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三國·談天說地·第167期 文/無常奉天玉)
熟讀漢末三國史,我們不得不承認,那是一個精彩紛逞的時代,那是一段蕩氣回腸的曆史。彼時無數枭雄趁勢而起,力圖稱霸天下,隻不過經過多年的角逐之後,僅有三方勢力脫穎而出,即曹操、劉備、孫權。細讀史書,我們不難發現,這三方陣營中的将帥,各有各有特點——蜀漢陣營中,多出悍将,例如關張趙馬黃,或有萬人敵之稱,或勇冠三軍;曹魏陣營中,可獨當一面者衆,例如曹操八虎騎和五子良将;江東則多出文武雙全之才,例如文可安邦,武可治國的東吳四英傑。
東吳四英傑,指的是周瑜、魯肅、呂蒙、陸遜。衆所周知,周瑜是孫策舊友,在孫策平定江東的時候,出力不少,到了孫權時期,他則于赤壁大敗曹操,是不可多得的大才;呂蒙是一代名将,抛開其他不談,僅白衣渡江奪下荊州一事,便可使他揚名立萬;陸遜則曾大破山越、坑殺關羽、火燒劉備七百裡連營,是孫權後期的頂梁柱。然而魯肅從乎沒有任何拿的出手的戰績,且自古以來,一直有老實人之稱,他何德可能,可能與前三者并列,被稱為英傑呢?
其實,魯肅被稱為老實人一事,并非史實,這僅是《三國演義》等文學作品中的小說家言罷了。真實曆史的魯肅,并不軟弱可欺,相反,他非常的霸氣。《三國志》注引《吳書》記載,他年輕時長相魁梧,而且散盡家财,集結了許多少年,并率領他們習武射箭,為他們講習兵法。後來他率衆前往江東的時候,受到州郡兵馬的追趕,“又自植盾,引弓射之,矢皆洞貫”,即率領自己的部下,彎弓搭箭,射穿了對方的盾牌。試想,天下會有這樣的老實人嗎?再說了,後來劉備陣營與孫權陣營,在荊州問題上出現糾紛,他單刀赴會,質問關羽,步步緊逼,使關羽無言以對,也體現了他的豪氣。
不過即使證明了,他并非軟弱可欺之人,也不能反駁他沒有戰績的事實,那麼他到底憑借什麼,得以與戰功赫赫的周瑜、呂蒙、陸遜齊名呢?對此,小編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規劃了江東的發展方向
諸葛亮尚未出山,便定了天下三分之計,為劉備定規劃了未來發展方向一事,自古以來一直被世人稱贊,然而很少有人知道的是,魯肅也做到類似的事情,隻不過他是站在孫權的方向,思考問題罷了。《三國志》中提到,周瑜将魯肅推薦給孫權之後,魯肅曾道:“肅竊料之,漢室不可複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将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規模如此,亦自無嫌。何者?北方誠多務也。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号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
意思是說,漢定很難再次興複,曹操一時半會也無法滅亡,孫權據有江東,可以一面靜觀天下之變,一邊滅黃祖、讨劉表,憑借長江之險,進而成就霸業。雖然孫權當時說,自己沒有稱霸天下的野心,隻想盡一方之力,匡扶漢室,但是他之後的發展方向,的确是按照魯肅所言,先拿下了江夏,後揮兵荊州,隻不過中間橫亘了一場赤壁之戰而已。
二、維護孫劉聯盟,使孫權能夠抵禦曹操
赤壁之戰前,孫權接到了曹操的勸降信,其實雖說是勸降信,說過了不過是一封恐吓信罷了。當時孫權麾下無數人想要投降,孫權本身也萌生了向曹操低頭的想法。與此同時,劉備在長坂坡被曹操擊潰,想要去投奔名不經傳的吳巨。是魯肅勸說孫權,希望孫權與劉備聯合,共拒曹操,又親自去迎接被曹操擊敗的劉備,促成了吳蜀聯盟,這才有也赤壁之戰,孫劉聯軍大敗曹操一事。
三、治軍嚴明
為江東規劃發展發向,促進孫劉聯盟等事,體現了他的大局觀,他的韬略,那麼他在軍事上有所成就嗎?答案是有的,雖然史料中沒有記載他用兵如神的事迹,但是他的治軍能力,卻得到了肯定,《吳書》中記載:“(魯肅)治軍整頓,禁令必行。”雖然治軍一事,看似不及在戰場上指揮的功勞大,但事實并非如此。同一人用兵,指揮精兵和烏合之衆,取得的戰果絕對有天壤之别。例如高順的陷陳營,之所以能夠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是因為他的部曲紀律嚴明,随時做好了參與戰争的準備;文醜之所以戰死沙場,是因為他的部隊,見到路邊的糧草财物,便亂了陣型。由此可見,魯肅雖然很少親臨戰場,更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戰績,卻是站在東吳大軍背後的人物,是東吳軍中,不可或缺的人物。
通篇分析之後,我們不難得知,魯肅雖然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戰績,但是他的文韬武略,絲毫不遜于周瑜、呂蒙、陸遜,他是江東發展曆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環,以他的能力,跻身于東吳四英傑之一,是理所當然的。
本文所有資料均來自于《三國志》《三國志集注》等書,小編保證内容之真實性,同時無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