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曆史主要知識點總結歸納?第一單元 隋唐時期:繁榮與開放的時代,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初中曆史主要知識點總結歸納?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第一單元 隋唐時期:繁榮與開放的時代
第1課 隋朝的統一與滅亡
1、隋朝建立的時間、人物、都城;統一的時間、意義?
時間:581年 人物:楊堅(隋文帝) 都城:長安 統一時間:589年
意義:結束了長期分裂對峙的局面,順應了曆史發展趨勢。
2、隋文帝的統治内容,意義?
經濟:①發展經濟,編訂戶籍,統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政治:②加強中央集權,提高行政效率。
意義:促進了社會經濟的恢複和發展;人口數量和墾田數量大幅增長;隋朝成為疆域遼闊、國力強盛的王朝。(出現了“開皇之治”的局面。)
★3、大運河開通的目的、人物、概況、評價?
目的:為了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王朝對全國的統治。
人物:隋炀帝
概況:一條貫通南北的大運河;二千七百多千米;
三點:中心洛陽、北端涿郡、南端餘杭;
四段:永濟渠、通濟渠、邗(hán)溝、江南河;
五河:連接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
★評價:①(積極)是古代最長的運河加強了南北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②(消極)勞民傷财,給百姓帶來沉重負擔,加速了隋朝的滅亡。
★4、科舉制創立的時間、标志、影響?
隋炀帝時,創立進士科,标志着科舉制的正式确立。
影響:①政治上: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一大變革,加強了皇帝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擴大官吏選拔範圍,使有才學的人能夠參政,促進社會階層的流動。
②教育上:推動了教育事業的發展,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
③文化上: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繁榮。
④科舉制成為曆朝選拔官員的主要制度,維持了1300多年。
5、隋朝滅亡的時間、原因?
618年;滅亡的直接原因:隋末農民起義;
根本原因:隋炀帝的殘暴統治。
第2課 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
1、唐朝建立的時間、人物、都城?
618年 唐高祖李淵 長安
★2、唐太宗的治國措施?名臣有哪些?治國效果?
①用人上:虛心納谏、廣納賢才。名臣:魏征——“鏡子”, 房玄齡、 杜如晦(房謀杜斷)
②政治上: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減輕刑罰;增加科舉考試科目;嚴格考察官吏政績。
③經濟上:注重發展生産,減輕人民負擔。
作用:政治清明,經濟進一步發展,國力增強,文教昌盛,曆史上稱之為“貞觀之治”。
評價唐太宗:
①唐太宗是中國封建社會偉大的軍事家、政治家。
②他在位期間,唐朝政治清明,經濟發展,國力增強,文教昌盛,史稱“貞觀之治”。
③但他也有過失之處,晚年崇尚迷信,但是總體說功大于過。
3、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女皇帝?治國措施?治國效果?
武則天:①打擊敵對的官僚貴族;②大力發展科舉制,創立殿試;③減輕人民負擔,注重發展生産。
效果:經濟繼續發展,人口持續增長,為後來“開元盛世”局面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政啟開元,治宏貞觀”——郭沫若評價武則天
★4、唐玄宗統治期間出現的盛世?措施?效果?
措施:①整頓吏治,裁減冗員,重用姚崇、宋璟②發展經濟、改革稅制③注重文教,編修經籍。
效果: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國庫充盈,民衆生活安定,唐朝進入鼎盛時期,曆史上稱為“開元盛世”。
★5、盛世局面出現的共同原因?
①國家統一、社會安定;②統治者勵精圖治,政治清明;③輕勞薄賦,重視農業生産;④生産工具革新促進經濟發展;⑤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
★6、盛世局面出現給我們的啟示?
①國家統一社會安定是經濟發展的前提;②要注重生産減輕人民的負擔;
③統治者必須提高自身的執政素質。
第3課 盛唐氣象
1、農業進步、手工業發展、商業繁榮的表現?
農業:①墾田面積擴大 ②生産技術★(曲轅犁、筒車)③興修水利
手工業:①紡織業:蜀錦色彩豔麗、紋飾精美冠于全國;②★陶瓷業:越窯青瓷、邢窯白瓷(南青北白)、聞名中外的唐三彩。
商業:十分繁榮,水陸交通發達,貿易往來頻繁,出現了一些繁華的大都市。
長安:既是當時中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會。(布局規整,東西對稱,市坊分離,國際都會。)
★2、唐太宗時的民族政策是什麼?他被尊稱為什麼?
開明的民族政策;“天可汗”。
3、唐朝與北方少數民族交往的表現(①②③④⑤⑥)
①雜居、通婚;②少數民族在朝廷中擔任官職;③冊封少數民族首領 ④擊敗東、西突厥,設置機構(安西都護府、北庭都護府)⑤和親(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⑥會盟(唐蕃會盟碑)
★4、文成公主入藏的時間?意義?
