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做網言網語?中文是不是“已死”?近來,因一篇爆款網文,該話題掀起不小波瀾不少人站隊,對“絕絕子”“EMO”等表達痛心疾首與此同時,也有人不以為然,提筆反駁,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什麼叫做網言網語?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中文是不是“已死”?近來,因一篇爆款網文,該話題掀起不小波瀾。不少人站隊,對“絕絕子”“EMO”等表達痛心疾首。與此同時,也有人不以為然,提筆反駁。
孰是孰非,各有各理。但大家都承認,随着網絡交流頻度急升,中文世界的确出現了越來越多“不一樣的煙火”。高興時“awsl”,沮喪時“嗚嗚嗚”,稱贊時“YYDS”,不喜時“很下頭”。新生詞之多,叠代率之快,别說那些與網絡略有距離的人覺得莫名,即便每天捧着手機的人,幾天不更新詞庫,都有可能一頭霧水。解構、粗砺、娛樂化的網言網語,與傳統中文語彙,究竟會如何相處?
語言是人類社會溝通交流的必備工具,全程參與人們的社會生活。不同地域、不同時代,都會有不同的表達,都會在使用者身上留下印記。或許正因如此,人們總是對伴随自己成長的語言懷着天然親近感。看着耳熟能詳的詞彙被冷落,各種“稀奇古怪”的新詞被熱捧,不适應不習慣也是人之常情。不過,新詞叠出是否就是“狼來了”,那些“無厘頭”的詞彙是否就會對傳統中文形成巨大沖擊?恐怕也不盡然。
事實上,“流變”才是語言最突出的特征。時代總是在發展,人們的行為習慣、話語偏好也總在變化。回首漫漫文化進程,總會發現很多過往我們所不熟知的表達,它們曾愉悅當時的人們,如今卻湮沒于曆史的塵埃。換言之,語言是為“通約”,本質上隻是一個工具,關鍵在與使用者的适配度。那些好用的、耐用的,會在時間淘洗後成為經典,而那些拗口的、惡搞的,自然會成為“浮雲”消逝。
語言的自淨功能,也是其繁衍生息的基礎之一。縱觀古今内外,能夠源遠流長的文字,莫不是随時代而變,應社會所需。譬如中文,從古代漢語到現代漢語,從文言文到白話文,始終在博采衆家之長,廣納百家之言。通過對自我、對成規的揚棄,通過對他人、對創新的借鑒,千百年來動态演化,愈發博大精深。尊重這一規律,當然不意味着忽視惡俗詞語對語言文化的傷害,隻是說不妨在心态上對“網言新語”保持一份淡定。這是對漢語表達的自信,也是對中華文化的自信。
有人曾将文字比作植物,有的隻是一年生草本,迅速發芽生長又飛快焦黃枯萎,有的則如滄桑松柏,一年一年向下紮根,壽命可達千年。由是觀之,速生速死的新興網語,隽永流傳的經典詞彙,都是語言文字體系參差多态的一部分。吐故納新的中文,沒有死,當然也不會死。(湯華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