遊曆邊講學,時間空間跨度都很長,且孔子采取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故而,其部分思想觀點及闡述論證往往隻教授給了部分甚至個别學生,而不是千篇一律教給所有學生。所以,對不同學生的教授可能有差别。

何況,孔子的教育模式通常是結合實際生活中出現的具體情況和事例進行講道、說教,對于各個具體觀點的論述往往也是偶然的、随機的、零散的,文法上無法構成一個系統的篇章。一言以蔽之:孔子腦子裡建立了系統完備的思想體系,卻沒有形成系統闡述其思想的著作。

正因為如此,孔子去世後,其後人意識到孔子思想的價值,看到缺乏著作系統闡述孔子思想的遺憾,唯恐将來随着學生們沒世而造成孔子思想中斷埋沒,無以為繼,才會大費周章遍尋孔子的學生,搜羅孔子生前講授過的重要論述,編撰形成《論語》,一定程度上彌補孔子未留下親筆專著的遺憾。

由于聽過孔子授課講道的人衆多,且時、地各有不同,聽到的、記住的也各有差異。當他們分别把自己整理的孔子語錄提供給編撰者後,編撰者對有多方依據印證的,确切為孔子原話者,通常采用“子曰”直言;如果沒有充分依據和不能肯定是孔子原話的,就通常以提供者的口吻來講,實際上就是提供者轉述孔子觀點;對符合孔子思想但缺乏依據印證的,一般不采用“子曰”形式,而是保持提供者的原有說法,如“有子曰”。所以,論語中存在多種口吻和多個主語者。

有子是孔子學生,雖然是“有子曰”,但有子所說的話應該轉述自孔子。

論語中,許多章首都有引出觀點的緣由。比如“子夏問孝”“或問孔子曰”等。本章“其為人也”亦是同理,意指在談到、說起“為人”(即識人、做人)這個話題時,孔子怎麼認為的。因此,“其為人也”四字,應單獨成句,“其”為句首語氣詞,并非指稱具體某某人的代詞。

從語法上講,“孝弟而好犯上者”、“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兩句中,“而”表轉折意。“孝弟”和“不好犯上”語義上為同質并列,“好犯上者”和“好作亂者”語義上為同質并列。

原文意思翻譯成白話就是:

據有子講:在“為人”這個論題上,孔子認為,素來尊老敬長卻常常故意去做犯上之事這種人,是非常少見的;從來不做犯上之事卻常常故意悖逆禮節、違法亂紀這種人,還從沒有過。正所謂“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因此,我們每個人修身為仁也必須抓住根本。而尊老敬長品質就是這個根本!

【背景補充,解析論證】
  • 孔子為什麼會反複多次強調尊老敬長?為什麼會把對先人、長輩的幹淨尊從看得如此重要,視作做人之本?為什麼會把忤逆、犯上判作大錯特錯、做人底線?

這必須從遠古時期沒有文字、沒有書籍說起。

在文字和書籍産生之前,經驗、知識、教訓等經驗和思想智慧,都靠口耳代代相傳。

人人如此,代代如此。每一代人能記住和能傳承的知識經驗總是有限的。在那種情況下,後生晚輩都無書可讀、無經驗可借鑒,就必須聽從、隻能聽從前輩、長者的教導。否則就必定走彎路、吃大虧。

  • 這就跟至今仍然沒有文字和書籍的雞鴨貓狗、虎獅狼豹等禽獸一樣,它們的父母兄長所記得的知識經驗便是後生晚輩能夠學到的全部内容,父母兄長怎麼教它們就怎麼學、教它們什麼就是什麼,毋庸置疑。這就是客觀現實,是自然規律,人類也一定經曆過這個階段。

直到有了文字和書籍以後,人類的知識儲備量、知識傳承方式和傳承效果,才終于得以突破大腦原有的生理極限,發生了質的飛躍。使人們的知識儲備、思想成果和傳承教育不再完全依賴父輩兄長口口相傳。人們可以向書籍學習,可以獲取更加豐富廣博的知識和經驗了。

于是,極個别讀了很多書、掌握了很多經驗和知識的人,毫無疑問地站在當時生産力水平的頂端,亦順理成章地成為當時社群中“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領袖、聖人、王者。

