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邢賀揚
“隆冬風厲,百卉凋殘,晴窗坐對,眼目增明,是歲朝樂事。”中國古代,曆來以正月初一為“歲朝”。是日,以鮮花、蔬果、文玩供于案前,以求新年好運、春意盎然,被稱為“歲朝清供”。
清嘉慶 缂絲歲朝圖軸 故宮博物院藏
其中,水仙作為中國十大名花之一,因其清香幽雅、清新脫俗,常與臘梅作為清供之首。“淩波仙子生塵襪,水上盈盈步微月。”冬日陽光裡嬌羞着垂下花盞、散發出清淺幽香的水仙,令人心中迷醉。
清中期 青玉菊瓣式盆水仙盆景 故宮博物院藏
水仙:清供佳賞伴新春
汪曾祺在散文《歲朝清供》中這樣寫道“水仙、臘梅、天柱山取其顔色鮮麗。隆冬風厲,百卉凋殘,晴窗坐對,眼目增明,是歲朝樂事。”冬日陽光從虛掩着的門斜射進客堂,案上水仙花簇叢叢,閑潔雅靜,暗香袅袅,這就是凝固在大多數人記憶中的臘月景象。
按明代文人程羽文《花曆》所述“臘梅坼,茗花發,水仙負冰,梅香綻,山茶灼,雪花六出”。其“負冰”一詞,形象地表現出水仙幽楚窈眇、凝姿約素,在冰雪之氣壓迫下吐出春意之态。
《水仙》作者:吳昌碩 1919年 中國美術館藏
“淩波仙子生塵襪,水上盈盈步微月。是誰招此斷腸魂,種作寒花寄愁絕。含香體素欲傾城,山是弟、梅是兄。坐對真成被花惱,出門一笑大江橫。”北宋詩人黃庭堅在《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枝》所寫水仙,即别名為淩波仙子、俪蘭、女星、雪中花等,深得人們喜愛。而自黃詩一出,“淩波仙子”這一水仙雅号美稱,便一直流傳至今。
到元明清時期,水仙更得文人墨客喜愛,并成為詩人筆下的下凡天仙,又如洛神湘妃、漢濱仙女、姑射仙、素娥青女等。如元代姚文奂即有詩雲:“離思如雲賦洛神,花容婀娜玉生春。淩波襪冷香魂遠,環佩珊珊月色新。”
宋 水仙圖頁 故宮博物院藏
而清代詩人吳懋謙則在《水仙花》詩中贊賞道:“姑射群真出水新,婷婷玉婉自淩塵。冰肌更有如仙骨,不學春風掩袖人。”
當代詩人艾青亦對水仙青睐有加,深情詠道:“不與百花争豔,獨領淡泊幽香”。可見,中國古今文人對于水仙的喜愛程度。
清 染牙水仙湖石盆景 故宮博物院藏
水仙盆景:冰肌更有如仙骨
在中國,水仙在1300多年前的唐朝即有栽培,其野生分布東南沿海地區,尤以上海崇明和福建漳州水仙最為有名。福建漳州作為水仙的著名産地之一,已經有400多年的栽培曆史。
2021年1月1日,福建省漳州市高新區九湖鎮百花村一家水仙花批發店的店主在為水仙花裝點節日吊飾。新華社發(張旭 攝)
在植物學方面,水仙常被分為單瓣與複瓣兩大品系,朱熹的“水中仙子來何處,翠袖黃冠白玉英”詩句,寫的就是單瓣花。其花朵白色,中央花芯黃豔,形似六棱白玉盤托起一盞金黃酒杯,故别名“金盞銀台”。
而複瓣不生副冠,通體潔白如玉,故别名“玉玲珑”。明代詩人陳淳對它很贊賞,寫道:“玉面婵娟小,檀心馥郁多。盈盈仙骨在,端欲去;麥波。”水仙具有的樸素高潔品格,赢得無數名人的贊美。
《水仙(曉風)》 作者:陳半丁 1959年 北京畫院藏
水仙喜靜,好陽光與清冷空氣,常配以文石,因臨莖時有黏液滲出,需時時清淨。養水仙,最難是不使翠葉瘋長,葉盛則無花。所以,适宜的水仙雕刻,對于水仙雅賞來說,非常重要。
羅丹曾說雕刻是一門“把多餘的部分去掉”的造型藝術,而明代文學家吳從先更以“溪上清流梳石發”形容水仙雕刻這門水養工夫。
《水仙》扇面 作者:陳半丁、齊白石 1923年北京畫院藏
水仙的雕刻目的在于通過刀刻或其他手段使水仙的葉和花矮化、彎曲、定向、成型,根部垂直或水平生長,球莖或側球莖按造型要求養護、固定,使花、葉形成理想的藝術造型。
“瓣疑是玉盞,根是谪瑤台;嫩白應欺雪,清香不讓梅。”随着水仙雕刻藝術的日漸成熟,諸多文人墨客憑着豐富的想象力和優美的詞彙塑造出衆多淩波仙子形象。
來源: 新華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