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呂梁日報-呂梁新聞網】
非物質文化遺産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證。為了讓古老的非遺項目活起來、走得遠、傳下去,《呂梁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條例》經2017年8月9日市人大第三次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六次會議審議通過,同年11月1日正式開始實施。
五年來,《條例》宣傳、落實的怎麼樣?《條例》的實施對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承和保護工作帶來了怎樣的變化?市人大常委會組織相關人員深入離石區、汾陽市、文水縣、交口縣、中陽縣、興縣、臨縣就《條例》貫徹落實情況開展了實地調研。
非物質文化遺産是一座城市的文脈,也是一座城市獨有的符号。它們穿越時空,記錄着時代的變遷。對于非遺而言,保護和傳承是永恒的課題。我市幾乎每個縣(市、區)都積澱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地域性和鄉土特色的風土民情相融共生,構成了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産資源。這些非遺項目,作為一種彌足珍貴的“活”文化,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聲音、形象和技藝為表現手段,并被世世代代的呂梁人身口相傳作為文化鍊延續至今,見證了呂梁人民的生命力和創造力,是呂梁寶貴的文化财富。
根據市人大常委會2022年工作計劃安排,7月下旬至8月初,由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張耀峰帶隊,教科文衛工委組織相關單位組成調研組,在專題學習相關法律法規、政策文件學習以及聽取市委編辦、市文旅局、市發改委、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市鄉村振興局及呂梁日報社、呂梁電視台貫徹落實《呂梁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條例》情況彙報的基礎上,先後赴文水、汾陽、交口、中陽、臨縣、興縣、離石7個縣(市、區),采取實地查看、查閱資料、聽取彙報、座談分析等方式,對全市貫徹落實《條例》情況進行了調研。
保護:讓非遺文化源遠流長
非物質文化遺産被譽為曆史文化的“活化石”。呂梁非遺項目之豐富、傳承人技藝之精湛,令人歎為觀止。然而,随着時代的變遷和城鎮化進程的不斷推進,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産受到現代生活方式的沖擊,處于瀕危狀态,非遺的保護任務十分緊迫和艱巨。
一直以來,我市通過采取“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明确職責、形成合力、長遠規劃、分步實施”等有力措施,逐步建立起比較完備的、具有呂梁特色的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存、保護體系,在2017年11月1日頒布實施《呂梁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條例》後,2019年又出台了《呂梁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資金使用管理辦法》,市财政局已将非遺保護專項資金列入市級财政預算。
7月26日,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張耀峰一行深入汾陽市文化館、禹門河小學、馮家莊社區、汾酒老作坊博物館等地,通過實地走訪、聽取彙報、座談交流,詳細了解汾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保護措施落實、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機構和隊伍建設等情況,現場觀摩了剪紙藝術、地秧歌、汾酒傳統釀造工藝展示。希望汾陽市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方針,強化非遺深度融合,深入挖掘非遺資源,繼續加大非遺文化宣傳力度,加強對非遺文化保護傳承的教育引導,推動非遺與我市文旅産業深度融合;進一步加強非遺文化傳承人隊伍建設,建立非遺傳承人人才庫,提升非遺保護工作水平,推動非遺項目提高品質、形成品牌,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協調發展。
7月27日,市人大常委會調研組深入交口縣就《條例》貫徹落實情況進行調研。在參觀該縣非物質文化遺産雅彙絲帶繡展覽傳習所、景文郁根雕工作室後指出,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戰略性文化工程,意義重大、影響深遠,希望該縣在下一步的工作中,進一步解決認識問題、責任問題、保護問題、利用問題,真正把《條例》貫徹落實好,努力把珍貴的曆史文化遺産保護好傳承好,為促進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動力支撐。
7月29日,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張耀峰率調研組在興縣清泉醋業有限公司、遊客集散中心調研《條例》貫徹落實情況。他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産是曆史和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财富,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家和地方發展的重要精神力量。政府及相關部門、非遺傳承人要認識到位,充分認識做好非遺保護工作的重要性,切實把思想認識統一到中央、省、市的政策要求和法律條例上來,以思想為驅動,高位推進地方非遺保護工作。要責任到位,緊緊依托興縣豐富的紅色資源和厚重的曆史文化資源,強化責任擔當,加強挖掘整理,加大保護力度,堅持傳承精華、守正創新,以對曆史和後代負責的态度,推動非遺保護工作不斷取得新成效、新突破。
《條例》實施以後,市财政局還從2018年起設立了非遺保護專項經費,每年的額度為136萬元,按《條例》第9條規定用途使用。在預算執行中,根據市文旅局對非遺保護工作的總體安排,适當追加經費。據統計,2020年至2022年6月底,市本級累計安排非遺保護經費共計 495萬元。市财政局每年會同市文旅局及時審核各縣(市、區)非遺補助申報材料,聯合上報省文旅廳、省财政廳,積極争取非遺保護中央及省級資金,2020年至2022年6月底共争取上級資金785.8萬元。
傳承:讓非遺文化曆久彌香