唐太宗時期,文成公主入藏嫁給松贊幹布
意義:和親促進了吐蕃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增進了漢藏之間的友好關系。
5、唐朝社會風氣的特點?
開放,昂揚進取、積極向上、兼容并包、剛健豪邁的尚武風氣。
6、唐朝詩歌、書法、繪畫的代表人物?
詩歌:李白--詩仙--盛唐時期,他的詩飄逸灑脫,充滿想象力和感染力。
杜甫--詩聖--唐由盛轉衰,他的詩反映了曆史的真情實況,他的詩被稱為“詩史”。
白居易--中唐時期,他的詩直面社會現實,揭示了統治者的腐化和人民的疾苦。
書法:顔真卿、柳公權、歐陽詢
繪畫:閻立本--《步辇圖》、吳道子--畫聖 《送子天王圖》
★7、唐朝文化繁榮的原因:
①經濟繁榮;②國家統一,社會安定;③開明的民族政策,促進各族之間經濟文化交流;④開放的對外政策,注意吸收外國先進文化。
第4課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1、日本派遣到唐朝的使者叫什麼?目的?意義?
遣唐使; 目的:為了學習中國的先進文化;
意義:遣唐使把唐朝先進的制度、曆法、天文、典籍、文字、書法藝術,建築技術等傳回日本,對日本社會的發展産生了深遠影響。
★2、唐朝中日交流最有影響的人物?貢獻?
鑒真;
貢獻:①在日本傳授佛經;②傳播中國的醫藥、文學、書法、建築、繪畫等;③在日本主持修建唐招提寺。鑒真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3、唐與新羅互相往來的貨物有哪些?
①新羅物産居唐朝進口首位;朝鮮音樂傳入中國。②新羅模仿唐朝建立政治制度、科舉制;引入中國的醫學、天文、曆算等科技成就。
★4、唐朝促進中印交流的使者?去的時間?貢獻(①②)?
玄奘; 唐太宗貞觀年間;
貢獻:①攜帶大量佛經回到長安,對中國佛教的發展做出重大貢獻;②口述《大唐西域記》,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貴文獻。
5、鑒真和玄奘的優秀品質?
不屈不撓、不畏艱險、迎難而上、敢于犧牲、樂于奉獻、信守承諾……
6、唐朝對外交往特點?活躍的原因?
★特點:對外開放,雙向交流。
原因:①唐朝高度發達的經濟文化對各國具有吸引力;②唐朝實行比較開放的對外政策;③周邊國家重視與唐朝的交往;④對外交通發達。
第5課 安史之亂與唐朝滅亡
★1、安史之亂的原因?時間?發動者?影響?
原因:①開元末年,唐玄宗追求享樂,朝政日益腐敗;②社會矛盾尖銳,邊疆形勢也日益緊張;③各地節度使勢力膨脹,形成外重内輕的局面。
時間:755年 人物:安祿山、史思明發動叛亂。
★影響:①對社會經濟造成極大的破壞;②唐朝由盛轉衰;③地方上逐漸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
2、唐末農民起義的代表?背景?影響?
黃巢起義;背景:①唐朝後期,統治腐朽,宦官專權;②藩鎮割據越來越嚴重,中央無力控制;③人民賦役繁重,生活困苦。④連年災荒
★影響:給唐朝統治以緻命的打擊。
★3、唐朝滅亡的标志?
907年,朱溫建立了後梁政權,唐朝滅亡。
4、五代包括哪幾個政權?
★實質:五代十國是唐末以來藩鎮割據局面的延續。
五代:黃河流域的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政權。
十 國:南方地區9個南方政權 1個北漢(割據太原)
5、五代十國的影響?
①北方政權更叠,動蕩不安;②南方相對安定;③雖然政權分立,但統一始終是一個客觀存在的必然趨勢。
6、興衰成敗的曆史規律給我們什麼啟示?
①國家統一、社會安定是經濟發展的前提;②人才和制度是社會發展的條件和保證;③統治者必須提高自身素質,勤政愛民。
第二單元 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
第6課 北宋的政治
1、宋朝建立的時間、人物、事件、都城?
960年;趙匡胤;開封/東京;陳橋兵變/黃袍加身
★2、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有哪些?軍事上、政治上(中央、地方)、經濟上
軍事上:①解除禁軍将領兵權;②控制對軍隊調動;③經常調換将領(兵不識将,将不專兵)
中央上:分化事權,削弱相權(設副宰相、設多重機構)
地方上:①派文臣擔任知州,三年一換;②設置通判,分知州的權力。
③取消節度使收稅的權力;④設置轉運使把地方财富收歸中央。
3.北宋重文輕武政策實施的原因?措施?