不信你看,傳說中遠古時期的領袖們,燧人氏、有巢氏、神農氏、女娲、伏羲、黃帝、颛顼、堯、舜、禹等,無一不是當時頂尖生産力的代表。

  • 事實上,誰掌握着最先進的生産力,誰就能成為王者。這是人類社會亘古不變的客觀真理。

文字和書籍幫助人們突破大腦生理極限後,智力和思想的作用大放異彩。進而迫使那些憑仗天生神力、體高臂長、虎背熊腰等生理優勢橫沖直闖、大殺四方的簡單暴力退出舞台中央。大白話就是,光拼拳腳的鬥不過愛動腦子的。

智力上的優勢最怕智力上的對手。所以,一旦憑借智力成為了王者,就必然把全部書籍收藏看管起來,以防止他人掌握相同知識挑戰自己的權威。直白地說,這就是知識壟斷。

  • 于是,文字和書籍産生後的相當長一段時間,知識和經驗得到了很好的傳承,但并沒有得到廣泛的傳播。

因為,承載先人智慧的書籍屬于最寶貴财富、最高機密,必須存放在國家圖書館——守藏室,派專人看管起來(今天也一樣,最先進的科學成果也是國家的最高機密)。老子李耳之所以能夠看透世俗、寫出智慧高出雲端的《道德經》,就是因為他曾擔任過周王室的圖書館館長,閱讀了最多的書。

所以, 那個時代,讀書、學習、受專門教育,都是王室貴族子弟才能享有的特權。周王朝中央政權控制力衰頹之前,民間幾乎沒有書籍。

其他平民子弟能夠學習和擁有的全部知識,仍然僅僅是自己的祖輩、父輩、長兄等腦子裡記住的、能夠表達和傳授出來的那一部分經驗和認知。

人人如此,代代如此。整個平民階層總體知識水平可想而知。因此,但凡某個人見識多一點、記性好一點、或者能夠讀到一點書,那簡直就是鶴立雞群,吊打衆生。

這種嚴密的知識禁锢局面持續了很多年,直到孔子“有教無類”推行平民教育,才開始打破。而孔子所讀到的書籍,也大多是從王室貴族藏室裡流落出來的典籍。

  • 直到秦始皇時期,比孔子時代晚了200多年,書籍依然極其稀缺珍貴。

比如,項羽之所以能夠率領将士所向披靡、橫掃千軍,能夠破釜沉舟、背水一戰,創造性地調動心理、情感、智力、地理、水文等多種條件,打造出一場充滿藝術感的勝利,除了其自身勇武異常以外,更重要的是,項羽身為楚國貴族,真正接受過系統教育并專門學習過兵法,是掌握了當時最先進生産力的精英。韓信少時也是貴族,也真正系統學習過兵法的,後來一度沒落了,但他仍然放不下自尊去乞讨或賣苦力求生,因為,他畢竟是當時極少數讀過書的知識精英。而張良也是讀過書的貴族,刺秦失敗後苦悶難堪,隻因為在沂水圯橋頭得到一老頭送給他的一本書《太公兵法》,便讓他獲得了洞悉萬衆心思、“決勝千裡之外”的本事,幫助劉邦縱橫四海,無與匹敵。

張良憑借一部兵法書就能扭轉乾坤,相比之下,沒讀過什麼書的陳勝吳廣起事最早、聲勢最大,卻很快就敗亡了;而最終逐鹿中原、問鼎九州的都是當時最頂尖的一批知識精英。足見知識在當時戰争中的決定性作用,以及書籍的奇缺和彌足珍貴。

  • 可以想象,更早時期的孔子時代,書籍是多麼奇缺和珍貴。

在當時,首領、貴族等作為擁有廣博知識的智者精英,父輩兄長等作為繼承了前輩經驗并經曆過親身檢驗的“實踐者”,他們的教訓和指導對後生晚輩而言,自然是極端重要,無可置疑。

所以,孔子無論是據其從書籍中學習感悟,還是據其現實中的切身體會,都使他無比肯定地相信:

祖宗先人們已經洞悉了人世間普遍規律(道),如果以那些規律和規範為指導,所有人都循規蹈矩,則整個社會就太平安甯了。而那些規律和規範都是通過君王首領、父輩兄長們向下代代傳承的,所以後生晚輩就應該對祖宗先人、君王首領、父輩兄長恭敬尊從。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知識资讯推荐

热门知識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