非物質文化遺産具有活态傳承性,其核心保護對象是傳承人。
為更好地保護和傳承散落在民間的非物質文化遺産,2018年,我市嚴格按照《條例》組織申報了第十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和第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共評選出代表性項目37項,代表性傳承人54人。截至目前,我市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2項,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16項,入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53項,入選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118項。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12人,省級代表性傳承人73人,市級代表性傳承人247人。
7月27日,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張耀峰帶領調研組在中陽縣尚家峪夢之谷民俗文化産業開發合作社、升輝巾帼創業創新基地詳細了解了該縣非遺項目發掘、保護和傳承上取得的成效。他說,非物質文化遺産是曆史發展的見證,保護和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産,對于實現經濟、社會、文化全面協調發展意義重大。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要提高政治站位,強化責任擔當,增強法律意識,充分認識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的重要性,共同将《條例》要求落實到位;要加強非遺保護人才培養,發揮非遺傳承人“傳幫帶”作用,通過加強宣傳引導,激發年輕人投身非遺保護的熱情,将中陽剪紙真正打造成世界品牌;要着眼長遠抓關鍵,制定保護規劃,增加預算投入,切實傳承好、保護好、利用好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助推全市非遺文化工作邁上新台階。
8月1日,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張耀峰帶隊的調研組在離石區調研《條例》貫徹落實情況時表示,希望離石區要繼續健全非遺保護傳承體系,完善傳承保護機制,充實非遺傳承人隊伍,提高非遺保護傳承能力;要适應媒體深度融合趨勢,豐富傳播手段,創新思路拓寬保護傳承渠道;要強化工作措施,加大監督力度,優化資源配置,幫助相關人群學習傳統技藝,支持、推動非遺産業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今年6月,文水縣文旅局與教科局聯合出台“非遺文化進校園”方案,打造了山西徐特立高級職業中學、馬西鄉寄宿制小學、東南街幼兒園(學府分園)、山西省劉胡蘭中學四個“非遺傳承教育基地”。汾陽市開展了“非遺傳承潤心靈”活動,強化了非遺項目在中小學生中的認知,推動了非遺活态傳承。截至目前,我市交城、文水、汾陽、孝義均設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産綜合傳習中心,全市共設立非遺傳習點112處,共設立非遺傳習所80處。
同時,為鼓勵和支持社會組織及企業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保護工作,2019年我市對作出突出貢獻的4個企業及保護單位給予獎金獎勵。為鼓勵各級非遺傳承人開展傳承活動中央财政對國家級傳承人予以每人每年2萬元資金補助;市級财政對除國家級、省級傳承人以外的市級傳承人予以資金補助,從2019年起,市級傳承人提高到每人每年2000元。
發展:讓非遺文化煥發生機
非物質文化遺産不應是隻陳列在博物館裡的活化石,讓非遺走進當代生活是保護傳承的重要方式,各種非遺創意展演便是讓人們領略呂梁非遺文化的極好路徑。
近年來,我市積極宣傳非遺保護工作,傳播非遺代表性項目,普及非遺知識,2020年3月起,呂梁日報晚報版開設《多彩非遺》專欄,近三年來累計刊發非遺專題宣傳稿件104篇。呂梁廣播電視台開設《守護非遺》專欄,年均播放非遺類宣傳新聞140餘條。交口縣将省級非遺《張四姐大鬧溫陽縣》編創排練為舞台劇,再現曆史傳說故事,展現豐厚文化底蘊。市縣兩級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大力實施非遺進景區、進社區、進校園活動,普及非遺傳統技藝,2021年“五一”期間,文水縣推進非遺進景區活動,橋頭大鼓、馬西铙、福勝鑼鼓等7個項目在武則天紀念館、世泰湖景區、天後島景區進行了精彩表演。
7月25日,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張耀峰一行先後在文水非物質文化遺産傳習中心、吳村烙畫葫蘆傳習所調研《條例》貫徹落實情況。他說,非物質文化遺産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文水要進一步強化責任擔當,堅持政府主導、分級保護原則,加強非遺保護人才隊伍建設,不斷創新宣傳方式、豐富宣傳載體,建立聯動協作機制,下大力氣挖掘非遺文化内涵,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遺保護 文旅産業”融合模式,進一步釋放非物質文化遺産活力。
7月28日,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張耀峰帶領調研組一行在臨縣義居寺通過現場觀看、聽取介紹,詳細了解了臨縣非物質文化遺産發展和保護情況。他指出,臨縣曆史悠久,文化資源豐富,積澱着底蘊豐厚、異彩紛呈的文化遺産。希望臨縣進一步提高認識,增強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發展工作的責任感和曆史使命感,加大對非遺項目的普查力度,深入挖掘非遺文化資源,不斷增強文化自信;要做好非遺展示工作,充分利用重大節慶日和活動,舉辦非遺展示、講座、交流等活動,提高非遺項目的文化傳播力、影響力,推動臨縣非物質文化遺産事業繁榮發展。
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産,對于延續曆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市、打造文明城市具有重要意義。市人大常委會将切實把《條例》貫徹實施作為一項硬指标、硬任務,不斷汲取時代元素,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經濟價值,構建非遺“保護”“傳承”“發展”融合相濟、統籌協調的新格局。
本文來自【呂梁日報-呂梁新聞網】,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