為防止唐末以來武将專橫跋扈的弊端出現;
★措施:①抑制武将,文臣統兵;②重視文教事業的發展,改革和發展了科舉制。
4.北宋改革發展科舉制的表現、影響?
表現:增加名額,提高進士地位。
★影響:①在全國範圍内營造了濃厚的讀書風氣;②促進了整個社會文化素養的提高;③造就了宋朝科技發達、文化昌盛、人才輩出的文治局面。
★5.如何評價北宋重文輕武的政策?(積極、消極)
積極:①扭轉了五代十國時期尚武輕文的風氣;②杜絕了武将跋扈和兵變政移的情況;③有利于政權的穩定和社會的安定。
消極:①軍隊戰鬥力減弱;②官吏冗餘,政府辦事效率低下;③增加财政支出。
★6.王安石變法的原因、内容及作用?
時間:公元1069年。
内容:①經濟:農田水利法、募役法、方田均稅法
②保甲法
作用:變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強了國家的軍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
7.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
(1)變法觸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改革充滿了阻力。
(2)下層官吏沒有很好地執行變法的措施,危害了百姓的利益。
(3)支持變法的組織機構不夠健全,賞罰不夠公正。
(4)變法的重要支持力量宋神宗在變法後期的動搖及其去世,使保守派重新得勢
(5)宋神宗死後,司馬光任宰相,新法被廢除。
(6)最根本的原因還是變法本身沒有觸及社會的根本問題,沒有給農民更大的利
第7課 遼、西夏與北宋的并立
1、遼政權建立的時間、人物、民族?
10世紀初(916年);耶律阿保機;契丹族
2、西夏政權建立的時間、人物、民族?
11世紀前期(1038年);元昊;黨項族
3、遼與北宋的和戰關系?
①遼太宗時——占燕雲十六州;②宋太祖晚期——保持友好關系;③宋太宗時——從進攻到防禦;④宋真宗時期——澶淵之戰與澶淵之盟
4、“澶淵之盟”的内容①②?如何評價“澶淵之盟”?
内容:①宋朝給遼歲币②雙方約為兄弟之國
★評價:1.議和對北宋來說是屈辱的,加重了人民的賦稅負擔。
2.遼宋之間保持長期的和平,邊境人民生活相對安定,促進了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了民族交融,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
5、宋與西夏議和的内容?
①元昊向宋稱臣;②宋給西夏歲币
★6、對遼、西夏與北宋關系的認識?
①有和有戰,和是主流;②對中華民族來說有利于邊疆地區的經濟發展,有利于多民族國家的統一發展。
第8課 金與南宋的對峙
1、金政權建立的時間、人物、民族?
1115年;完顔阿骨打;女真族
2、金滅遼的時間1125年; 金滅北宋的時間1127年
3、南宋建立的時間?人物?都城?
1127年;宋高宗趙構;臨安(今杭州)
★4、嶽飛抗金的事迹?人們懷念嶽飛的原因?
事迹:①收複許多失地 ②取得郾城大捷
原因:①嶽飛抗金使江南人民免受戰争災難,保護了人民的生命财産安全,維護了人民的利益;
②嶽家軍作戰勇敢、紀律嚴明,抗金鬥争,屢建戰功;③冤死使人民對他更加同情懷念。
5、宋金議和的内容?結果?評價?
内容:①南宋向金稱臣②南宋給金歲币③雙方以淮水至大散關一線為界。
結果:宋金對峙的局面形成
評價:①割地、稱臣體現了和約的不平等,“歲币”加重了南宋人民的負擔。
②南宋與金對峙,有利于和平局面的出現,促進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促進民族交融。
第9課 宋代經濟的發展
★1、宋朝南方經濟發展的原因?
①北方人南遷帶去先進技術和勞動力——主要原因;②南方戰亂較少;③南方自然條件優越;④統治者重視和支持。
2、農業:糧食作物
★新品種:占城稻;
産量:宋朝時水稻産量居糧食作物首位,“蘇湖(常)熟,天下足”長江下遊和太湖流域一帶成為豐饒的糧倉;
★技術:推廣複種技術,新工具秧馬。
經濟作物(①茶樹②棉花)
3、手工業:紡織業(絲織?棉織?)
①北宋時,南方的絲織業勝過北方;②南宋後期棉紡織業從海南島興起
制瓷業(①五大名窯②瓷都?③中心?)
宋朝是中國瓷器發展史上的輝煌時代①五大名窯②北宋興起的江西★景德鎮,後來發展成著名的瓷都;③南宋時,江南地區成為我國制瓷業中心。
造船業(①中心?②船塢 ③配備?)
