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都江堰李冰資料

都江堰李冰資料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28 13:22:45

都江堰是我國古代創建的一項聞名中外的偉大的水利工程,位于四川灌縣城西岷江上遊,為戰國秦昭王時蜀郡守李冰父子率衆興建。洶湧的岷江水經都江堰化險為夷,變害為利,造福農桑,使川西平原成為千百年來旱澇保收的“天府之國”。

  都江堰引岷江之水,澆灌川西平原十幾個縣的農田,使四川省的這一水旱災害頻繁的地區,成為“天府之國”。但是岷江原來卻并不流入川西平原,而是經平原的西沿注入長江。故每年夏秋季節,岷江洪水泛濫,而它東邊的平原卻發生旱災。因此,引岷江水到川西平原就成為改變這裡大地面貌、為我國西南地區的發展提供條件的一項關鍵措施。

  大約在秦昭王五十一年(前256),李冰被任命為蜀郡守。作為地方長官的李冰十分關心人民疾苦,為發展地方經濟,他訪問了當地鄉親父老,察看了各地的實情,下決心要治理岷江。

都江堰李冰資料(李冰父子和都江堰)1

  首先,他同兒子二郎率領衆人在玉壘山鑿開了一個寬20米的口子,取名為“寶瓶口”,寓意這是把岷江水引進川西平原這個寶瓶的口子。玉壘山被分離的那一小部分就叫做“離堆”。寶瓶口是引岷江水入内江的總入水口。

  為了使水流進寶瓶口,李冰還在江中構築了一個分水堰。水流到這裡,遇到了分水堰就分做兩支,其中一支隻能流進寶瓶口,從而保證了寶瓶口的引水功能。

  但是江心水急浪大,修建分水堰十分困難。最初采用在江心抛石的辦法,但築起的石堰抗不住洪水的沖擊,幾次築成,幾次沖垮。但李冰毫不灰心,最後發現岷山盛産大竹,當地人用竹蓋房、編籠,都很強勁有力。于是他就讓竹工編成長三丈、寬二尺的大竹籠,裝滿鵝卵石,然後一個一個沉入江底。由于竹籠很大,盛石很多,江水無法沖走。終于用這個辦法戰勝了急流,修成了分水堰。分水堰迎水的一端做成尖形,就減少了水對堤堰的沖力,故取名“魚嘴”。

  魚嘴把岷江的流水分成兩支。西支叫做外江,就是原來的岷江;東支叫做内口,就是流進寶瓶口的水流。這樣,寶瓶口就成了灌溉大渠的渠首。寶瓶口以下水流再分成許多大小溝渠河道。在千裡川西平原上形成了一個灌溉水網,把水送進每一塊農田,使它們成為年年豐收的穩産田。分水堰兩側都壘砌大卵石護堤,稱内、外金剛堤,從此,分水堰就很堅固了。

  但是,每當岷江發生洪水時,如果過多的水流進入寶瓶口,就會引起平原水患。為了防止這一現象發生,李冰又在分水堰的下水端,修了一道叫做“飛沙堰”的溢洪道。飛沙堰的高度較低,如果内江水過高的時候,水就會漫過飛沙堰,自動地洩水到外江。這樣,都江堰就建成了有史以來第一座自動控制水量的工程。為了用好這一工程,李冰還做了一個石人,立在内江中,要求水位“竭不至足,盛不沒肩”,作為觀察内江水量的标志,使水位保持在足以上肩以下的區間。

  為了使都江堰更好地發揮作用,李冰規定每年要維修一次。歲修的原則是“深掏灘,低作堰”。深掏灘就是說掏挖淤積的泥沙要深些,才能保證灌溉水量;低作堰就是說飛沙堰不要過高,以免洩水不暢,引起川西平原的水患。

  至今,都江堰已使用2000多年了,但因其設計合理,同現代水利工程相比仍是佼佼者。1949年時全堰灌區僅為200餘萬畝,現在已擴大為800餘萬畝。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