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過後,人們便正式進入春節的準備階段,很多地方流傳着“臘月二十四,家家寫大字”的習俗,說的就是寫春聯。
二十四寫大字(央廣網發 田振華 攝)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最早起源于周朝的“桃符”。所謂桃符,其實就一寸寬、七八寸長的兩塊桃木,分别雕刻着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壘”的名字或畫像,挂在大門左右兩側,以求驅穢辟邪、除災納福。後來,人們逐漸開始在桃符上題寫吉祥祝語,桃符的内涵發生了變化,由以往的避邪驅鬼變成了祈求福運降臨的美好心願,也就是春聯的早期雛形。
相傳,有一年春節臨近的時候,王羲之寫好桃符剛挂在家門口,就被人偷偷摘走挂自家門上。如此再三,無奈的王羲之隻好寫下這樣兩行字:“福無雙至,禍不單行”,這下可沒人想要了。等到新年黎明之際,王羲之拿起筆墨,又續上了下半段,變為:“福無雙至今日至,禍不單行昨夜行”。路人見之,無不擊掌稱歎。
宋朝詩人王安石曾在《元日》中寫道:“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其中“新桃”和“舊符”指的就是桃符。也正是在這一時期,桃符逐漸由桃木闆改為紙張,被稱為“春貼紙”。百姓在張貼對聯的同時,會将一個大大的“福”字貼在門前,希望帶來“福氣”和“福運”。
傳承(央廣網發 田振華 攝)
而春聯真正普及于民間,用紅紙書寫,成為年俗之一,則始于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據史料記載,朱元璋定都金陵後,頒布聖旨,要求城内的家家戶戶都要在除夕夜将紅紙寫成的春聯貼在門框上,迎接新春的到來。自此之後,寫春聯、貼春聯的習俗逐漸深入人心,并更加注重其内容的文學性、思想性和藝術性。
仔細挑選心儀的春聯(央廣網發 劉曉峰 攝)
寫春聯講究字數相等、對仗工整、平仄押韻。通常來講,上聯的最後一個字為仄聲,也就是現代漢語中的三聲和四聲;而下聯的最後一個字為平聲,即一聲或者二聲。此外,上下聯之間要具備因果、遞進或時序關系,下聯的意境也往往比上聯深刻宏遠一些。每到臘月二十四,各地的“書法秀才”們大展身手,一邊用筆尖輕蘸墨汁,一邊遣詞酌句,反複推敲後,方才擡起手腕,在紅紙上龍飛鳳舞、一揮而就。那滿溢着墨香、紅火喜氣的場面,預示着春節就要到了。
下筆如有神(央廣網發 本溪市委宣傳部供圖)
由于各地習俗的不同,貼春聯的時間也略有差異,但春聯的貼法都是一緻的。就是當你面對大門時,右手上聯、左手下聯,先貼右邊、再貼左邊。另外還有一些單聯,如車上貼“出入平安”、門楣上方貼“擡頭見喜”、爐竈上貼“旺氣沖天”等等,隻要選擇合适的内容和位置就可以了。
橫批通常是自右向左讀寫(央廣網發 田振華攝)
在民間,貼福字的順序也是有講究的,必須由外而内,先貼大門上的福字,而且這個福字要非常端正,祈望正福臨門。不過,如果前一年家裡發生了一些不太好的事情,大門的福字就需要倒着貼了,寓意“福到我家”,借此來轉轉運氣。屋子裡的福字就比較随意了,正着倒着都可以,因為福氣都會留在家裡。
新春祝福送萬家(央廣網發 本溪市委宣傳部供圖)
從桃符到春聯,變換的是形式,不變的是精神,是凝神于這紅紙大字間的一個又一個美好祝福和新春願景。
(記者 馬瑛 實習記者 麥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