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涼州詞王之渙白日依山盡

涼州詞王之渙白日依山盡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24 04:48:47

涼州詞王之渙白日依山盡(王之渙登鹳雀樓)1

9-王之渙《登鹳雀樓》.mp3來自優質新課

00:00

10:40

《登鹳雀樓》

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這首詩你肯定非常熟悉,這是我們學習古詩詞的啟蒙之作.隻要是對中國古典詩詞略有了解的人,都非常熟悉也非常喜愛這首詩。

遺憾的是王之渙雖然在我們心中很高大,但是現在有關他的生平事迹留下來的很少。他的詩留存下來的也非常少,一共隻有六首,但是每一首都可以說是詩壇當中的精品。

我們先看頭兩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詩人用了一個"依"字,讓我們感覺到是太陽一點一點,一點一點地順着山勢,慢慢地落到山的那邊去。《登鹳雀樓》在哪兒呢,就:是現在的山西省永濟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黃河東岸。他在鹳雀樓上看到的是中條山,也可能看到了黃河,但萬萬看不到大海。所以,白日依山盡寫的是眼前的景象.黃河入海流"實際上是在寫自己遙想的景象,一個是眼前之景,一個是遙想之景,兩個景象結合在一起氣象壯大。

這裡要特别注意的是王之渙的用詞。寫太陽就是“白日”寫太陽依着山慢慢地落到山的那邊去,就用了“依山盡"這三個字,寫首河也并沒有寫滾滾的黃河水,也幷沒有寫洶湧的黃河水,隻是簡單的寫到了黃河"這兩個字,這正是詩人寫詩的高妙之處。他用了極簡的詞語,卻造就了非常巨大的想象空間,這個空間是留給讀者的,讀者在非常豐富的想象之中體味黃河、高山、白日和海流的氣勢。這就是我們為什麼非常喜歡這首詩的原因,因為它留給了我們巨大的闡釋空間。

更讓我們想不到的是三四句,“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頭兩句即便寫得很好.但如果隻是這兩句.也不過是音通的寫景之語。但是到後兩句詩人突然說想要看到更遠的景象,那就需要再登上更高的一層樓,才能望得更遠,看得更遠,想得更遠,當然也才能看到更加壯麗的景象。在這裡,作者使用的詞語依然非常簡單,隻是用了窮、千裡。後邊也隻是用了一個“更上。沒有說更上十層樓、也沒有說更上二十層樓,隻說更上一層樓。所以,《登鹳雀樓》這首詩就妙在用了極簡的字句,卻表達了無窮的想象。用了極簡的詞語,卻給我們造就了無比豐富的詩的内涵。

這樣的詩.在當代已經成為鼓勵人們更好地去學習、更好地去探索真理、更好的去探索未知世界的一種鼓勵之語。讀了這樣的詩,能夠更加激發我們對人生積極向上的态度,使得我們明白了一個最基本的道理:如果要向前邁一步,哪怕隻是一小步我們就會前進一大步.我們的眼光才能更高,我們的視野才能更廣看到的事物才會更加的全面。詩人隻是站在了一個小小的山西永濟蒲州的鹳雀樓上,想到的、看到的卻更為廣遠。這實際上就是中國古典詩歌常用的“尺幅千裡”的筆法。什麼叫“尺幅千裡”就是寫的隻是眼前的方寸之地,但是表達的卻是千萬裡之外的壯大景象,杜甫也常常使用這樣尺幅千裡的筆法。

王之渙《登鹳雀樓》這首詩也因此成為流傳千古的名篇,鹳雀樓也一躍成為中國古代甚至是當代的名樓之一。在山川地理中,有很多樓是因為作品出名,比如山西永濟的鹳雀樓,湖北武漢的黃鶴樓,江西南昌的滕王閣,還有湖南嶽陽的嶽陽樓。鹳雀樓也是這樣因詩著名,的确值得令我們驕傲。而鹳雀樓最早始建于公元六世紀的北周時期,後來在金代、元代毀于戰火,直到上個世紀90年代,當地政府重建了鹳雀樓。

其實唐代人寫《登鹳雀樓》.不隻是王之渙或者朱斌這一首詩.當時有兩位詩人也寫了,一位是暢當,一位是李益。暢當與王之渙同題《登鹳雀樓》,詩雲:迵臨飛鳥上,高出世塵間。天勢圍平野,河流入斷山。”氣魄确實大,但有一個問題,我念下來後,你知道他寫的是什麼嗎?你半天聽不懂。至于李益的詩,詩寫得挺好的,就是寫得太細了。

讀了他們兩個人的詩,你現在知道這王之渙或者朱斌所寫的《登鹳雀樓》好在何處了吧?大氣磅礴、至情至理、簡潔明快是名篇的三大特色。所以好詩不在長,好詩不再繁,在于剪裁,在于點名特色。做人也是這樣,不要太複雜.要簡單一點。簡單而有特色,才會有力量。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