①廣州、泉州、明州;②北宋東京郊外建有世界最早的船塢;③配備先進的指南針。
4、商業:國内商業(①大城市?②城鎮有?③農村有?)
①開封和杭州,打破空間(坊、市)和時間(早市、夜市)的限制;②市鎮發展成為重要的商業貿易區;③鄉鎮形成草市。
海外貿易(①大商港?②範圍?③管理機構?④蕃坊)
①廣州、泉州是聞名世界的大商港;
②中國商船蹤迹,近至朝鮮、日本,遠達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海岸;
③朝廷鼓勵海外貿易,設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④南宋的外貿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外國人居住區:蕃坊)
★海外貿易發展的原因?
①政府鼓勵;②造船業發達;③航海技術的運用,特别是宋朝時發明指南針;④陸上絲綢之路中斷。
★紙币出現原因?①② 出現時間、地點?
①商貿的繁榮;②金屬貨币攜帶不方便。北宋前期;四川地區
★5、經濟重心南移開始、完成的時間?
唐朝中期(安史之亂)開始,到南宋(國家根本,仰給江南)最後完成。
★★經濟重心南移的過程:
①東漢後期開始,江南社會經濟逐步得到開發。
②從唐朝中期開始,我國的經濟重心開始南移;
③到南宋最後完成南移。
第10課 蒙古族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
1、統一蒙古族的人物?蒙古政權建立的時間、人物?
鐵木真;1206年;成吉思汗
2、蒙古滅掉的政權有哪幾個?分别是什麼時間?
1227年,蒙古軍隊滅掉西夏;1234年,蒙古滅掉金
3、蒙古政權改國号為?時間?人物?都城?
元;1271年;忽必烈;大都(今北京)
4、元滅南宋的時間?勇現的抗元将領有?
1276年,陸秀夫、文天祥
5、元朝統一全國的時間?意義?
1279年 ;
意義:①結束了我國曆史上較長時期的分裂割據局面;②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③元朝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全國統一的王朝;④促進了各民族經濟文化的發展和民族交融;⑤有利于加強中外文化交流和中西交通。
6、如何看待元朝統一和文天祥抗元?
①二者并不矛盾,隻是看問題的角度不同;②元朝的統一具有進步性,結束了長期分裂割據的局面;③文天祥抗元具有正義性,抗元失敗後甯死不屈的精神和崇高的氣節,理應受到後人的敬仰。
第11課 元朝的統治
★1、元朝的曆史地位?
元朝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全國統一的王朝。
★2、元朝疆域的特點:元朝的版圖是我國曆史上最大的。
3、元朝疆域“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超越了漢朝和唐朝。今天的新疆、西藏、雲南,東北廣大地區,台灣及南海諸島,都在元朝的統治範圍之内。
4.、元朝出現了一個新的民族——回族。元朝境内大規模的人口流動,促進了各族經濟、文化的發展與融合
★★5、元朝在中央設置了哪些機構?元朝在地方實行什麼制度?
元朝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在中央由中書省掌管全國的行政事務,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分管各項政務設樞密院負責全國的軍事事務,調動全國的軍隊設禦史台,掌管監察事務在地方把山東、山西和河北稱作“腹裡”,直屬于中央的中書省其他地區,除吐蕃、畏兀兒地區外,設置了嶺北……湖廣10個行省 文在行省之下,設置了路、府、州、縣中央機構:中書省(行政)、樞密院(軍事)、禦史台(監察);地方:腹裡和行省
★★6、行省制的意義(作用):①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加強了中央集權);②是中國省制的開端,影響深遠。
★4、元朝對邊疆管轄的原則?元朝在台灣、西域、西藏設置了什麼機構,意義?
原則:因地制宜
台灣——設置澎湖巡檢司管轄澎湖和琉球。這是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灣地區正式建立的行政機構。
西域——設置北庭都元帥府。意義:加強了對西域的管理
西藏——由宣政院直接管轄。西藏正式成為中央直接管轄下的一個地方行政區域,成為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時促進了民族交融。
7、元朝對邊疆地區的管轄有何意義?
(1)為我國明清以後的行政劃分奠定了基礎;
(2)加強了中央對邊疆的管轄,特别是台灣、西藏成為中央直接管轄的一個行政區;
(3)各族人民統一在一個中央政府之下,便于民族之間的友好交流,促進了民族融合。
★★8、西周、秦與元在地方上分别推行了怎樣的行政制度?說明了什麼?
西周:分封制 秦朝:郡縣制 元朝:行省制
說明了古代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在繼承中不斷變革;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關系需要妥善處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