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動物的泛濫都和當年或者之前一年的氣候有關,尤其是那些本身沒有多強的戰鬥力、具有很多天敵但是自身繁殖能力卻很強的物種。當食物豐盛的時候,成活率會大大增加。今年膠州灣就遭遇了海星的泛濫,這種本身生活于海底的星型動物适應較冷的海水,而幼苗容易遭受天敵捕食,所以海星喜歡到淺層繁殖。
海星是一種棘皮動物,體壁由表皮及真皮組成,體壁的最表面是一層很薄的角質層,沒有腿、沒有魚,身上有比較硬。因為形狀顔色比較好看,曬幹之後可以作為工藝品。但是也是因為這些因素,海星的運動能力并不出色,因此它們是一種底栖動物。靠着星型的腕在海底爬行,因此它們對海底底栖生物的影響比較大,海星爬過的時候,會用腕上的吸盤将可以捕食到的蛤蜊等小生物送入口中啃食。
令人頭疼的是,在繁殖期内的海星大多數是體外受精,還不能就地格殺它們,如果将體液之類的擠出來相當于幫助它們産卵,一次釋放250萬粒卵,而且海星有很強的再生能力,就算是隻有一條腕,海星也可以依靠腕重新長出一個身體。而膠州灣今年海水溫度較低,位置環境對海星來說進來容易出去難,剛好它們遇到了漁民們養殖的蛤蜊等海産,由于蛤蜊的肉比較多而且殼比較薄弱,海星也喜歡它們,于是海星便泛濫了。
對于膠州灣的居民來說苦不堪言。眼看着飼養的蛤蜊被不斷地捕食,漁民們隻能捕捉海星,還不敢就地搗死,隻能一天幾萬噸幾萬噸地撈上來,而且解決泛濫問題的最好辦法就是捕撈。但是撈上來往哪處理也是個問題,扔了有點可惜,也是費力撈上來的,吃了漁民們養的蛤蜊,怎麼着也得讓它們吐出來(将海星賣掉)。奈何海星實在是太多了,前期由于銷路沒有打開,一天撈數萬斤,所以就有了養殖戶的無奈。
當地為了減少損失也采取了一些平時不允許的方式,海洋發展局在必要時允許漁民在養殖區内圍海底布設大網目地籠網進行誘捕或在養殖區内采用拖網采捕方式進行捕撈,使用網具限定為大網目地籠網或拖網,區域限定為膠州灣海域養殖區内。僅僅數天的時間内,當地就捕了45萬斤的海星。據悉,這次泛濫或許還會持續一段時間,所以青島市海洋發展局允許在三月中旬到四月初采取上述措施捕撈海星。
海星這種棘皮動物身體表面上跟螃蟹似的有一層角質,能吃的部分并不多,不過可食用部分也類似于螃蟹,它的生殖腺是可以食用的,在繁殖期成熟的海星可食部位(精、卵巢)平均達海星總重的20%~25%,含蛋白質15.92%、脂肪11.13%,膽固醇含量極低為53mg/100g;吃海星的生殖腺就跟吃蟹黃似的,不過口味不一樣。海星也有輕微毒性,不宜多吃,有人吃了會嘴皮發麻。可食用部分量較少,口味說不上來,喜歡的覺得好吃,不喜歡的覺得一般。
然而我們國家别的不說,是真的大,架不住就有人喜歡吃。有了膠州灣海星泛濫的事件在前,加上各路媒體的報道,人們也在想辦法幫助膠州灣克服海星的泛濫,于是就有了商販來購的熱潮。泛濫之際,沒有一種動物是無辜的。膠州灣海星泛濫的新聞上周還沸沸揚揚,然而根據最新的報道,各地商家到膠州灣購買海星,甚至需要預定,僅僅一周左右的時間,海星就越來越少,沒準再過幾天就真的不夠賣了,這次真的是吃貨們貢獻的力量?
不管怎麼說,海星的泛濫并不是單一的事件,而是一連串的問題。今年膠州灣海星的泛濫,除了氣候的問題也有人類對海洋環境的影響。本身海星這這種東西的繁殖力雖然很強,可是隻有極少數可以存活下來,一旦到達成年天敵就不多了,由于天敵的減少也是導緻此次海星泛濫的原因之一;此外,海星對于海水中的金屬離子、pH變化比較敏感,海域水質的變化給海星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由于膠州灣等地區本身也是海星自然活動的區域,據當地調查,即便是在平常,養殖區内的海星數量也要多一些。這意味着未來海星可能會再次泛濫,而這就需要當地制定更好的策略來保護海洋生态,避免海星的泛濫,這樣才能保證沿海養殖業的有序發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